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館本館外的作品 人間系列——排隊美術館的經營策略 以藝術家為名的美術館,利基在于通過藝術家的作品及名氣吸引觀眾,但另一個問題則在于:當藝術家沒有新的創作時,觀眾是否會再度參訪?歷經這些年的經營經驗,吳素美執行長并指出“朱銘美術館剛開始的前幾年,都是以朱銘的名氣營銷美術館,推出新的創作自然會有人來看,因此前幾年的策略會偏重在朱銘的作品上;而近幾年來,主要是靠美術館的教育推廣活動,像是當前著重在兒童藝術教育的活動上推行。慢慢地,通過活動,很多人也會注意到美術館的新動態。”觀眾來到美術館,不可能每一次都是看同樣的作品,因此美術館亦利用典藏的作品基礎,通過新的展覽策劃,或是教育推廣活動豐富展覽內容;近幾年朱銘美術館亦和許多年輕藝術家合作,提供駐館、展覽的機會,均能使觀眾回到美術館,每次都能有新的發現。藉由教育活動的推廣,一方面是營銷美術館,吸引第一次來訪的游客以及促進觀眾的回游率,另一方面亦是美術館重要的社會教育責任。 朱銘美術館自開館時,即很清楚美術館不僅是展示朱銘作品的場所,更重要的面向在于藝術教育的推廣,而兒童藝術教育的推廣,則是朱銘美術館所著重的面向。“藝術可以很生活,孩子接觸藝術,也不一定是要學會畫畫,或訓練他以后從事創作工作,孩子還小,應該要不斷多元地嘗試。所以我們比較希望小朋友在生活當中發現藝術,我們特別強調小孩子的觀察能力,這也是我們在做很多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時,所強調的。”吳素美執行長接著提及“我們剛開館時,曾舉辦過兒童繪畫的比賽,但舉辦過幾屆之后,我們也在反思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到后來反而是舉辦‘兒童創作不比賽’,不讓比賽剝奪了孩子們創作的樂趣。美術館在走穩了之后,美術館也應該要逐漸回歸自己本身的責任:做研究,或是兒童藝術教育、雕塑教育的推廣,而不是變成一個很會辦活動的地方。” 在朱銘美術館每一年所舉辦的眾多藝術教育推廣活動中,最特別的則是“兒童雕塑營”,邁入第七年的兒童雕塑營,通過與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與情境營造,為孩子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并運用輕松活潑的課程設計,自然地引入當代雕塑的內容,帶領孩子從藝術創作的眼光重新看待生活周遭并展開思考,潛移默化地培養出孩子的生活美學。每一年雕塑營均有獨特的主題,例如2009年的雕塑營,以每一個孩子都有的購物經驗為發想,推出“歡迎光臨—驚奇妙商店!”主題,由營隊的老師們陪同孩子穿梭在朱銘美術館與金山這個農漁小鎮,重新匯集生活中的“商店”經驗,并探索、查訪與紀錄金山當地有趣的特色商店/商品,發現商品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刺激孩子深入探索觀察事物的能力,并將這些發現轉換為藝術創作的起點,創作出獨家商品,打造出一間間“驚奇妙商店”! “參加這些夏令營的小朋友,主要以臺北的都市孩子居多,這些孩子剛好也缺少這些經驗。觀察、接觸大自然,也讓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啟發他們的觀察能力。”執行長吳素美亦指出“孩子在過程當中,學到的東西也許并不是和藝術技藝有直接關聯,而是在觀察之中,用藝術的方式呈現。很多藝術家用的創作素材是身邊的現成物,同樣的,孩子在做創作,也可以利用這些媒材進行,而不必局限在彩色筆的顏色之中,他們可以從自然的素材中發覺新的可能性。營隊結束后,或許孩子是空手回家,但卻帶著豐富的經驗回去;我們強調實際觀察的經驗,回去之后,家長也會發現孩子們在觀察事物上的成長,其實生活也就是這樣,藝術也應該如此,應該不斷地啟發孩子。” 以兒童藝術教育為切入點,是現階段朱銘美術館的目標,而展望未來,美術館并期望能朝向臺灣的雕塑研究中心邁進;也因此美術館除了教育推廣的編制外,亦設有研究部門、雕塑資料中心,以朱銘的作品做為研究的核心,并延伸至臺灣傳統雕塑,或是楊英風等前輩大師,以美術館現有的資源,進一步通過展覽、教育活動,推廣雕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