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2月,上海被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為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中第七個以設計為主題的創意城市。
“設計”已成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詞匯,已從產業層面擴大到城市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上海的發展應該向 “滲透于產業、浸潤于城市、服務于生活、來源于大眾”的設計之路轉型。設計之路起始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產品消費已經突破了功能性的簡單范疇,拓展到對產品外觀、包裝、品牌,以及它所傳達出的品位、感情、觀念、故事等的觀念價值和視覺意義,文化附加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樣的產品,它們在功能以及制造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卻可能由于設計的差異而導致在終端市場上的售價相差數十倍。
正如英國設計家保羅·雷萊斯指出的:“在競爭性增長的世界里,工業化國家進入幾乎用同樣的原材料生產同一類產品的階段。這時,設計就成為了決定性因素。”上海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廣闊的長三角腹地,與傳統制造業對接的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廣告設計等,都是上海潛力巨大的優勢文化創意產業。 2011年,上海專門頒布了《關于促進上海市創意設計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促進重點產業的設計創新。在政策的推進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發展的強勁態勢下,設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借助于設計能夠有效提升上海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帶動一批制造業企業向設計企業的轉型,實現上海從 “設計進口”到“設計輸出”、從 “加工制造基地”到“創意設計基地”的升級轉型。設計不僅僅是改造城市的工具手段,更能通過強化城市的地域文化符號、塑造主流設計價值觀,來影響城市精神文化。這種浸潤于城市的 “大設計”發展理念,跳出了單一設計產業的局限,旨在從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更廣泛的領域,全方位推進設計發展的戰略部署。
“設計之都”帶給上海一個新的城市定位,創新、創意的核心精神和理念植入為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城市融入了充滿文化活力的城市新風尚。同為“設計之都”的韓國首爾與日本神戶,在 “設計根植于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上值得上海借鑒。首爾的特點是 “于細微處小中見大”,它的設計如空氣一樣隨時隨地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首爾的眾多設計者中,有學生,有家庭主婦,也有明星模特。為此,首爾專門提出了 “4U”的核心理念,即廣泛的(Universal)、獨特的(Unique)、無處不在的(Ubiqui-tous)和取決于你的(byU),并自2007年開始著手“城市畫廊”項目,推進“首爾之色”和“首爾字體”,以增強城市識別性。而神戶的特色在于“頂層設計”,它把對設計的認識和理念充分融入到城市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從“空間的設計”、“經濟的設計”和 “文化的設計”三個維度出發,進行“提高生活層次的設計”、“發揮個性與魅力的設計”、“振興發展經濟的設計”、 “提高創造力的設計”和 “培育精神文化并傳承的設計”。
設計的根本目標在于有效提升大眾的生活質量,帶動有品位的生活風格。最能直觀體現出這一設計理念的,是臺灣創意生活產業。在很多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中,都設立了“創意生活發展中心”、 “創意生活體驗中心”,以及 “生活美學育成中心”,大量的創新舉動都在于推動 “臺灣風格”的產業實驗:當一般意義上工業產品講求物性的、理性的標準科技規格時,臺灣更看中以 “人性”為本的設計,強調 “體驗”與 “美學經驗”。設計在很多時候像藝術一樣被局限在特定的人群范圍,業界稱之為“設計圈”。之所以存在 “圈子”,是由于大眾與設計文化形態之間的割裂。而設計的真實需求乃是與社會和大眾產生關系,因此,從 “精英圈子”到 “大眾視野”是設計之路的必然走向。因此,未來的設計將不再是設計行業和設計師的事情,它會成為社會性、大眾普遍參與的行為。到那時,整個城市的設計氛圍與生態才算真正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