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明紫禁城圖 [采自《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集》] 圖8、明北京城宮殿之圖 紫禁城北筑萬歲山,以為鎮山,俗稱“煤山”,故老說此山為“土渣堆筑而成”,是為人工建造。山上樹木蔥郁,鶴鹿成群,呦呦之鳴,與在陰之和,互相應答,聞于霄漢。 引河水沿萬歲山西麓流入紫禁城護城河中,成為護城河的水源,再從西北角樓下的地溝引入紫禁城內,至廊下家[今無存],由懷公門[今無存]以南,過長庚橋[今無存]、里馬房橋[今無存],流經仁智殿[今無存]西、御酒房東[今無存]、武英殿前、思善門[今無存]外,從歸極門[清稱熙和門]北地溝進入皇極門[永樂時稱奉天門,清稱太和門]外寬闊的河道,呈弓形,形成環抱狀,然后再彎轉進入會極門[清稱協和門]東廡地溝,經文華殿西,由北而轉東自慈慶宮前之徽音門外,蜿蜒而南,過東華門里古今通集庫南,從紫禁城墻下地溝,自東南巽方流出,歸入護城河。這條河稱為金水河,所流經之處,或隱或現,總歸一脈。 紫禁城有八座宮門:承天門[清稱天安門]是第一重宮門,端門是第二重宮門,午門是第三重宮門。午門按古制建有兩闕,左曰左掖門,右曰右掖門。東華門為東門,西華門為西門,玄武門[清稱神武門]為北門。 午門內過金水河為皇極門[永樂時稱奉天門,清稱太和門]是大朝正殿的大門,內設銅壺滴漏。左為宏政門[東角門],右為宣治門[西角門]。坐西向東者為歸極門[右順門],坐東向西者為會極門[左順門]。皇極門內坐北朝南的大殿便是正殿皇極殿[永樂時稱奉天殿,清稱太和殿],東西兩側分別是文昭閣[永樂時稱文樓,后改稱體仁閣]和武成閣[永樂時稱武樓,后改稱弘義閣]。皇極殿后滲金圓頂者為中極殿[永樂時稱華蓋殿,清稱中和殿],殿兩旁有門,東曰中左門,西曰中右門。中極殿后為建極殿[永樂時稱謹身殿,清稱保和殿]。皇極、中極、建極三殿俱建在三層“土”字形的臺基上,殿名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完工后所更名。 建極殿后為矗立于三層漢白玉石基之上的云臺門[今無存],兩旁之門東曰后左門,西曰后右門,即云臺左右門,又名平臺,是召對閣臣等官員所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