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敬畏自然——王建彬水彩作品展將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文化新區的中國油畫院展出,展期15天。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執行館長王健策展,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林茂先生作為藝術顧問,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中國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楊飛云教授作為學術主持。
楊飛云在此次展覽的前言中表達了他對畫家王建彬藝術作品的品讀:“王建彬的畫已經不是畫畫本身,這個畫和這個景成了他生命的一個寄托,一個承載,是承載自生命的一個方式。”亦如畫家本人關于生命的獨特經歷,使得畫家王建彬善于運用風景寫生這種與大自然、與色彩的交流方式,隨時間洗禮出他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正是這樣的態度產生了他作品的品質,產生了他的藝術情懷,產生他水彩作品中的一種生命和自我。
大地遠眺 48x73cm 2014年6月
盛夏 48.5x73cm 2015年6月
山村小景 50x70cm 2013年9月
家鄉 50x50cm 2014年2月
藝術家王建彬
關于藝術家
王建彬,1964年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現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展覽前言
王建彬是一位水彩畫家,他參加了塞罕壩的寫生活動,那時我看到了他的水彩寫生;最近,又看了他的一些作品,覺得他的心態很沉,畫得很認真,很實。有點兒中國畫董源的感覺,像織布一樣,把自己的心意,情感一筆一筆地織進去,感覺能很穩地進入,而且能控制住畫面整體的意境。作品畫幅不大,但景很大,有穿透力,有感染力,看著很親切。
其實,這些風景都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有的很漂亮,有的很樸素,有的是雜亂無章的;他在這些風景里看到了與眾不同的東西,他和我談到對自然的敬畏,這是他對自然的一種態度,是這樣的態度產生了他的作品的品質,一種藝術的情懷,還有畫面中的一種生命和自我;我對他說:“其實你畫畫已經不是畫畫本身,這個畫和這個景成了你生命的一個寄托,一個承載,是承載自生命的一個方式。”
他在創作時有自己的意圖,色彩有力度,鮮活,很好看。對風景的時間有感覺,如雪景、春天、秋天,對于綠顏色,這種滿載生命的顏色,表現得很有品味,幾幅大的作品也很精彩。
相信此次個展能夠很好的總結他的過去,更能打開他寬廣的未來。
楊飛云
2019年
看,那個人
文/姜略雨
建彬先生,體胖無須,曠達疏朗,其于學用力極深,以諸子者入國學堂奧,探賾體微。自老子、莊子、孔孟一路,以理性之長驅,追幽谷之光現,直達登徒子。蓋此子集儒道于一身,乃行仁養氣之典范。得念道應物之真髓:既現實,又感性;既快樂,又責任,如此行于人生之境,自然扶搖自在,“游于藝矣”。然學海之緣,了無涯際,建彬先生于中典之外,另辟西學。從“爾”“夫”等大師切入,析理求真,讀現象學,翻存在主義,侃叔本華、尼采,從無序之混沌,近形而上之來源,以至車爾尼雪夫斯基:此時不僅“爾”“夫”,且有斯基,學問之途達此境界,可謂“高”也,“深”也,“全”也……
此乃簡略句劃建彬先生治學或文化行進之路徑。
村頭 40x40cm 2013年12月
小道 25x50cm 2016年8月
收割之后 25X50cm 2016年8月
當然,這些僅是幽默而已。
面對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以幽默應對現實,開解人生的人,這里我們也不妨“幽”他一“默”。
但是,建彬先生喜歡買書,看書,強化,好思,堪稱廣博,這確是真的。談及性與人生,也時有感觸和自己的看法(男人不都這樣嗎?既體察,也感悟,行筆至此,唯有一聲嘆息)。對登徒子的推崇,也是真的(男人不都這樣嗎?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此時唯有無奈、苦笑而已)。而建彬先生與眾不同而特立獨出之處在于:既不便立而行,則不妨放而言,超越具體的現實空間而進入語言領域,把自然的、感性的實體行為變成語言的意象,語言的情趣,語言的品味和把玩。侃侃而談,津津樂道,從存在轉入虛無,轉入意識、精神,自得其樂,樂在其中,自足,暢快。
以上算是調侃,無非是說建彬先生有意無意地,或說機智地回避現實中的某些特別的節點或矛盾,或誘惑,或困擾,活得平和,安靜,而又有滋味,有趣味。
返回建彬先生的本體或主體(這些好像是挺大的哲學詞兒),這是一位畫家,更準確地說是一位水彩畫家。每日每時,隨處隨地,他更多地是沉浸于色彩的構成、節奏,癡迷于色彩的和聲,對位,其中的汗水、艱辛、困頓,自非語言所能傳知。但是,所有的醒悟、快樂,甚至欣喜,也是非于此道不能感受,不能領悟的風景。印度哲人泰戈爾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詩篇里散佚的一行詩句,都在尋找與之押韻的其他詩行或整體的詩篇。而建彬先生以渴求及執著叩開藝術之門,色彩之門。由此悠游于一個藝術的美的世界。他的欲望,他的心靈與之融合,與之合一,生命固而充實豐盈擴展,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幸運。
十月 40x50cm 2016年6月
炊煙 40x50cm 2011年6月
秋意 40x50cm 2010年秋
我與建彬先生游或有年矣,欣賞他的為人,喜歡他的畫。在當下經濟的,功利的社會氛圍中,我想,我們總是被直接的物質的追求、營算所纏繞,所封蔽壓抑甚至扼殺了精神的光彩。人之所以為人的質感,找不到生命的規范和方向,在喧囂紛擾中消耗、沉落,這是可悲的,也是可嘆的。而當生活或社會為清風濁雨所籠罩,所震蕩時,建彬先生則投身于、專注于純藝術的探索,追求那深奧邈遠的藝術本體,清澈本真地觀照、體察自然,濾去表面的浮躁和殘渣,使世界美好的影,靜謐純情,而且深邃、恒定,富有意味。也許,他所呈現的,就是所謂的詩性,或詩的意境吧。
這樣的人生,我們不能不說,是令人欽羨,令人向往的。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