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下午2時,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與中央美院美術館聯合舉辦的“日本的設計”介紹講座,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火爆開場。主辦方邀請到日本著名的設計批評家柏木博教授,以及建筑設計師中村好文先生。他們結合自身經驗,與大家交流日本近現代設計與建筑的歷史及發展。
在主持人簡短的介紹后,主講人柏木博教授首先上臺發言。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紹,繼而直奔主題,以時間為線索,與大家一同回顧了日本近現代設計(20世紀20年代至今)的衍變歷程。他從20年代開始,以每十年為一小節,為大家介紹了眾多蜚聲海外的日本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并將各時期日本的社會生活與國際藝術走向結合,分析日本設計發生轉向的原因。
柏木博教授的介紹中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二戰是日本設計由師歐洲轉向師美國重要轉折。二戰后,大量的美軍在日本駐扎。他們在的日本的住宅,家具及電器都是由美國設計師設計,由日本公司制造。這些設計使許多日本人對美國優雅生活產生了憧憬,也影響到了日本的本土產品設計。1964年,東京奧運會。此時一般家庭都已家電齊全,制造商考慮通過做一些產品外觀的設計,以期人們將自家舊的家電換成新產品。這些轉向,框定了日本設計的基本形態。
在設計發展的過程中,日本大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紛紛提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日式設計理念:如索尼公司提出對產品小巧便攜的追求;松下公司對日本產品
“技術優勢”的強調;以及日本產品的服務理念:即產品對使用者來說要是最方便實用的。柏木博教授用大量的作品照片為大家展示了這些特點。
進入21世紀,日本設計又產生了新的特點:外形上的可愛風格、使用自然材質,成為日本設計的新風尚。柔和、簡約、注重觸感,也是成功產品必不可少的設計要素。此外,年輕設計師更愿意從事務所中走出,與小企業合作,成為獨立設計師。當前日本設計業有一個新走向,即國際化設計與手工化地方化的設計共生的發展趨勢。
隨后,建筑設計師中村好文教授為大家介紹了自己的作品。他首先介紹了自己的幾件得意之作。如as it is
美術館、伊丹十三紀念館、樹屋等。他著重強調自己的作品是為更多人的舒適生活而設計的,將自己定位為百姓的建筑設計師。關于住宅,他有著與眾不同的定義,在他的著作《住宅讀本》中他提到:“所謂住宅,并非只是一個將人的身體放進去,在里面過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須是個能夠讓人的心安穩、豐富、融洽地持續住下去的地方。”
緊接著,他用大量的時間介紹了為自己設計的lemm
hut小屋。小屋的設計理念源于他20多年前關于住宅理念的思考。在此之前,人們通常按照房屋的排線與管道數量來衡量一個房屋的實用性與“文明程度”。中村先生試圖挑戰這種理念,8年前開始制造這間實驗性住宅:沒有任何排線與管道的別墅。房屋完全依靠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能源循環產生能量,精細的施工圖,巧妙的空間分配,集實用性和美觀性于一身,引發了現場觀眾的陣陣驚嘆。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問答環節,在場觀眾針對兩位教授的精彩發言向二位提問。講座現場臥虎藏龍,有些觀眾針對中村先生的小屋與其進行技術層面的交流。如lemm
hut房屋的過冬、垃圾的生化處理問題,敏銳地觀察到小屋設計的局限性。有些提問者將視野轉向近來大熱的設計批評,與柏木博先生探討設計批評的標準與走向。本次講座在陣陣掌聲中圓滿結束,我們也期待中日間更多的文化交流。
主講人簡介:
柏木博
1946年出生于神戶。畢業于武藏野美術大學。曾于東京造型大學任教,設計評論家,專攻近代設計史。現為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近代設計史方向)。著作:《近代日本的產業設計理念》(晶文社)、《日用品的設計理念》(晶文社)、《肖像的權力》(平凡社)、《密封化時代的設計》(晶文社)、《迷你烏托邦家族》(筑摩書房)、《設計的21世紀》(NHK出版)、《烏托邦的夢》(未來社)、《藝術的復制技術時代》(巖波書店)、《色彩啟示》(平凡社)、《現代設計批判》(巖波書店)、《20世紀應該如何設計》(晶文社)、《“分隔”文化論》(講談社)、《玩物草子》(平凡社)、《偵探小說的室內》(白水社)等。
中村好文
1948年出生于日本千葉縣。1972年后從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筑學畢業就職于宍道建筑設計事務所。1976年至1980年間,就職于都立品川職業訓練所木工科及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1981年成立lemming
house有限公司。1999年至今任日本大學生產工學部建筑工學科教授。主要建筑作品《三谷小屋》《上總之家》《美術館 as it
is》《扇為谷之屋》《REI
HUT》《伊丹十三紀念館》《明月谷小屋》等。主要著作《住宅巡禮》《住宅巡禮二》《一般住宅術》《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筑
上下卷》《中村好文 一般住宅和一般別墅》等。另有與吉村順三合著的《吉村順三 住宅方法》以及與柏木博合著的《蓋房記》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