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魯蓋爾的年代,訂制畫作的贊助人會為畫家規定題材,畫家也許被要求必須描繪當地百姓辛勤的勞作,而四季景象只是烘托人物的背景。盡管如此,仍有畫家在遠景中微不足道的一個樹枝、一塊巖石上傾注心血,在“次要”的部分耐心地施展創造。
在洛蘭的年代,收藏家們期許畫家表現宗教或神話含義,無論山谷、河流與天空,都要為既定的主題服務。盡管如此,仍有畫家在完成命題之外,更為落日癡迷,竭力畫出光染萬物的神采奕奕。
而在莫奈的年代,畫壇的主流聽從權力和金錢的喜好,推崇因循陳舊的八股文章。盡管如此,還是有人住在不起眼的村鎮,去畫無名的小河,畫場上的谷垛,發現它們的勃勃生機,日復一日同風景神交。
當畫家們超出命題、專注于風景之美的時候,沒人知道這份一廂情愿會不會有回報。在畫面遠景被小心對待的樹枝上,在棲于樹梢的光輝中,在寂寂無聞的谷垛之間,在每個并不顯赫的角落,在被視為次要、陪襯、險些被人忘記的所在,他們把一份渴慕藏在筆端。懷著同一份對美的渴慕,即使相隔久遠,今天的我們仍然能“看懂”他們,只因注視不老,目光永恒。
癡迷于美的大概不只是人類。我曾經從我的老師那里聽過一則故事:在非洲的草原上,有一只猩猩面向夕陽獨自幽坐。它對落日那一幕太過于專注,以至于最愛的香蕉不經意間從手中掉落,它也全然不知。故事的真假倒在其次,我想講故事的人一定懂得,“呆看”是生命的古老需求,猩猩和人,都難逃美的力量。
老彼得·博魯蓋爾,HuntersintheSnow雪中獵人
世上最好的畫在落筆之前,一定是“看”所孵育的。只有看得久、看得用情,掀起心里一陣驚訝,我們才“看懂”了風景。人工智能也可以模仿畫作,甚至發明出非常復雜的圖像,但它卻不懂得為何而畫。一幅畫如果少了人對觀看的渴慕,縱然精美,又于人生有什么相干呢?重要的從來不是背誦一幅畫的深刻含義,而是唯有看畫時才倒映出的那個真切的自己。如此說來,猩猩凝望遠處的背影,倒是更接近藝術的本義。
如今,當我們談到藝術的時候,常常以美術館的院墻為界,認為里面是美而外面不美。我們是否想過,看過風景畫之后,也能發現我們自己的風景構圖?你看,車窗外流過的匆匆掠影,不像一幅未曾動筆的畫嗎?
把一幅畫畫好是藝術家該操心的事,而愛美之心,卻是我們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即使你自以為沒有藝術細胞,卻也總在不經意間做著美的選擇。你的桌上習慣擺一盆綠植,還是放些零零碎碎?去餐館吃飯坐在中間還是靠窗?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風景”,是我們從臃腫的城市生活里一次又一次“小小的逃亡”。若是抹平這些差異,你就不是你,我也不是我了。少了這些尋找的目光,我們的日子好像真的少了點什么。
說到底,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人人也都不必成為藝術家。但每當我們為一處景色放慢腳步,就不經意間分享了畫家之眼。當我們用眼睛取代畫筆去追摹、去想象,就仿佛接近了造物的博大和溫柔。(作者:孫墨青)
掃描二維碼購買《交織的目光:西方繪畫500年》
從10月14日開始,每天一位學者或藝術家的短視頻和精選文章將在藝術中國公眾號上連續刊登,同時在藝術中國抖音官方賬號推送,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