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南方某市將出資10多億元建造當代藝術博物館,號稱“世界一流博物館”.博物館將由美國建筑師負責設計,負責美術館運營策劃的人也是從美國請來的。從模型圖片看,整個建筑幾乎是鋼筋水泥“亂七八糟”的堆積,沒有規則、沒有秩序、沒有條理,全身扭曲,看上去頭重腳輕、空洞、抽象、無主心骨。這樣一個建筑,筆者看后頓感五味雜陳。
近年來,國內建筑設計領域出現了一股不良風氣,即盲目崇拜洋設計師甚至“非洋不取”.所謂后現代的、偽傳統的建筑設計紛紛登場,這些設計一味地追求怪誕、另類、標新立異、顛覆傳統。時下流行的所謂“反力學建筑”,就完全違背了基本的審美原則。對稱和諧的建筑美學思想哪兒去了?建立在豐厚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中和之美哪兒去了?
扔掉建筑思維的民族美、文化美,“嘴尖皮厚腹中空”,注定怪誕淺薄。中國的建筑向來注重文化內涵,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尺寸、色彩,都有一定的涵義。一些優秀建筑,是中華文化和先進技術的完美結合,大大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建筑文化。例如北京的天壇,處處都有智慧的閃光。再如南京的中山陵,當時的中國設計師呂彥直以“警世鐘”方案在眾多中外名家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他的方案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在平面上呈現“警世鐘”的形狀。如果沒有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感情,是不可能提出這個創意的,而不了解中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也無法體會到設計師的良苦用心。對這種文化血脈,在建筑設計中應該努力繼承,而不是置若罔聞。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在建筑設計領域屢屢吸納國際先進經驗,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這種吸收應該建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之上。民族建筑原則是根本,是底線。吸收國際經驗,目的是讓建筑現代化思想和傳統思想緊密結合,打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貪大、求洋,“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建筑學大師潘祖堯對中國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隱憂。不難發現,近年來,中國成了外國設計師的試驗場,建筑設計業出現了一種怪現狀:越是怪誕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怪誕知名度越高。傳統美被丟棄,令人痛心。
有專家認為,“中國的建筑師應該具有獨立的思考精神和創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華,學習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贏得城市的信任,這樣中國的建筑才會有改觀。”對于各種建筑設計,僅僅聽命于專家和行政官員的審美是不夠的,還應充分問計于民、征詢民意,考慮公眾的審美感受。建筑設計師們不妨多挖掘民族美、傳統美,成為真正的“建筑美和文化美的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