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認為忻東旺老師的作品有怎樣的藝術特色?您對他作品有什么樣的個人看法?
徐虹:忻東旺的油畫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型,他的作品畫面很敦厚,就跟他的人一樣,即使不太了解油畫史的人看他的畫也會覺得有一種親切感。中國人樂于接受的油畫是有立體感、雕塑感的能夠觸摸得到的,而且要畫得很真實,真實對于中國欣賞者而言很重要的。但是忻東旺作品的“真實”,不是西方藝術史上形而上的真實、不是哲學層面上的真實,而是經驗層面上感覺到的真實。忻東旺筆下的農民工,實際上描繪出了一種人們心目中農民工的形象,或者說是一種當代的農民工形象。他們不是吃不飽穿不暖、瘦骨伶仃、眼睛暗淡無光、頭發(fā)零亂、衣服上打著補丁的農民工形象。忻東旺筆下的農民工實際上符合了當代農民工的定義,他們走出農村,來到城市尋找資源。
在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每一個階段對“農民”這個主題都有不同的定義,畫家筆下的農民形象實際上反應了社會對這個階層的一種期待、一種看法和一種定義,可以將它們分為 30年代,建國以后,改革開放以后等若干群體。如果忻東旺畫得特別的衣衫藍縷,你也許就會無動于衷的走過,因為這種作品以前看得太多了。忻東旺筆下的農民工之所以讓人覺得真實,就在于他畫出了一種新的農民工形象,這些形象看著憨厚、樂觀,并非以外在的衣著襤褸表現(xiàn)苦難,而是讓人看到了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他反映出了農民工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你會覺得在精神層面上我們和這樣一群人之間是有距離的,而且對這樣的一些人我們的關心同情還是不夠。因為他們實際上不是僅僅要解決吃飯和穿衣問題。農民工的地位在哪里?他們應該得到的是什么?現(xiàn)在他們得到了沒有?我們會從他的作品里會提出這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這也正是忻東旺作為藝術家的敏銳性所觸摸到的一些問題。所以說他的作品與早期符號化的農民形象的不同在于,忻東旺確確實實的是從他自己的內心深處感覺到了這些人目前的處境,而他對這種處境的考慮更多的是從精神層面實現(xiàn)的。剛才說了,他筆下的人物看起來很健康、并不瘦弱,皮膚紅紅的而且面帶笑容,但是依然能夠從中感覺到我們對待他們的不公平。
如何解決對待農民工的這種不公正,首先要解決的是消除我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而這種消除并不是用一把剪刀就可以剪掉的,我們只有從內心深處確實感覺到這是一種社會問題,只有當我們感到必須改變的時候才有所改變。我覺得藝術家是一種 社會先聲,他必須先發(fā)出的聲音,這也是他價值和意義之所在。藝術家要想超越于這個社會,他就需要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而且要能用他的語言把這些問題講給別人聽,這才是藝術家的真正價值所在。
忻東旺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出這些作品與他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他出生于比較偏僻的地區(qū),從小特別喜歡畫畫,卻沒有足夠的資源,所以只能從連環(huán)畫中學習,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就會發(fā)現(xiàn)他作品中的特點實際上跟他的生活有關。他完全是出于內在的真實感來塑造這些形象的,作品輪廓線很清晰,通過顏料的堆積,使人物有一種黏黏的、厚厚的感覺,然后這個人就在紙面上凸顯出來了,這些形象很難和美術史上哪一個流派掛鉤。
有些人可能會喜歡他的作品,有些人不一定完全認同。但是,他從當下社會的視覺心理來講述批農民工,畫得非常真實。他的農民工形象給我們一種啟示,農民工現(xiàn)在所面對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我們的問題。
記者:忻東旺老師的農民工題材作品引發(fā)了您很多思考,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作品或者說技法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虹:他在作品中比較強調輪廓線。通過輪廓線把人畫實了,當然這里內在的包括對油畫用筆、用色的掌握,以及顏料本身粘稠度的掌控。從油畫的表現(xiàn)性技巧來說,用筆的色調、色彩、虛實、厚薄對人的塑造作用我們都很了解,很多人曾經實驗過用這套繪畫理論進行農民工題材創(chuàng)作但并不成功。而忻東旺對于油畫有一種特殊的理解,采取了厚涂的方法使畫面具有了一種雕塑感。他采用波普藝術的方法,又加入了他對農民的一種理解,這就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具有中國鄉(xiāng)土特點的波普風格。所以我覺得,他的作品有時候不能說是完全民間的,有點邊緣的鄉(xiāng)土性,這種趣味不是完全源自上層社會,但是放在農民工身上非常合適。
記者:您對忻東旺本人有怎樣的印象?
徐虹:他本人很內斂、很憨厚,好像不太善于交談。如果想評價一個藝術家,理解他對社會的看法以及他的現(xiàn)狀,還是需要看他的作品。所以忻東旺不需要說太多。我和勞森博格一起在國內做展覽時,曾有人問勞森伯格對中國藝術和藝術家的看法,他說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全在作品里不需別人來評價。我想忻東旺就是這樣。
記者: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