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散步——從社區延伸到自然
策展人:王澈
展覽統籌:萬境藝術
藝術家:范西、黃嘉彥、蔣鵬奕、康靖、梁碩、李易紋、劉成瑞、彼得·倪森、琴嘎、童文敏、楊心廣、閆冰、鄭江
開幕時間: 2021.05.30 15:00
主辦單位:云美術館
學術支持: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
展覽地點:深圳龍崗大道與長山路交匯處云美術館
云美術館榮幸地宣布將于2021年5月30日-8月29日舉辦開幕首展“散步——從社區延伸到自然”,展覽由王澈策劃,匯集了范西、黃嘉彥、蔣鵬奕、康靖、梁碩、李易紋、劉成瑞、彼得·倪森、琴嘎、童文敏、楊心廣、閆冰、鄭江等十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藝術家劉成瑞、康靖、楊心廣將會呈現他們依據云美術館空間而特別創作的作品。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社區使人們逐漸形成新的家園意識,這如同幾千年來我們對于鄉村家園的情感寄托或精神歸屬一樣,社區逐漸替代并塑造著人們對于根源的重新認知和心靈上的辨識。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個關于精神歸屬從“鄉村家園”到“社區家園”的轉折時期。
蔣鵬奕 礫石諒解了大海 No.1 2020 黑白噴墨打印裱于純鋁板 160×235cm ?圖片由藝術家與香格納畫廊提供
人類自古以來對于精神的塑造抑或是生命的認知始終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聯中,不同地域成長起來的人具有著不同的性格,這種性格大多體現在人與自然博弈的結果里,自然可以塑造人的基因也可以隨時改造這個基因,這種基因使人們對于故鄉在情感識別上始終存在高度的關聯。然而近現代以來機械論世界觀雖然使人類社會不斷走向進步,但也形成技術主義和消費主義成為社會的根基,個體逐漸淪為社會機器中的的一個功能環節,人被異化成物欲的、殘缺的物,不斷失去著人作為人的情感、直覺、感性、溫度。造成一種缺乏歸屬的心靈流浪感。這提醒著我們要意識到自然在人類生活繁衍中的作用,平衡自然與科技在今天的社區家園建構過程中的比例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童文敏 樹根 2019 行為 金之島 馬來西亞 單頻錄像 (彩色,有聲 ) 11'19'' ?圖片由藝術家與空白空間提供
云美術館處于社區之中,也在次城區的位置上,這首先使居住在這里的人有短暫脫離城市的空間,同時也創造了藝術介入家園構建的可能。基于此,展覽通過“散步”這個社區中的日常行為,將“自然”與“社區”形成聯系。這里的“自然”便是這次展覽的主體,主體的結構便是從藝術家介入自然、文化自然、延續自然三個途徑上梳理當代藝術家對于自然的介入、思考和創作。并且“自然”在這里包含了三種形態,一方面云美術館通過展覽藝術家的作品成為了社區中的“自然之地”;另一方面人類從自然中走出來,“自然”象征了人類的古老家園;再一方面我們在一個年輕的城市中,高度科技的語境下,討論如何聯結自然與科技、城市、居民的關系。而“散步”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本身也是連接自然和社區的途徑,這個途徑是樸素、日常而古老的行動,這個行動常見于哲學、文學、藝術等思想領域中,也顯示著一種最人性的生活節奏。同時藝術在社區中發生,從“散步”這個常見的行動和視角切入,也體現了藝術在社區介入過程中去精英化的態度。當然,“散步”作為這次展覽主題體現在所邀請的藝術家上,我們是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在自然、家園、個體、城市間的深刻體悟和理解,以一種“散步”的形態,強調精神構建的結果,或是一種飽滿強壯的情感、一種去物質化的表達、一種推動新自然視角的提示、一個流浪靈魂的表述、一種肉身回歸的態度等等。而“社區”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作為一個新的家園空間,藝術在此發生應當以一種“秘密”的方式,融合在日常的生活、交流、體驗和行動當中,這是社區公共藝術應當有的形式。“社區”本身便是展覽的固定觀眾,社區性質的展覽就應當以美術館為核心始終呈現一種動態的、跨越建筑邊界的、充滿公共意識的形態。
介入自然
藝術家介入的自然一方面是為藝術的自然,它的實質是通過對自然的介入來擴大藝術思考的領域,創造出那種歷時性的體驗空間,以此自由生成視覺或取消空間對其存在的有限性限定。另一方面是一種身體的自然,通過選擇地點,創作關乎一種快樂和美感作品,呈現一種自由的吶喊。其中黃嘉彥在內蒙庫布齊沙漠駐留過程中,日復一日的在沙漠中行走,這確定了一種人與自然同一的連續性情境,在沙漠的空間和時間中,認知了空間的宇宙性、時間的綿延性,不斷下陷和擴大的沙坑象征了永恒、周期、時間、再生。而藝術家蔣鵬奕在黑戈壁行走創作時,反復進入同一片戈壁,在這其中的“隔離”帶來了一種連續體驗,而正是這種重復的“隔離”能讓蔣鵬奕在他所看到的景觀中不再是一個異鄉人。藝術家李易紋作品的畫面生成于一趟新疆的旅行,經由“此時此地”藝術家的感知,將過往、當下、未來三種時間維度呈現在畫面中,提示著我們諸如宇宙的結構與空間、時間與空間的依存關系、空間與物質、宗教與精神、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等等。同時藝術家童文敏的作品大多數是在不同的自然地中進行的創作,她將身體的體驗直接帶入藝術創作中,這彰顯了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只是理性的存在,也在于感性體驗的過程。
黃嘉彥 庫布齊 -隱系列 2017單頻錄像、彩色無聲 39″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李易紋 綿延-3 2021布面丙烯 260 × 180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文化自然
藝術家在人類活動影響而塑造出來的景觀基礎上,再廣泛運用諸如文學、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學科知識,注重將人類在特定自然地帶所留下的生活態度、儀式、價值和情感等心理痕跡作為景觀的重要部分來發掘。藝術家梁碩從“景區”的角度表達了今人對山水的態度和理解,對于他來說“景區”屬于都市和自然的結合部,作品中闡明自然與社會的這層關系,可以從“景區”這一視角窺視和思考。藝術家琴嘎的《一剎那》在北京溫榆河中實施,作為內蒙藝術家,游牧的心理成為他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建立的一種信仰的方式,他試圖通過行動來對抗平庸、僵化、秩序等現狀。澳洲藝術家彼得·倪森的作品始終關聯著中國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在作品《Extensions of a No-Place (Wen Zhengming)》中他以文徵明的《仿趙伯骕后赤壁圖》為依據,借助建筑和游戲的概念進行創作,嘗試從中國古代文人與友人攜酒游玩山間,面對景觀的安閑雅興中回應自身在瓷磚烏托邦和舒適的建筑中的處境。而藝術家楊心廣的作品警示我們在觀看自然過程中的狀態,當下我們對于自然的表達在急速文明發展中已經喪失自然而然的表達氣息,更多的時候處于濫情和錯亂的表達狀態里。藝術家閆冰的參展作品《明月》是他在四川岷江行走的過程中創作,他用一場酒局豐富的呈現他對于鄉村的視角和情感,這在他的另外一件作品中也同時有所表達,《愛4》的創作方式是將小麥注入鐵做的圓錐體內,并將注入的口封死并留下一個明顯的“疤痕”,小麥溫暖,鐵錐冰冷,小麥象征家鄉和歸屬,鐵錐便是一層無法沖破的距離和沉重的現實。
梁碩 白云古洞桃山水(卷)2018宣紙、水墨 30.5 x 673cm ?圖片由藝術家與北京公社提供 注:此圖為北京公社梁碩個展《景區》現場圖。
琴嘎一剎那 2016行為錄像(彩色、有聲)8′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彼得·倪森 無盡的延伸(文徵明) 2015影像視頻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閆冰 愛4 2015 鐵、麥子 直徑約24-38cm,高度約54-96cm ?圖片由藝術家與香格納畫廊提供
延續自然
藝術家通過身體的親自參與來建立與自然相延續的意愿,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人與自然合一的體驗。在此過程中景觀不在是對象,而是情境,情境圍繞人的活動而變得生動有致。這種體驗建立起來的自然新風景,不僅在于對某個地點情境的再營造,而且肯定了以人的審美為本體的藝術價值。藝術家范西時常進入不同的自然之地,在此過程中她體驗著諸多的環境造成的心理變化,通過攝影、裝置、聲音等媒介來將這些復雜而交織的感知、空間、思維、狀態并置在一起,給我們提供一種相對直觀而整體的身體體驗。藝術家劉成瑞此次的參展作品《漫游者》中他將在不同地域行走過程中所寫的詩歌以意象的方式“雕刻”在石頭上,同時繪制不同的詩人肖像,共同呈現一種“視覺詩”的形態。鄭江在創作上思考和使用的媒介一貫來自于自己家鄉,本次參展作品《地衣》中的主角便是他家鄉的“蟻獅”,藝術家通過與“蟻獅”的合作給我們提供一種充滿視覺化的現實審視。而藝術家康靖則強調互聯,他甚至認為當下正是進入“互聯紀”的時代,這種互聯在他近期的創作中更多是從自然的材質出發來延伸進入我們的城市空間。
范西 L的客廳 2019 哈勒姆勒收藏級相紙 150×220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注:此為藝術家過往代表作品之一,藝術家此次參展作品為聲音作品《靠近“17分17秒”》。
鄭江 地衣 2016 - 2021 彩砂、蟻獅尺寸可變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劉成瑞 漫步者(示意圖) 2004-2021 繪畫、詩歌、石頭、麻繩尺寸可變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借自然所外顯與物化出來的審美經驗使藝術家以心靈而非理性達到真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思想模式的風景及作為“情境”的呈現使得藝術的個性再次得以可能,于是進入自然的藝術成為一種揭示可見與不可見世界,聯系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動力。
康靖 互聯紀-勒3 2020木、磚、混凝土 200×120×150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楊心廣 土壤之上(熒光綠 No. 1、2、3)2019木板、植物、丙烯顏料 120x100x8cm ?圖片由藝術家與北京公社提供注:此圖為北京公社楊心廣個展《土壤之上》現場圖。
關于策展人
王澈,獨立策展人,1986年生于邯鄲,現居北京。2010年至今一直從事藝術評論寫作和策展工作,注重在不同地貌中流動、思考并展開項目,并以行走策展的理念強調過程與整體感知。曾策劃:“后退幾步:從結果向原因還原”、“綿綿若存走岷江”、“莽原”、“沙漠駐留”、“燕山散步”、“時間不可逆”、“黑戈壁計劃”、“走神”等項目以及藝術家個展和群展。
關于云美術館
云美術館由深圳榕江集團創立于2021年,致力于公共藝術的展覽、文獻研究和收藏,云美術館不以場館空間為邊界,不以時代為背景,通過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讓藝術融入生活,讓藝術和公眾產生情感互動,用藝術共筑我們理想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