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梵高在去世的那年,給他的弟弟西奧寫了一封信。梵高寫道:“他們說,我也愿意相信,了解自己很難,但描繪自己也不容易。”通過創作過程充分認識自己,是這位偉大的后印象派畫家畢生的目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30幅自畫像,按時間順序排列后,就成了視覺自傳。但并非只有他通過自畫像來追求真理,他也不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藝術家。有時,在職業生涯的最后階段創作的自畫像正是藝術家最真實的寫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大師們面對死亡的自畫像吧。
倫勃朗·范瑞恩,《63歲的自畫像》(1669年)
在40年的時間里,這位荷蘭黃金時代的偉大藝術家倫勃朗,創作了幾十幅自畫像。他因對光影的獨到描繪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這些作品記錄了他思想和繪畫技藝的成熟軌跡。他第一幅重要的自畫像《大笑的倫勃朗》(1628年),色調柔和、筆勢短促。而在他人生最后階段的眾多作品中,這幅《63歲的自畫像》描繪了時間對人心理的影響,彰顯了藝術家更為嫻熟的技藝和更加到位的人物邊緣處理手法。在這幅畫中,他陰郁地盯著觀眾,看上去飽經風霜。
弗里達·卡洛,《破碎的柱子》(1944年)
早年的弗里達·卡洛被無軌電車撞倒,導致終身傷殘,這次事故與她的自我認知和表現密不可分。她說:“我畫自畫像是因為我常常感到孤獨,因為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她一生中接受過無數次脊椎手術,在臥床不起的休養期間她常常描繪自己的形象。在創作這幅《破碎的柱子》時,卡洛靠這件金屬的緊身衣支撐背部,并將其融入了自己的畫像中。畫中,她獨自一人站在一片荒涼之地,破碎的柱子代替了脊椎,緊身衣成為了她破裂軀干的唯一粘合劑。盡管眼淚順著她的臉頰流下來,她還是一如既往大膽地盯著觀眾。
畢加索,《自畫像》(1972年)
畢加索在91歲去世前還在創作,也是一位高產畫家。《面對死亡的自畫像》是一幅紙上蠟筆畫,歷時數月完成,是他晚年創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據畢加索的朋友皮埃爾·戴克斯(Pierre Daix)說,在參觀他的畫室時,畢加索“把這幅畫放在臉旁,想表明這副恐懼的表情是刻意設計的”,幾個月后,當他再回到畢加索的畫室時,他看到這幅畫的線條變得更粗糙了。“他沒有眨眼,”戴克斯寫道。“我突然覺得,他像個西班牙老好人一樣盯著自己的死亡。”這幅畫的最終版本用暈染的綠色和乳白的粉色繪制而成,像一個充滿焦慮的面具。畫中人睜大眼睛凝視著觀眾,無法接受他即將死去的事實。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畫像》(1610年)
16世紀的意大利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是一位女性繪畫大師,她的作品近來受到了人們的長期關注。去年,在馬德里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與意大利大師拉維尼亞·豐塔納(Lavinia Fontana)聯合舉辦的一次展覽上,展出了她細膩而真切的畫像。安圭索拉老年的自畫像也非常出眾,在這些后期的繪畫中,觀眾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嚴肅的凝視,這與她描繪其他人所采用的華麗色彩形成鮮明對比。
弗朗西斯科·戈雅《與阿列塔醫生的自畫像》(1820年)
這幅油畫《與阿列塔醫生的自畫像》是戈雅眾多自畫像中的最后一幅。1819年,這位西班牙畫家突然患病;幾年前,他也曾患過類似的疾病,包括耳聾、頭暈、神志失常。為他治療的阿列塔醫生是西班牙著名的傳染病專家,該地區經常受到流行病的侵襲。戈雅在病痛中幸存下來,并創作了這幅畫表達對醫生的敬意。畫面中,藝術家坐在床上,抓住自己的床單,虛弱地躺在阿列塔醫生的懷里。陰暗處還圍著一群人,他們被明亮而充滿希望的色調所照亮。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戈雅,感謝他的朋友阿列塔:在他七十三歲的時候,在1819年底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用同情和關愛拯救了他的生命。”
愛德華·蒙克,《自畫像:在鐘和床之間》(1940-43年)
愛德華·蒙克一生都不快樂。這位挪威藝術家曾寫道:“我對生命的恐懼不可或缺,我的疾病也是如此。”“沒有焦慮和疾病,我是一艘沒有舵的船……我的痛苦是自我和藝術的一部分。”他很早就因對痛苦和孤獨的驚人描繪而成名,最著名的是《吶喊》(1893年)。蒙克晚年越來越內向,在奧斯陸郊外的家中獨自生活了27年,1944年去世后,當局在那里發現了數千件藝術品,其中有一幅《自畫像:在鐘和床之間》,他把自己描繪成孤獨而僵硬的人,有著空洞的眼睛,與床和鐘的明亮顏色形成對比,這是他死亡的象征。在他的名作旁,有一扇敞開的門。
皮埃爾·博納爾,《鏡子中的自畫像》(1930年)
哪怕在離世之前,法國納比派的創始成員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的創作仍然專注于明亮的裝飾性色調。雖然色彩鮮艷,但他的繪畫并沒有回避與死亡相關的主題。與他年輕時容光煥發的正面自畫像不同,老博納爾臉色憔悴,他避免與觀眾目光接觸,經常扭開身體。他的眼睛不再清澈明亮,取而代之的是兩個無神的黑洞。鏡子里,他一只手緊握著襯衫,好像觀眾中途打斷了他的創作。
盧西安·弗洛伊德,《自畫像:映像》(2002年)
“我不想退休,”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我想一直畫畫,直至死去。”在很大程度上,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2011年,在去世的那一周,他還堅持創作。他以抑郁的具象寫實藝術而聞名,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不斷地將自己作為創作對象,審視時間對他身體的影響,最著名的是一幅全裸作品《工作中的畫家:映像》(1993年)。在2002年的這幅自畫像中,死亡的心理負擔壓在了他身上,他不安地扯著領帶,疲倦的表情被灰色而狂野的筆觸所映襯。
文森特·梵高,《奧斯陸自畫像》(1889年)
梵高的自畫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他常常雇不起一個模特,所以不得不用自己的映像來練習繪畫。1886年至1888年間,他在巴黎完成了大約25幅自畫像,他將自殺前一年最后一幅自畫像描述為“相當凌亂和悲傷……就像,比如說,面對死亡的臉。”他在圣萊美精神病和抑郁癥療養院里畫出了這幅作品。和他的許多自畫像一樣,他以75度的視角把自己描繪得十分拘謹。他從側面看著觀眾,好像無法正視前方。在他逗留期間寫的一封信中,他形容這幅畫是“我生病時的一次嘗試”。
(文章來源:Artnews 作者:Tessa Solomon 編譯:周翔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