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敏
在上海西岸舉辦的首屆“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上,有一個專門論壇——全球院長峰會。峰會主題是“藝術學校里必須學的一件事”。主辦方從海內外請來了九位校院長和一位藝術中心的負責人來談藝術教育。對于這么一個直白的議題,似乎不夠“學術”,好像很容易回答,其實不然,在出席會議的校院長看來,事情沒那有么簡單。因為藝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在藝術生態中,藝術院校的角色有點特別,它既跟藝術專業的自身發展有關,也跟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有關;既跟創作人材的培養有關,也跟公眾的審美養成有關;它既是新專業的“孵化器”,也是新文化的培養皿。現在,內外部形勢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辦學思路和方法不做調整,早晚會有問題。
那么,時下都有哪些變化呢?概括起來至少有四點對當下的辦學構成了挑戰。一是技術環境的變化。從上世紀末網絡與信息技術到現在的人工智能(AI)技術,科技的進步真是太快了。在藝術學校,從學什么到教什么怎么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法,每個環節都開始受到沖擊;二是人文環境的變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以及時消費為導向的商業文化正在對原有的文化生態造成持續沖擊。而居民的消費結構中文化娛樂消費比重不斷上升,人們對藝術及藝術品的看法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三是社會環境的變化。盡管網絡與信息技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由于社會角色和經濟地位不同,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反而在增大。四是人材結構的變化。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是新世紀出生的人。他們的成長條件與所見所聞與前輩完全不同。因此,人材的培養再也不能沿用老辦法了。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世名強調藝術教育要喚醒人的創造潛能
怎么辦?出席會議的校院長們盡管各有見解,但是普遍感到挑戰很大。在論壇上首先發言的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名認為,在21世紀頭20年,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人的發展更是瞠乎其后。當下我們需要重新回歸藝術和教育的本源。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要推進人的自我完善與人的發展。為此學校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思想空間,要重新思考藝術和教育、創造與傳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復雜關系;要共同面對技術、信息、資本、權力、網絡,重塑藝術創造和藝術教育。他介紹了中國美術學院的三種觀點:一是“土壤”說,學院的任務是把這片土地養好,讓學生自由生長;二是“鍛煉說”。藝術教育如同打鐵,讓學生鍛煉成鋼;三是“喚醒說”。喚醒學生的創造力。因為藝術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沒辦法教的,只能喚起。他認為目前藝術學院中最應該學的就是成為自我的創作者。而如何喚醒每個人身上潛在的創造本能,這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副院長納倫·貝菲爾德稱:讓教研活動變得難搞是突破平庸的有效方式
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副院長納倫·貝菲爾德(Naren Baefield)看來,如何讓教研活動變得難搞,是突破平庸的有效方式。在全球藝術院校(QS)排行榜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已連續五年獨占鰲頭。從納倫的介紹看,不走老路,總是從未來需求出發開拓新專業是他們持續獲得成功的法寶。他在演講中介紹了好幾個例子。比如這次來上海參展的項目“面向未來一百年的飛行”,是與英國航空公司合作的項目,意在探討未來一百年有一種合適的飛行方式能確保乘客的舒適與飛行安全。這是一個時間跨度很長的前瞻性項目。為了讓教研活動變得難搞,該校最近還停掉了最為成功的汽車設計項目,轉向探討超越現有汽車設計的未來交通模式。這又是一個“難搞”的事。在他看來,美術學校最重要的不是展品,而是要學會變得難搞,學會創新、協商、協作和團隊精神,這些技能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取得成功。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認為,藝術教育要培養有能力應對全球化和技術革命挑戰的人
本著與時俱變的歷史使命感,從中國美術學院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在演講中介紹了他們的看法與做法。該校實驗藝術學院設有三個專業方向,分別是實驗藝術、科技藝術和社會性藝術。實驗藝術從裝置到繪畫、攝影、錄像,做各種“古典”的當代藝術探索。科技藝術也可以稱之為做材料的工作坊。而社會性藝術主要做與社會接入與社會改造相關的項目,它關心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邱志杰認為,我們今天教給學生的知識在他們畢業時可能已經過時。因此,今天藝術學校要教授的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一種心智健全的終身學習能力。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在成立之初應對的是民族獨立和國民性改造的歷史使命。今天的實驗藝術學院、今天的當代藝術家要解決什么問題?他認為,我們的藝術教育首先要培養有能力應對全球化和技術革命挑戰的人,讓他們在已經腐朽的當代藝術之外輸出一種革命力量。
來自印度的Srishti藝術設計和媒體學院院長米娜·瓦里介紹了“未來學院”的三大理念
針對人材培養議題,來自印度的演講嘉賓米娜·瓦里(Meena Vari)介紹了另一種做法。米娜·瓦里是新德里斯里什蒂藝術、設計與技術學院及媒體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她特別提到了該校“未來學院”這個案例。“未來學院”是在2004年由該校學生組織設立的。這是一個國際藝術實驗室。最初由60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組成。他們相聚一堂對與未來有關的藝術與設計理念進行探討。起初他們嘗試解答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藝術教育能夠適應未來。在探討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些重要問題以及化解問題的答案,逐漸形成了三個重要理念。首先是學習內容要有跨學科屬性,要對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其次要和教職人員以外的社會人士、藝術家、設計師合作,將他們新穎的思想及設計框架帶入新藝術中。再者要擴展藝術邊界,研究社會需求。與一些非主流的產業部門合作,幫他們做大做強,做一些藝術人員可以做的事情。這所學校的經驗強調了對現實的介入。
索爾福德大學校長艾倫·沃克給大家介紹了跟工業4.0相關的教學實踐
艾倫·沃克(Allan Walker)是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校長。在持續增強的國際競爭中,索爾福德作為一座工業城市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慢慢下降。索爾福德大學原本的定位是為建造業和制造業培養高技術人員。在整個城市都面臨挑戰的大變局下,索爾福德大學如何應對?艾倫·沃克給大家介紹了他們的思路,尤其是他們學校跟工業4.0相關的教學實踐。在他看來,工業互聯性在這一百年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索爾福德大學加強了與相關行業的緊密聯系,與合作對象建立了各種協作關系。學校為學生開設不同課程,提供各種各樣的培訓與框架性指導。這次來上海參加博覽會,他們參展的項目是i4,也就是國際、跨學科、互動與產業,這便是索爾福德大學應對全球化和快速變動的四大方法。艾倫·沃克認為,在現在這個節點上,需要推動不同學校、不同部門、不同產業,比如文化設計產業以及其他產業之間的協作。
格魯吉亞當代藝術中心的負責人瓦托·塞雷特利談創造力媒介
在十位演講嘉賓中,瓦托·塞雷特利(Wato Tsereteli)是來自格魯吉亞當代藝術中心的負責人,而不是大學校長。格魯吉亞曾經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后成為獨立國家。在困難時期藝術家們想做點事情。這個當代藝術中心便是脫胎于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的雙年展。現在他們不僅做雙年展,還有九個月的藝術教育項目。請這樣的人士來談藝術教育可以聽到完全不同的聲音。在他看來,要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現狀做出反應,那種傳統僵化的教育是做不了的。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家們迫切需要尋找合作伙伴。于是他們就做了一個創造力媒介。這個媒介相當于是藝術家、策展人、制作人之間的結合。他們用關系美學等工具,讓那些本來以個人身份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將自己的創意性做法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融合性概念,其中的關鍵點是靈活性,而最終結果是實現與藝術相關的社會改造與創新。
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院長婁永琪談大破大立
談到創意與社會,來自上海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的婁永琪院長有話要說。他在演講中首先介紹了同濟大學的大破大立。2009年同濟大學對原來的三個學院進行調整,建立了全新的創意設計學院。從那時起,該校的設計教育開始更多關注創業而非純藝術。他們著力拓展的兩個領域一是科學和技術,二是社會創新。在科學技術領域,他們做了不少探索。比如,開辦數字創意可視化實驗室等等。在社會創新方面,打破學校圍墻介入社區,是他們的著力點,現在有40%的設計空間已經與社區整合,不是校園的一部分。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認為,變革時代首先要變革的是大學自身
對藝術院校的教研改革,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認為,我們身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首先要變革的是大學自身。目前一些科系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這是一個大問題。大學要有批判精神,首先要反省我們在做的一些事情是不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他認為,設計教育不是單純的專業問題,未來設計必須與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與新材料的發現結合在一起,這是全球性問題。而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關鍵在于能不能激發學生基于對生活的熱愛,去創造美好事物。
全球院長峰會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坐滿了過道
在本次論壇上發言的還有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副院長塞婭·霍爾曼(Saija Hollmen),英國愛丁堡大學愛丁堡藝術學院副院長斯圖爾特·貝內特(Stuart Bennett)。這十位藝術院校的領軍人物盡管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觀點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放眼未來朝前看,做符合新生代需求的事,而不是相反拘泥于并不可靠的舊經典。在此,了解他們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留意的是他們的思考點是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想?因為它們可能影響藝術與設計的未來走向。(本文作者為Future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主創,圖片提供:Future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