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Mornos》(《白癡》),被其持有者燒毀并全程視頻直播。
在作品被毀掉前,畫作持有者將其電子版本經區塊鏈技術處理后具有獨一無二的標識,使其擁有該不可替代代碼(NFT),相當于它的所有權。最終于3月4日在OpenSea,該NFT作品以約合人民幣247萬元的高價被賣出,相當于當初9.5萬美元購入畫作的4倍。據悉,拍賣所得將全數捐給慈善機構。
無獨有偶,在離我們更近的3月11日,數碼藝術家Beeple(原名邁克·溫克爾曼 Mike Winkelmann)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經過353口競價,最終以69,346,250美金落槌,約合人民幣4.49億元。Beeple成為拍賣會上在世藝術家中拍賣成交價格前三名的藝術家。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非同質化代幣(jpg),21,069 x 21,069像素(319,168,313位元組),2021年2月16日作,底價:100 美元
兩個重量級藝術事件相同之處在于NFT作品的巨大市場價值令人咂舌,不同之處則在于Beeple的作品一開始就是數字作品,從創作到拍賣沒有形式上的轉換;而班克斯的作品則一開始是實物畫作,之后被數字化并完全焚毀原作,由此100%完成NFT的轉化。
這幅慘遭焚毀的畫作《Mornos》(《白癡》)描繪了在一個擁擠的拍賣場內,拍賣師身旁擺放著一幅鑲框的藝術品,上面寫著:“我真不敢相信你們這群白癡買了這個”。
策劃此次燒畫的是作品的持有者——區塊鏈公司Injective Protocol,公司發言人表示,他們認為燒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達”。
“如果它依然存在,該作品的價值將會繼續被綁定在實體上,而無法轉移到數字資產上。我認為班克斯會欣賞我們的所作所為,因為他也倡導具有創造力和打破舊習的想法!”
對于此番燒畫的行為,觀看過視頻的網友們展開了激烈討論:
有網友認為這種行為完美詮釋了畫作的題目“白癡”,畫作持有者損壞藝術品不配自稱為“藝術愛好者”;
也有網友認為當代藝術品本來就是商業價值大于藝術價值,畫作持有者從金錢角度考慮無可厚非,況且全部收入還捐贈給了慈善機構,這種行為才是將藝術的價值最大化,而非只為富人服務;
也有網友表示藝術品NFT化可能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拍賣與收藏黑科技,并且可能會引爆新一輪“文藝復興”;
另外還有網友表示班克斯也有過類似毀壞自己作品的行為,所以這可以稱得上是一次“致敬”。
... ...
班克斯本人之前確實曾破壞過自己的作品。在2018年10月5日,其名作《Girl With Balloon》(手持紅氣球的女孩)在蘇富比拍賣行以104.2萬英鎊落錘成交后,不到幾秒鐘畫作徐徐下降一半,下半部分被分解成了紙條。班克斯表示自此作品名稱改為《Love Is In the Bin》(垃圾箱中的愛),中標者之后表示“其價值空前。”
而視頻里燒畫的人身穿的黑色T恤,胸前圖案就是班克斯的這幅《Girl With Balloon》。
據了解,班克斯本人并沒有參與此次的燒畫行動,同時電子版的中標者會收到班克斯的鑒定機構 Pest Control 提供的官方真實性證明。
關于“NFT”與“加密藝術”
“NFT”(Non-Fungible Token) 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代幣”,就是不能互換的代幣。NFT作品本質上就是一種有價值的虛擬互聯網物品,但和一般的虛擬互聯網商品所不同的是,NTF是經過加密的,具有唯一屬性,并且具有確權性,一旦掌握了其私鑰,誰也改變不了擁有它的事實。而“加密藝術”(crypto art),是NFT的一個應用場景,通過代幣(NFT)在區塊鏈上進行密碼登記的限量版收藏藝術。加密藝術品(Crypto Art)的興起與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不同,加密藝術是在數字藝術的基礎上,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藝術品的版權問題,并結合基于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實現藝術品在虛擬空間的展示與自由交易。通俗來說,借助區塊鏈使得數字作品成為NFT后,這樣的作品任何人都無法偽造或篡改。
有了NTF的加持,似乎萬物皆可成為藝術和商品,甚至代碼“漏洞”也可被做成NFT高價售賣。面對這樣的生猛后輩,傳統藝術和市場該如何接招呢?(作者:蘭紅超,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