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城市:北京—北京 ·策 展 人: ·展覽時間:2009-06-18 ~ 2009-09-18 ·展覽地點:秀瓷當代畫廊 ·開幕酒會:2009年6月18日 下午3:00-6:00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聯系方式:86-10-64319181 ·地 址:北京朝陽區草場地村249-3號院 ·備 注:藝術家:馬軍
·展覽前言:
?????馬軍的(流行)文化大革命
????馬軍的作品玩弄著China這個字的多方含意——既是國家、物品,又是媒介。他的作品也玩弄著“文化大革命”背后含意,其中包括中國近代史上失敗的理想,以及中國現代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理想。自從中國當代藝術在21世紀,爆發出其影響力,國際媒體也從文革(1966-76)之后的報道,理所當然的做了180度的改變。之后的幾十年,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讓他們不僅是重新檢視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他們也開始檢視國內的文化遺產。而其市場的開放也同樣反應在藝術市場的開放。崛起的中國企業家,不但用其空前的財富,在各拍賣會中用天價買回中國工藝品,中國當代藝術家也因為政府提供訓練、鼓勵自由表現、以及政府在國際社會,把中國藝術當作新“產品”出口推廣,其作品夜創下買賣交易的記錄。結果就如同《紐約時報》的評論家布萊姬特-古巴帝最近的評論:“中國已經從一個與世隔絕的文化沙漠,蛻變成文化交換的肥沃土地”。
????但是正當馬軍的作品強調了在文革出生的一代,這個文化交換也帶來了對中國文化本身的矛盾。一方面在全球經濟、政治舞臺中,中國藝術家享受新自由與國際影響,顯示中國在全球文化中的強勢地位。但是在另一方面這種文化問題,變成與經濟政治掛鉤,越來越跟他們西方資本主義的“敵人”失去差異性。因此中國藝術家不得不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國家特性。在文革時,國家特性就是一個清楚的共產主義國家。因此,這一代中國藝術家作品,表現出對矛盾的中國當代文化缺乏自信,以及面對這個問題的欲望。馬軍的作品,就強烈的反映出這種情節。
????馬軍出生于1974年,此時文革已經接近尾聲。它在市場急劇改變的時代——1980及90年中國商業化時代,長大成人。他用瓷器燒的電視、收音機、模型汽車,是輕工業制造工廠的塑像,當時中國開始成長,變成出口王國。他的飲料與香水瓶,也表現了中國的西方貿易伙伴,逐漸在中國的日常生活出現、以及物質化的現象。正當其他年長的當代藝術家,回避這些中國流行文化的庸俗物件,而把重點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歷史中,比較清楚、深刻的意象與敘述——如早期見過的故事、其理想與凈化,馬軍反而專注在明確提示比較非英雄化、比較妥協的中國現代歷史。以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決定很關鍵。他的作品暗示在白熱化的國際市場上,中國現代藝術的商業基礎(甚至是裝配線式的創作)。馬軍的作品,似乎在請求觀眾考慮玩具店的遙控汽車,與拍賣會上重要畫作的關系:兩者都是“中國制造”。
????馬軍作品的豐富性,表現出中國文化中的這種觀點,但是這并不表示其作品就是對這種觀點的全面控訴。又一次的,藝術家對問題的觀點出現矛盾——這種矛盾不只是他選擇的媒介及鑄造方法——雖然這種方式讓他能大量制造,而這也是他作品要表現的——而且還包括他選擇的敘事方式,以及畫在上面的裝飾圖案。從中國的最后一個王朝——清朝(1644——1911)取材,馬軍的作品讓大家注意到大量制造、商業出口、以及跟西方的連接,其實在中國存在已久,甚至這些特性在中國歷史上是今人驕傲的傳統。清朝時,發生瓷器對西方大量輸出——就像馬軍的電視和收音機,可以便宜制造,并且賺取大量的利益,——散布,以及瓷器制造傳統的沒落、出現色彩炫麗的華麗裝飾和實驗性的釉。如同藝術歷史學家愛米-麥克尼爾提到馬軍使用的清朝圖案如華麗俗氣的龍、花的圖案、以及很戲劇化的景象:“這些都不是很別致的圖案,比較像是明亮的色彩、過于配合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風、而制造出的出口產品意象。”馬軍作品迎合西方收藏家所謂的“東方”概念,而西方人也很有技巧的利用這些概念營利。他的作品像是很親切、迷人的跳蚤市場小玩意兒。但透過結合清朝瓷器,馬軍的作品卻增加了另一層含義,以及另一種深遠的文化聯結。新中國最近所謂的高等文化“革命” ,其實就是流行文化,根本不是革新。馬軍的作品暗示了藝術家與收藏家、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代、持續不斷的對話——其內容就是創作與商業已經彼此形成一種關系。
瑪麗亞-依蓮娜-畢賽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