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市場興衰的啟示 今年秋拍有一個為人所忽視的特點:各大拍賣行的上拍作品中,當代影像作品不多。幾位經常活躍于各大拍賣行的當代影像藝術家,也不見了身影。華辰的影像專場的最終成交率和成交量與其他板塊相比,增長略顯保守。上拍作品多以老照片為主,當代影像占10%左右的比重。據華辰影像部負責人李欣介紹,以后還會逐漸增大當代影像的比重。 被認為是當代藝術重要增長點的影像藝術,一度被看成拍賣市場中最有潛力成為藍籌股的新軍。2006年11月23日,北京華辰秋拍舉辦中國首次“影像藝術”拍賣專場。其后,嘉德和誠軒也先后開辟了獨立的影像專場。但2008年,嘉德和誠軒就不約而同地撤銷了秋拍的“影像專場”。盡管2009年嘉德春拍重新啟動了完全以當代影像為主的“影像專場”,但不足50%的成交率,嘉德最終徹底取消了“影像專場”。原本想要謀求新媒體藝術進入拍賣市場的想法,也基本告吹。中國的當代影像市場基本上是在海外市場的推動下形成并成長,但近些年,海外市場縮小后,國內沒有數量足夠多、資金充足的藏家進入。再者,中國國內對于當代影像史的學術梳理和寫作并不能跟上影像市場的發展腳步。當影像市場的重心轉到國內后,國內的藏家并沒有一個能夠用來作為參考,并指導投資和收藏的評價體系。 不過,影像市場的低迷卻也為當代影像的收藏和投資帶來了機遇。賣方市場所帶來的低價和選擇的多樣性,也是一種契機。藏家在穩步增長,更多人來華辰觀望。隨著當代影像理論建設和影像史寫作的深入,當代影像市場也會逐步走向成熟。當代影像市場的復興指日可待。 今日的潛力,明日的天價 從2009年秋拍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夜之間進入“億元時代”,相較于近兩年畫廊第一市場的萎縮,拍賣行業異常繁榮。盡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當代藝術市場被批評為泡沫過大而一度陷入沉寂,但市場自有它的判斷。從目前已結束的幾場重頭拍賣來看,市場表現最好的當屬所謂的“一線明星”:毛旭輝在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與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間專場中以1186萬港幣刷新了個人的世界拍賣紀錄;保利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中,劉小東和曾梵志分別以3640萬人民幣和3416萬人民幣居于首席和次席;蔡國強則以1792萬人民幣摘得了嘉德中國油畫專場當代部分的頭籌;張曉剛更是憑著一幅《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在香港蘇富比以5218萬港幣的高價落槌,拍出了本年度秋拍中到目前為止的當代藝術最高成交價;另外,尹朝陽、艾未未以及張洹等人的作品也有非常穩定的市場表現。 而看起來繁榮熱鬧的當代藝術拍賣市場更多的只是由一向表現良好的幾個“寡頭”所支撐,拍賣市場中的新生力量并未得到充分展現。以今年保利秋拍現當代夜場為例,劉小東、曾梵志以及冷軍三個人的拍品便占去了總成交量近三分之一的份額,更多的拍品卻只能占到這三個人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比例。但是,我們也要記得,當2007年陳逸飛的《黃河頌》拍出了4032萬元的天價時,劉小東的大部分作品只是陳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因此,一件市場表現優異的拍品的誕生,不僅是市場運作的結果,更要有與之相符的藝術史高度和學術價值。這是藝術市場高價產生的基礎和基本動力。包括拍賣行征集作品,從先期策劃便具備了藝術發展史的文脈邏輯、拍品征集的結構層次,到預展的方式,都更加學術化,并體現“專場”特色。經過拍賣行的專場梳理和組織,中國油畫藝術史上的先驅巨匠和中堅實力、以及后生前衛的作品融為一爐,在經過全球金融風暴之后對于藝術品市場與投資走向,做新一輪的審視與梳理,這無疑對相關各方都是有益的。市場的良好表現一方面要靠藝術家自身的創造力提供可靠的藝術資源,另一方面則要靠買家和市場操作者“發現的眼光”。因為今天那件最具潛力的拍品正是明日天價的前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