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上的新媒體藝術市場已穩步成熟,甚至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上世紀60年代后,大多數美術館、基金會、大公司參與了新媒體藝術品的收藏運動。機構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學術性的收藏,他們的學術導向使得他們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機構收藏針對的是留住新媒體藝術發展線索。如: 日本ICC 日本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ICC)設立的媒體藝術特型美術館、博物館。1997 年成立于新宿的 ICC,提倡通過藝術和科技結合的精神,鼓勵利用科技創作的作品,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此展覽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進行新媒體藝術的普及和收藏。 德國ZKM 1993年,ZKM藝術與媒體博物館在德國卡斯魯爾市正式成立,這是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科技媒體藝術中心。有別于傳統的美術館,ZKM同時具有博物館、學術機構以及科研功能。 荷蘭V2 荷蘭V2媒體藝術中心在國際媒體組織里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1981年,由3位荷蘭藝術家創辦了這個中心,在近30年時間里,V2邀請了國際上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進行駐留、研究和創作。V2的功能、結構和運行模式近似一個協作平臺。它聯結了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協作完成項目。不同于其他的機構,V2的分配模式是網絡性、長期性的,它借助流動性來積累項目和關系,同時積累了一系列的知識文庫。 對私人藏家而言,新媒體藝術作品與傳統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電,或是技術上的維護。然而這些問題并未使收藏者們望而卻步。就國外市場來說,新媒體藝術作品近幾年發展極為迅速,同時技術也導致了新媒體藝術品的制作總量以及范圍的擴大。電腦芯片、電腦軟件成倍地更新進步,視頻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數年前還難以實現的藝術作品如今已經可以實現和展覽了。電子元器件不斷微型化,開發成本不斷降低,也使很多新媒體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體藝術品逐漸從只適合機構收藏,維護費用又極高的大型裝置作品轉向適合個人收藏的小型作品。雖然許多新媒體藝術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裝調試,并且由于其技術復雜性也需要長期維護,這就不是買件架上作品掛在墻上或者放置在一邊那么簡單的事。 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也并不落后于國外。20世紀90年代早期,就有一些藝術家舉辦和錄像藝術相關的展覽。2000年初始,國內各大院校也逐漸開設了新媒體藝術課程以及新媒體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媒體實驗室,通過跨專業的合作以及邀請藝術家進行駐留創作來推動國內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如今,不論是大學教育或是機構都在關注新媒體藝術,尤其是近幾年來的一系列的大型展覽和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新媒體藝術越發受到人們重視,大眾也逐漸意識到了新媒體藝術品的價值。從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電子藝術節,2008年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合成時代”,2009年的“延時”展覽,以及2011年的“延展生命”。這些展覽不僅在國際上產生了非常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藝術學術方面也積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參考的評價體系和學術資源。 對于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收藏,國外的收藏家和畫廊早已開始有體系地收藏了。近年來,國內機構也逐步開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術館舉辦的“確切的快感——張培力回顧展”就呈現了張培力1988年至今的22件優秀作品。張培力作為“中國錄像藝術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作是新媒體藝術作品的一個路標。 中國獨有的藝術市場結構以及藏家的觀念,在收藏方面新媒體藝術品還沒有完全被接受。有專家預計,新媒體藝術品的升值空間極大。雖說目前新媒體藝術品在國內還是機構收藏偏多,但對于具有獨特眼光和雄厚資金的收藏家來說,或許投資收藏新媒體藝術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