“一個歌手能占到一家公司兩成的收入,怎么可以不爭取?”去年3月的東方風云榜論壇上,太合麥田老總宋柯談到是否會和旗下藝人李宇春續約時曾經如此表示。不過,當李宇春和太合麥田在去年年底合約到期時,卻沒有獲得公司的續約。日前,宋柯再度出現在一年一度的東方風云榜論壇上,明確表示了公司未來發展的“兩不”原則:不簽藝人,不出唱片;太合麥田也將擺脫傳統的唱片公司模式,放棄內容創作,通過打造終端產品來尋求新的盈利模式。
這似乎可以視作這家內地最大唱片公司的轉型宣言,由此引發的話題是:在新媒體時代的音樂產業,內容和終端究竟誰是王道?
傳統唱片公司模式必死
對于自己一年前關于唱片公司在新媒體時代必然“杯具”的預言,宋柯表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傳統唱片公司的模式必死”。
所謂傳統唱片公司模式,就是挖掘歌手、創作歌曲、制作專輯,經由傳統媒體宣傳,最終上市銷售。而新媒體時代大幅度降低了歌曲的制作和營銷門檻,減少了歌手和歌曲走向大眾的中間環節,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用軟件錄制自己的音樂作品,再通過手機和網絡進行推廣。對于這一點,為“鳳凰傳奇”組合創作了熱門歌曲《自由飛翔》的制作人張超深有體會。當他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不要在我寂寞的時候說愛我》放到網上時,收獲的反響把他都嚇了一跳:“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可以足不出戶就把音樂傳播出去。”他還以最近在某網站新推出的語音聊天室里非常熱門的歌曲《全是愛》為例:“很多人聽到都非常喜歡,到網上去搜,可是搜不到,才發現是一首原創歌曲,還只是小樣。這個語音聊天室最多的在線人數可以達到一萬多人,可以想象影響力有多大。”
“藝人和歌迷對唱片公司的依賴都在逐年降低。”宋柯如此表示,由此帶來的后果自然是傳統模式為唱片公司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來自寶島臺灣的音樂人袁惟仁在論壇上現身說法:“1991年出道的時候,唱片公司抽取兩成,我賺100塊,唱片公司會拿走20塊錢,而今天的比例仍然是二八,卻變成唱片公司拿八成,藝人拿兩成。為什么唱片公司要拿這么多錢?因為他們已經沒有收入了。”
因此,盡管用著繪有老式卡帶圖案的手機套,宋柯說自己對于傳統唱片公司的模式已經失望了。不簽新約,不出新歌,面對音樂產業的新形勢,太合麥田這艘大船要掉頭。
缺的不是音樂是產品
據宋柯透露,未來的太合麥田希望能夠通過打造終端產品來盈利。去年,他曾經抱怨互聯網慣壞了消費者,忿忿不平地發出“憑什么歌曲就該免費”的質疑。這一次他坦言自己為這個問題糾結了一年,最后得出了“活該”兩個字:“所有的娛樂行業,電影有3D,電視有高清,游戲有網游,都有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新興產品,而我們的產品不但沒有升級,反而退后了。”在宋柯看來,眼下無論是在線的還是無線的音樂產品都只有MP3一個格式,音質還不如當年的卡帶,“那消費者憑什么要給你這個錢?”
適合新媒體時代的音樂產品在哪里?宋柯很看好類似于“勁舞團”這樣的音樂游戲:適合網絡環境、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粘性,很容易吸引消費者,“可惜這個游戲不是我們這個行業做的,我們這個行業只知道把版權賣給游戲公司。”而這也給了太合麥田轉型的空間:太合麥田將來要做的,就是成為具有新產品研發能力和新型營銷能力的公司。北京無線星空音樂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月明也表示:“唱片公司必須轉型。終端產品、游戲公司,我們都可以嘗試。”
“這是不是意味著音樂產業已經從內容為王變成了終端為王?”出乎記者的意料,宋柯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所有歌曲,無論出自傳統渠道還是網絡,都是凝結了創意的產品。而即使強勢如蘋果公司,在數字音樂產業鏈上也只拿三成利潤,說明它充分認可內容的價值。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光有前端的創意和內容,卻缺少將內容變成好產品的能力,等于大家都擠在上游,但是在下游沒有出口。”
新產品會成為音樂產業的救命稻草嗎?這個問題,眼下還沒有答案。 本報記者 邵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