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
2020年8月25日,首屆仙女湖七夕文化公共藝術展在江西新余如期開幕。
作為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節重點項目之一,首屆仙女湖七夕文化公共藝術展由新余市仙女湖管委會牽頭承辦,北京奇見展策團隊提供特別支持。此次仙女湖公共藝術節邀請了知名策展人孫越擔綱策展,藝術家華興作為總設計師,及景曉雷、高孝午等其他參展藝術家,共同圍繞仙女湖的仙女文化與七夕傳統習俗呈現此次特別的公共藝術大展。
在新鄉建的過程中,藝術介入逐漸成為一種新方法。以七夕文化而聞名的仙女湖決心走出一條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振興之路,多年來一直立足本土特色,大力挖掘和弘揚七夕文化,舉辦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節。
古老文化的當代“現場”
2020年,在新余市的地方管理者和專家們看來,這些古老的“文化現場”應該再加上一股新鮮的活力注入。新時代的文化,應該是富有當代氣息的藝術與文化,就像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在他們看來,新余市為海內外游客,提供更多可觀、可感、可玩、可樂的文化旅游內容產品,用全力打造城鄉旅游升級版的示范樣板,也為推動鄉村振興、推動文旅融合,提供另一種可供選擇的路徑。
孫越 《仙女尋蹤》
談到此次項目策劃時,策展人孫越提到她在網上查看了大量的觀眾對仙女湖景區的留言,很多人的反饋是風景非常美,但是和仙女傳說或七夕文化相關的“內容”卻不夠豐富。于是,策劃團隊和藝術家們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發現很多人談論七夕都是討論七月初七這個時間節點的節日,并沒有圍繞背后的歷史淵源展開溯源。
在孫越看來,七夕包含著很多古人的數字崇拜、星宿崇拜,還有從宮廷到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在這一天的儀式活動,這些儀式和活動并不單純只是來源于神話故事跟愛情相關,而是甚至跟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包括古代傳統手工藝,比如紡織、刺繡這些都有很深刻的關系。圍繞著這樣一些有意思的元素,結合當代語言和形式,才能形成一個和仙女湖有關的戶外公共藝術項目。
華興 《喜蛛應巧》
憑籍當地自然、歷史資源,通過營造與傳播,打造文旅項目,從景點到民宿,利用城鄉之間的流動性,發展當地經濟,以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改變當地生態與生活水準。出于這樣的出發點,北京奇見展策團隊聯合藝術家們,在仙女湖秀麗的山水間,以仙女與愛情七夕為題,創作和展示了包含雕塑、裝置、村莊壁畫等在內的第一屆仙女湖七夕文化大型公共藝術展,讓仙女湖傳說生動豐富而充滿當代藝術氣息。
景曉雷 《仙湖問天》
8處以作品命名的景點布局
仙女湖是毛衣仙女下凡地。毛衣仙女既是七仙女與董永愛情故事的古老版本,也是世界各地天鵝處女型仙女傳說的來源。作為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仙女湖也因此衍生出七夕文化。中外學者們長期研究發現,仙女湖正是七夕文化發源地,是圍繞愛情七夕的節日、儀式、故事的發源地。
圍繞仙女湖、毛衣仙女傳說與七夕文化,在仙女湖風景區長達33公里的環湖路沿途及龍王島上,公共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們創作了“仙湖問天”、“仙女尋蹤”、“喜蛛應巧”、“七彩星愿”、“蘭夜畫屏”、“穿針乞巧”、“星河漢月”、“蘭夜斗巧”等多組闡釋七夕傳統文化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和公共雕塑。
《金風玉露》
中國古人的星宿崇拜與對于七這個數字的崇拜是七夕節日的重要來源,兩漢魏晉唐宋直至今天,從宮廷到民間,中國人創造了許多七月七日的祝愿游戲與儀式,以及兩千多首歌頌七夕與愛情的詩詞歌賦。
區別于以往公共藝術節的項目,為了避免直接空降“無關”的藝術裝置的尷尬,北京奇見展策團隊在策劃此次公共藝術節的過程中深入研究了兩千年來包含在“七夕”這一概念內豐富的民生、禮儀、倫理、工藝、詩詞等領域的歷史知識,邀請藝術家為仙女湖七夕文化的挖掘與呈現共同努力,創造出這樣一系列藝術與旅游結合的新文化景點。
仙湖問天
觀眾走進仙女湖第一站,看到的是來自藝術家景曉雷的鐳射裝置作品《仙湖問天》。白天,它們靜臥草坪,映射仙女湖的藍天白云;夜里,它們向深邃的蒼穹發出百丈光芒,與我們同問——毛衣仙女今何在?這里還有一處特別的觀景臺,藝術團隊為游客繪制了3D畫七彩錦鯉彩繪,與仙女湖風光融為一體,又充滿童話般的浪漫氣息。
景曉雷 《仙湖問天》
裝置作品《仙湖問天》上的一個個鏡面,映射不斷變幻的天空,四時寒暑、晝夜交替,在鏡像的虛擬空間中加入了時空的概念。鏡面內置激光射燈裝置,透徹而有力的光束在夜空中自地面射向遙遠的夜空,仿佛是地球與穹廬宇宙之間的對話。
華興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
在仙女湖風景區環湖路的4號泄洪壩上,一件大型七彩的編織裝置在陽光下繽紛奪目,作品由藝術家華興采用150萬米彩線編織而成。相傳從南北朝時期開始,七夕就有這樣一種浪漫的習俗——女孩們在七夕前一夜捉紅色的小蜘蛛放在自己的首飾盒或者粉盒里。第二天,會與姐妹們比賽看誰的小蜘蛛結的網更緊密、漂亮、完整。勝出者將在手工藝技巧和愛情婚姻上得到上天的祝福。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小小蛛網,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華興用色彩不一,疏密有致的方式回應傳統。
華興 《七彩星愿》
七彩星愿
在仙女湖景區的花灣里,藝術家華興創作了一組名叫“七彩星愿”的彩色玻璃裝置。其中,圓形玻璃屋的設計靈感來自古人“天圓地方”觀念中的蒼穹,幾何形的分割與夜空里璀璨星河的布局相近;走進玻璃屋的游客可以在玻璃屋七彩斑斕的穹頂中找到自己的星座——走進七彩玻璃屋,七夕星空下許下美好的心愿,這里是仙女湖的許愿打卡地。
孫越 《仙女尋蹤》
孫越 《仙女尋蹤》
仙女尋蹤
在仙女湖景區的碼頭屹立著一件“仙女尋蹤”的裝置作品,北京奇見展策團隊以柱狀碑塔為靈感,以圖拉真紀念柱似的全身文字雕刻形式,像一座圣壇一般,追溯和紀念仙女在這里下凡的古老歷史,也是向回歸天宮的仙女的千年致敬。在這里,仙女故事的來源,以最直白的形式,讓游客讀懂仙女傳說,在古文與詩詞中了解文化歷史。
《蘭夜畫屏》
蘭夜畫屏
環湖路的沿途,北京奇見展策團隊還創作了一組“蘭夜畫屏”的燈光裝置作品。仙女湖中99座仙山以七夕古詩詞燈光裝置點亮,觀眾在畫中夜游仙湖,在詩里尋古遇仙——蘭夜正是七夕美麗的詩意別稱,在這處景點,夜讀畫屏,美不勝收。三組畫屏,12首以蘭夜、七夕、愛情為主題的古人詩詞,游人至此,讀畫屏中七夕古詩,賞仙女湖遠近層巒。在如詩畫境里,品味古人對愛情的頌贊……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
此外,針對仙女湖的環境以及公共設施,北京奇見展策團隊為本次項目創作了幾組不同的公共旅游設施的藝術裝置和彩繪項目:“穿針乞巧”、“星河漢月”等,以提升游客在仙女湖景區更美好的文旅體驗。
穿針乞巧的靈感來自兩漢以來,自宮廷流傳到民間延續兩千多年的七夕儀式——女子以彩線穿針祈福。月光下,七色彩線,對月穿針。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星河漢月》
星河漢月
曹操在他的傳世名篇《觀滄海》中,表達了對星漢蒼穹與壯闊人間的感慨:“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星河漢月景點,正是仙女湖美麗的山林湖泊之間一片綠草豐茂的寶地。藝術家在此打造了一組七星拱月的藝術裝置,呼應七夕之夜星河兩岸的牛郎與織女星。月亮座椅靠背上有一條白色的心電圖,中間凸起一顆紅心,夜間它們會發出柔美的光芒。
《蘭夜斗巧》
蘭夜斗巧
起源于漢朝宮廷的游戲。蘭夜即指七夕這一天。 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后,常跟人談起漢宮七夕 往事。言道:“漢宮庭中,每年七月七日,在百子池畔奏樂,后用七色彩縷,互相絆結,再以彩線穿針或制作精美手工,比賽斗巧。
高孝午 《再生-蜻蜓》
此外,在花園山莊和仙女湖景區的酒店區域,還展出了雕塑家高孝午的作品《再生-蜻蜓》和景曉雷的作品《預言》。
《再生》系列作品中,高孝午用一種溫和無戾氣的手段,擺脫了他被大量盜版的圖式符號的“前生”,他的“再生”是以鹿、龜、魚、蜻蜓和蜜蜂等大自然中的動物主題,通過放大、夸張與隱喻等轉化的手法,表現自然界的異化與幻生。高孝午表示:“用再生喚醒最初的自然,以詩意、寧靜的形態,幻化出來的多彩多姿形態,喚醒人類對原初自然的夢想與憧憬,走向一種更大的關懷。探尋不同時空下人類生存意義與自然循環的本質聯系,進而反思生命的價值。”
景曉雷 《預言》
而景曉雷的《預言》的文化思考是多維度的,以開放式的思維方式傳達了當代人對傳統文化觀的歷史關照,以及東方自然觀下對當今社會諸多矛盾的反思與詰問。
鄉村壁畫
鄉村壁畫
項目還為仙女湖樓下村臨街民家建筑創作9組以“七夕文化”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壁畫作品,讓整個樓下村的民居與交通的視覺系統得到美化和改善。除了視覺美化,七夕文化的典故和文化內涵也注入其中,讓游客在仙女湖的每個角落都能切身感受到七夕文化和內涵。
《金風玉露》
金風玉露
而在仙女湖的龍王島800米游步道地面創作的夜光視覺系列作品“金風玉露”,來自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即七星。龍王島的800米游步道用夜光材料分別鋪墊了故事章節:七曜、七夕、乞巧、應巧、相遇、相知、鵲橋,讓每個走在步道上的人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能體驗更深刻的七夕文化和氛圍。
在仙女湖美麗的山林湖泊間,不光有綠草豐茂、美麗湖泊景色,更有白天夜間交織散發的藝術氣息,呼應著七夕之夜星河兩岸的牛郎與織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