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網絡藝術家維多利亞·韋斯娜作品
文/李超
“新媒體藝術”自踏入中國之初就開始不斷的“發育”:90年代以張培力為代表的新生代錄像藝術家,是當時中國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策動者。21世紀以后,數碼網絡等高科技產品逐漸介入日常生活,新媒體藝術的概念開始蛻去錄像藝術的那層“龍衣”,多媒體交互裝置藝術大行其道。今天,互聯網已經變成一張無所不在、包囊萬物的網膜,無限延展性、不可預知性決定了互聯網能夠成為先鋒藝術的可能。因此,在不可阻擋的網絡全球化進程中,網絡藝術已經成為新媒體藝術不可不談的一項藝術形式。
中國錄像藝術自啟蒙初始就被當作一種藝術形式來接受和利用,而網絡藝術在中國正式亮相之前,就已經有渾厚的群眾基礎,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網民基數,網絡科技也處于世界前沿。相比錄像藝術,無疆界、虛擬性以及欺詐性等如此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決定了網絡藝術不可能循規蹈矩的按照“烏托邦——邊緣化”的藝術通用線索發展。人們把網絡藝術當作某種不受待見的“新玩具”,對它的出現沒有多大的震驚,反而對它的興奮期正如viper上癮般無休止的延續。話語正在僵死,觀念正在混亂,“玩具”風格正在固化,主題正在邊緣化,筆者認為,中國網絡藝術正走向一條不可預測的道路。
2. Biography作品:Web 2.0的信息美感的信息雕塑,像蛇一樣的LED顯示屏顯示許多新聞頻道的RSS信息。作品用無線方式連接到計算機網絡上檢索數據。參與者可以選擇新聞頻道,并控制更新期。
觀念落后于技術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新媒體定義,上世紀九十年代錄像、video被當作主流新媒體,到了今天,新媒體被泛指網絡。網絡藝術在中國發展之初,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家們集體無意識,甚至有人叫囂“網絡就是網絡,藝術就是藝術”,但后來事實證明,網絡可以是藝術,它已經在悄無聲息地點撥我們的神經,并且往往能夠引起爆發性的關注。
時下正泛濫的BBS論壇曾經是最具先鋒性的互動網絡“作品”,最初的“作品”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介入者淡化了作者的身份,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的具有組織性的游戲規則,只是后來的BBS沒有延續其先鋒性,沒有被當作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而存在。如今的互聯網充斥著娛樂性,中國的網民已經把它當作一個時髦“玩具”,然而,網絡的“藝術”仍舊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最近正風靡于網絡的“賈君鵬”事件,就可以當作是中國網民集體無意識的一次網絡互動藝術,一句簡單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使得迷失在虛擬網絡中的人們用同一種方式達到了自我娛樂的目的。隨著“賈君鵬”事件聲勢愈發浩大并且不斷的有紙媒、TV介入進來,人們才真正開始關注事件的觀念層面。由此可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總體滯后的很大因素是技術與觀念結合的滯后,尤其是對技術極度依賴的網絡藝術。
對于網絡藝術而言,“技術崇拜”不算是一個貶義詞。WEB2.0時代,網絡已經高度民主,其核心是互動,這里講求的互動并非像以前放幾個傳感器那樣簡單,而是需要虛擬的賽博空間支持,創作者與參與者的身份已經沒有明確的界限,二者將共同締造出一個非物質公共理性的空間。
虛擬體驗中的迷失使得人們忽略了技術的能量,而且由塑料、丙烯酸等廉價的材料也不能對人們產生任何興趣,逐漸的,在互聯網繁榮之前,網絡藝術曾經是一道徹底被遺忘的“風景”。在后來的時間里,新媒體藝術家們集體幡然醒悟并投身創作,錄像、VIDIO、互聯網齊上陣,多媒體互動網絡藝術一時間成為流行,國內的觀眾在一些展覽中也能看到四面屏幕、遍布管線、陰陽怪氣的“偽網絡藝術作品”了。這些作品多數是為了取悅觀眾而存在,觀眾在現場滿足了新鮮感,過后也只會記得似乎去過一個“游樂場”,玩過一個很另類的“游戲機”。
3. 2009年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提名展作品
難以染指的網絡藝術
藝術家需要新的視覺經驗來表達觀念,彌補繪畫語言相對的單一性,因此新媒體藝術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許多國內一線的藝術家都已經開始嘗試各種形式的新媒體藝術。但是,網絡技術、版權問題以及資金支持始終是困擾藝術家們的難題。因此,網絡藝術在現階段還難以被染指和嘗試。
錄像技術已經被這個時代所克服、超越,而數碼、網絡藝術仍在竭力追趕著高科技。但是,高科技就意味著高成本,藝術家的作品需要建立在擁有獨立設備和技術人員的強大團隊之上,說白了就是要建立在財富資本的基礎之上。成名已久、財大氣粗的藝術家可以把網絡藝術玩弄于股掌之間,但是對于一個剛畢業的美院學生或者一個潦倒的藝術家,這些現實的問題讓他們喪失了嘗試網絡藝術的欲望與勇氣。2009年的“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提名展”,作品配置出現了嚴重失衡,展廳被海量的架上作品所淹沒,僅存的幾件新媒體作品,偶爾能讓觀眾的興奮點跳躍一下,但是直白淺顯的觀念仍然略顯粗糙。
版權、市場存在疑慮?
“下載”概念的誕生,致使網絡藝術已經不能夠沿襲錄像藝術的拷貝模式。網絡藝術的保存與展示要依靠服務器,而至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網絡服務器是絕對安全的,因此網絡藝術的收藏、版權問題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而在國內,錄像藝術與多媒體互動裝置剛剛在公共機構收藏中小荷尚露尖尖角,私人收藏與投資還鮮有嘗試,網絡藝術作為“后生”的狀況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另外,組織機構和基金會對網絡藝術支持的力度遠遠不夠。這致使網絡藝術在藝術市場上的境況如砧上魚肉,卻無人問津。究其原因,國內新媒體藝術低迷的成交量數據就能說明一切。網絡藝術在市場上是一只美好前景與高風險并存的“原始股”,目前缺乏的是學術積淀和輿論支持。
網絡藝術在中國經過了長期的藝術實驗,并且產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但是對于這門藝術形式的評述始終停留在“普及”、“糾正”的語境,質詢與爭論的聲音少之又少,觀眾對作品的敏感性日趨麻木。因此,網絡藝術若要保存生命力,就需要不斷的跟這個瘋狂的WEB時代作戰。藝術家邱志杰曾說過:“新媒體藝術建立在媒體技術之上,它卻秉持了一種對于媒體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媒體藝術包含了對媒體的警惕。”藝術家如何恪守創作初衷,學術如何監控,技術如何掌控與反掌控,對于中國網絡新媒體藝術的現狀,都是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