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通氣會現場,策展人團隊左二起依次為——荷蘭策展人塞伯·泰德若(Siebe Tettero)、四川美術美院教授何桂彥、藝術史學家呂澎
2019年5月30日下午,第二屆安仁雙年展(ANREN BIENNALE)業內通告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辦。本屆安仁雙年展由藝術史學家呂澎,四川美術美院教授何桂彥,荷蘭知名策展人塞伯·泰德若(Siebe Tettero)聯合策展,將于10月12日開幕,主題為“共同的神話”(A CONFRONTATION OF IDEALS)。
“鄭和下西洋”(Zheng He's Voyages)拜訪了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無論當初的主要目的是不是建立穩固的朝貢體系,探索更多的人類空間和與世界互通有無無疑是下西洋的目的之一。1492 年,德國航海家馬丁·貝海姆 (Martin Behaim) 與一位畫家合作,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個地球儀。這個地球儀構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地球概念。以后,歐洲人到達了亞洲,到達了中國和日本。人類進入了早期的全球化階段。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國人陸續到達中國,到今天人類的網絡全球化時代,人類的文化與不同的文明發生了目不暇接并深刻的變化,但是,這完全不意味著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同的世界。
第二屆安仁雙年展策展人、藝術史學家呂澎
據雙年展策展人呂澎介紹,本屆安仁雙年展的主題嘗試借用東西方這兩個歷史的隱喻,來表達全球化時代當代藝術的主題。在復雜而充滿戲劇性沖突的時代,不同文明對世界的觀望、相互之間的對話以及交流該如何進行?什么是全球化時代嶄新的寶船,以將亞洲和其他區域的人們帶往地球他鄉;人類如何來建立一個可以共同面對未來挑戰的文化共同體?“共同的神話”意味著建立人類文化共同體的理想、問題與努力。
本屆安仁雙年展策展人、荷蘭策展人塞伯·泰德若(Siebe Tettero)
荷蘭策展人塞伯·泰德若(Siebe Tettero)在通氣會上表示,當今,曾經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歐洲世界觀正在被多種觀點打破。這一世界觀曾主導歐洲2500多年,并在15世紀后,主導了全球化進程。而打破歐洲世界觀的新興觀點,不僅來自東方,也來自印度、非洲等一些新興國家或地區。“我建議本次展會邀請一些來自歐洲、中東、印度、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所持的觀點更具全球性,比如他們關注氣候變化、廢物垃圾、海洋污染、性別歧視等話題。邀請這些藝術家加入,是想說明這樣一種觀點:盡管許多人仍舊關注地區問題,但有許多藝術家正在超越地區界限,關注更具全球化的觀點。在我看來,這正是我們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塞伯·泰德若說道。
本屆安仁雙年展策展人、四川美術美院教授何桂彥
中國與全球化進程的深刻關系將作為一條隱性的時間線索呈現在展覽中。何桂彥告訴記者,“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關于全球化的體會更多來自于1978年以后,尤其是中美重新建交后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我想我們這次藝術家的作品可能也會涉及到,比如說我們有幾個重要的節點,1978年1992年;2001年WTO以后,中國真正融入到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而今天無論是貿易戰,還是我們每個人感同身受所發現的問題,實際都是在全球化的理念當中所面臨的問題。”
與第一屆安仁雙年展相比,從參展藝術家與展覽的內容架構來說,本屆安仁雙年展將著重強調“在地性”,增加年輕藝術家的參展比重,并將邀請部分藝術家在安仁就地取材,當地創作。對此,何桂彥在現場說道:“最近這十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但它跟現實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商業。同時,今天全世界都在反思‘雙年展’這一展覽模式,在這樣的語境下,為什么還要舉辦這屆雙年展,就是我們希望嘗試一種可能。我們希望藝術家的參展作品既要與主題有關,也要與安仁這座古鎮的歷史、現實空間和現場發生一些關系。我們希望挑戰雙年展既有的那種嚴肅的、針對藝術界和精英群體的展覽模式,希望能讓當地的老百姓和外地游客,通過雙年展來感受當地的變化和可能。”
策展團隊合影
安仁展館
安仁古鎮
安仁古鎮
安仁雙年展是基于中國四川大邑縣安仁古鎮的特殊風貌及現實狀況,由華僑城主辦,由國內頂尖的學者、策展人組成的專業團隊所策劃的品牌文化活動。首屆“安仁雙年展”已于 2017 年在安仁古鎮成功呈現,主題為“ 今日之往昔”——顧及到歷史、今天與未來,設置了四個板塊,分別為: “譜系修辭”、 “十字街頭”、“回不去的未來”、“四川故事——戲劇與歷史”。來自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 170 余位藝術家參與了首屆展覽。為了使展覽的呈現方面與安仁古鎮形成有機結合,主辦方邀請了對安仁古鎮非常熟悉的建筑師劉家琨主持改造了一座廢舊廠房作為主場館,并以其為“安仁雙年展”的永久展館。關于第二屆安仁雙年展的未來進展,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后續報道。
第二屆安仁雙年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