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主持: 皮道堅
策展人: 李旭
藝術家: 鐘山
學術日程:2016.4.9 3:00 PM
學術對話: 視界分離與媒介轉化——鐘山的當代藝術表達
學術主持: 皮道堅
對話嘉賓: 馮原、李旭、魯虹、皮力、顏勇、楊小彥(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對話地點: 紅專廠當代藝術館(RMCA) 一號館 學術報告廳
4:30 PM 開 幕 式
開幕地點: 紅專廠E9館
講座報名: 關注"紅專廠Redtory"微信公眾號,發送"姓名+電話"即可免費入場。
展覽時間: 2016.4.9 - 2016.6.18
展覽地點: 紅專廠E9館(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四橫路128號紅專廠藝術區內)
學術主持: 皮道堅
策展人: 李旭
藝術家: 鐘山
學術日程:2016.4.9 3:00 PM
學術對話: 視界分離與媒介轉化——鐘山的當代藝術表達
學術主持: 皮道堅
對話嘉賓: 馮原、李旭、魯虹、皮力、顏勇、楊小彥(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對話地點: 紅專廠當代藝術館(RMCA) 一號館 學術報告廳
4:30 PM 開 幕 式
開幕地點: 紅專廠E9館
講座報名: 關注"紅專廠Redtory"微信公眾號,發送"姓名+電話"即可免費入場。
展覽時間: 2016.4.9 - 2016.6.18
展覽地點: 紅專廠E9館(廣州市天河區員村四橫路128號紅專廠藝術區內)
?
局外人鐘山和他的恍惚
文/ 皮力
鐘山是我大學的死黨。他當時在壁畫系,我在美術史系。他比我大三歲,早我一年入學。我們得以認識是因為他的老師,剛剛留校的唐暉。唐暉的父母和我父母是武漢的老朋友和老同事,鐘山的舅舅曹力和唐暉都是壁畫系的老師。兩家都希望唐暉能照顧自己家的孩子,這樣我們就成了好朋友。我一直覺得我和鐘山有很多相似地方,比如家里都有一個醫生。所以我們都比較愛干凈,這在北方人居多的美院宿舍幾乎就是個奇葩。當時美院最牛逼的人要么就是附中畢業的,要么就是考專業考了五六年才考上了的,兩種人都是十五六歲便離開父母,所以衛生習慣堪憂。我本來學習的是美術史,在美院就不招人待見;鐘山少年估計是個問題少年,打架斗毆都干過,估計屬于實在沒希望考上大學才被送到美院來的。我的青春期則是最垃圾的中學讀過,時常上課好好的,就有別的學校同學沖到教室跟我們班某人打起來;而放學被堵在教室不能出去也是家常便飯。鐘山的青春期也是打打殺殺中度過的,學習畫畫是因為實在很難考上正規大學了。在這個情況下,我和鐘山就成了好朋友。剛到美院的時候內心總覺得孤獨,而在那個時候,鐘山就自然成了我心目中的兄長。當然他也帶著我做了無數的壞事,比如周末的時候畫電影票然后混到隆福寺的電影院看通宵電影。
同是70年代出生的我們,似乎一輩子都是屬于平淡沒有起伏,什么事情都慢了半拍。八十年代的轟轟烈烈,我們算是小屁孩,趕了個尾巴;然后藝術開始轟轟烈烈的時候,我們才剛剛走出校門;市場來的時候,我們還在尋找自己方向,頂多算個外圍,然后一晃就40不惑了。生活與我們,絕對沒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爽快;卻總好似在跟一個不起眼的老人在推手,看是仙風道骨,但總是在你不注意的時候給你一擊,讓你失了重心。鐘山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嚴肅的藝術家,好像從來就沒有大紅大紫過。他性格恬淡,個性憨厚,仿佛總是游走都在所謂的"藝術圈"之外。90年代初大學畢業沒幾年,混了一年裝修界,就辭職成為了職業畫家。后來去了上海,再回到北京已經是21世紀。這么多年來,我心目中的鐘山和我看到的鐘山似乎一直沒有變。他一直在堅持創作,市場好的時候,他賣得也還可以,但是鬼使神差的又退了畫廊的展覽合同,在十幾米的長卷上寫數字;市場不好了,他又吭吭哧哧畫出了這批完全不同的作品。作為他多年的摯友和批評家,我見證了他所有風格的變化,也為他所有的畫冊撰寫了文章。
從大學畢業創作開始,鐘山最早的風格就是超現實的風格——一種把兒時記憶的玩偶、游戲與現實組裝起來的風格。這種風格來自于他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師曹力和唐暉。鐘山和曹力都是貴陽人,曹力在80年代的奇詭然而有著田園牧歌氣質的風格聞名于美術界。我一直覺得云貴高原出來的藝術家的氣質都是奇詭的。那里緩慢的生活時間,詭吊的鬼怪傳說使得這里的藝術家與原始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之間有著天生的親近。唐暉的風格也是來源于超現實主義;但是他的風格是來源于動畫與卡通風格,混合了歷史、革命和未來主義的超現實主義,相比曹力的圓潤、色彩斑斕,唐暉的風格更具有一種冰冷、冷漠的直線風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鐘山早期的風格深受兩位藝術家的影響,一方面他具有唐暉那種解構深邃空間能力,另一方面他的造型卻又是油潤、溫暖、在昏暗中閃爍著光輝的。
作為藝術家,鐘山的幸運在于他后來去了上海,也就很快遠離了這種風格的影響。雖然他已經樹立了自己的混合風格,并建起了自己的語言體系和一整套方法,我相信上海的富有商業質感的生活對于鐘山產生了心理和視覺上的新刺激。超現實主義作為風格逐漸從鐘山的作品中退場,但是卻升華成一種氣質,即對時間和空間的敏感。都市人已經逐漸成了鐘山這個時期作品主要方向,但是他更關注的是都市人的心理時空關系。在很多作品中,藝術家使用了鏡像的方式,來傳達從凝視到恍惚之間的狀態。我一直認為這是鐘山在上海作為"局外人"的特別生存體驗。這種鏡像的風格被他稱為"雙相",即它們不是表里的語言關系,而是并存的時空關系。與此同時他還并行發展出了另一種具有行為色彩的方式,他長年累月地在數十米上的絹上寫著0-9的數字。這批作品被藝術家稱作是"紀錄時間";重復書寫成了他占有時間、安頓心靈的一種方式;而這些延綿的長絹在展廳中又成了若即若離的占有空間的方式。兩種作品在面貌上看起來是南轅北轍,但是問題卻是一樣的,即都市化進程中的心靈問題。
21世紀剛開始的時候,鐘山回到了北京。在將近十年以后,有了大家現在看到了這批作品。藝術家開始放棄了原來的畫布,而是在具有透明的絹上展開工作。原來在一個平面中展開的"雙相",變成了在空間中展開的"正反"。透明的絹使得不同的畫面得以交錯,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空間感。這種做法好比是在展覽空間中造就無數平行的,然而是壓縮的時空。雖然每個畫面是寫實的,但是每個畫面和畫面之間的關系卻是超現實的。在主題上,藝術家從早年對于人的存在的觀察,對城市畫面的捕捉開始轉向為對自己生存記憶、夢境和心靈歷史的探險與梳理。對于鐘山而言,在整個展覽中,他所試圖解決的是空間問題,即繪畫如何存在在空間中的問題。他將上海時期平行的兩種風格結合在一起,但是卻勇敢的摒棄了那些具有個人風格和可以辨識的符號。現在的畫面內容本身是豐富而靈活的存在,而繪畫在空間中的存在方式也開始脫離墻面,走向空間成為物體的存在。多重畫面的存在則是壓縮了時間,造就了特別的觀看體驗。
交往多年,我對鐘山這樣變化感同身受,也佩服他的勇氣也驚詫于他進展。身處這個時代的中國,我們時常感覺自己是脫節的。我們的教育造就我們屬于上個世紀的趣味、技巧與堅持,但是時代與周遭的飛速發展,又時常讓我們感覺到我們的局限和手足無措。有的藝術家用不斷向外追逐新的地平線來掩飾手足無措的不安,而另外一類藝術家,如鐘山則是不斷向內剖析自己的體驗并把這種體驗轉換成視覺與空間的新形式,其背后還是一種忐忑與不安。這些作品和它們所代表的氣質倒是符合鐘山的狀態。鐘山性格內斂,時常走神。無論是在我們的談話中,還是在生活的城市中,或者是這個時代的藝術界中。他總是在場,但是卻又總讓你覺得是個"局外人"。這個時代的藝術發展似乎已經失去了統一的方向,節奏卻不斷加快,每個藝術家可以成為微信朋友圈中兩天的時尚。理解了這樣一個現實,你就可以理解這個展覽空間中漂浮的畫面,它們是我們在這個時代中片刻的等待、恍惚和出離。而創造出他的藝術家只能敞開自己的心靈,安靜的等待。其實藝術就是等待,你用雙手創造出一個東西,然后等待別人投來驚詫與理解的眼光。它也許會到來,也許永遠不會到來。但最有可能的是,真到它到來時候,你已經無所謂了。現在當你進入展廳,你也就進入了藝術家的等待。而此刻的我,作為同齡人、同事和摯友,因為我們分享了這個殊勝時代的境遇,我和他一樣忐忑。
?
烈日 Burning Sun 100x210cm 油彩、絹 2014年
?
看海 Watching the Sea 100x210cm 油彩、絹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