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的書畫鑒藏》
藝術與鑒藏
吳湖帆的書畫鑒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譯
吳湖帆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重要的傳統藝術家、鑒定家和收藏家。本書對吳湖帆進行傳記性研究,著重于他的藝術鑒定方面,在介紹背景和生平的基礎上,選取吳湖帆在幾件藝術品上的具體題跋,分別從西文題跋、攝影的運用、正統理論、鑒定中的失誤等方面,探討題跋鑒定藝術品的社會歷史背景。部分跋文表現出吳湖帆審慎創新的研究方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具有驚人的現代性,顯示了他作為領域權威是如何挑戰并拓展了題跋這一體裁的審美和社會維度的。他將題跋現代化并引入公共空間的領域。鑒定類題跋在被學術性文章所取代之前,在吳湖帆手中實現了最后的繁榮。
[德]史明理,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中國藝術策展人。2008年至2016年間她曾任大英博物館中國中亞收藏部館員,2005年至2008年在海德堡大學擔任東亞藝術史助理教授。史明理博士曾在海德堡、巴黎和臺北學習,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編著《中國8世紀至21世紀的印刷圖像》(大英博物館,2010年)、《現代中國水墨畫:一個世紀的新方向》(大英博物館,2012年)、《蔡國強:凱霍加河閃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2019年)等多部展覽圖錄。外文著作有《吳湖帆:20世紀上海藝術鑒藏家》(柏林,2008年)以及與米凱拉·佩喬霍娃合作編寫的《現代中國繪畫與歐洲:新視角,藝術家的碰撞以及收藏的形成》(柏林,2017年)。
郭卉,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中心哲學博士,英國倫敦大學東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上半葉視覺圖像文化、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其受眾研究。
作者的話
在研讀與詮釋中國繪畫鑒賞題識時,必須考慮那時候的社會環境,即寫作題跋與發表議論的當下時刻。研究者必須探究卷軸上所有存留下來的跋文與題識,并非僅是瀏覽一段文句而已。從吳湖帆的案例中,可見到由于當時社會環境以及吳氏人際關系網絡造成的社會壓力或義務使然,往往讓他沒有其他選擇,而是以不那么坦誠的方式來評估藝術作品。除此之外,中國繪畫上的賞鑒品評題跋,也是數世紀以來,歷代藝文同儕之間的對話交流,彼此聯系而緊密相關。
作者專訪
問:史明理博士您好,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了《吳湖帆的書畫鑒藏》,恭喜您。請問您現在有什么感想?
史明理:謝謝,我非常高興。首先我覺得上海書畫出版社的編輯工作做得很好。這本書的英文版是我于2003年在海德堡大學寫的博士論文。可是現在這本新的中文版包括了新的資料、新的研究,圖像的質量也有所提高。中文翻譯是由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教授和畢斐教授發起的。在我多年的學習中,兩位教授給了我很多的幫助,再次我向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問:請問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呢?
史明理:《吳湖帆的書畫鑒藏》,這本書是一部分介紹吳湖帆在蘇州和上海的生活;另外一個部分是介紹他的鑒定方法。我用了八個案例來展示他是如何研究和鑒定的。這些案例包括浙江省博物館藏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上海圖書館藏歐陽詢《化度寺碑》、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王原祁的《輞川圖》等等。這些都是吳湖帆曾經收藏、研究和鑒定過的藝術品。
問:聽說您為了研究吳湖帆的生平和他的收藏品,曾經在上海停留了兩年的時間。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研究情況?
史明理: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幾乎沒有關于吳湖帆的資料。除了他自己畫的畫,出版資料非常少。當時戴小京的《吳湖帆傳略》是當時關于吳湖帆最重要的研究著作之一。吳元京和梁穎的《吳湖帆文稿》是2004年出版的,在我寫作的時候還沒出版。這兩本書對于吳湖帆的研究,是非常關鍵的。
問:在出版資料如此稀缺的情況下,請問您是如何找到研究資料的呢?
史明理:雖然當時沒有很多的出版資料,但是上海圖書館的梁穎向我提供了很重要的原始史料,對我的研究可以說幫助極大.
問:在您研究和著書的過程中,一定得到了一些老師和朋友的幫助吧?
史明理:是的。首先我想感謝幫助過我的中國同事和朋友們。我也要感謝海德堡大學的雷德侯教授。他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提到了吳湖帆和他的鑒定題跋。
問:感謝您的分享。您想對中文讀者說些什么嗎?
史明理:這本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學界第一本研究吳湖帆的專著。那么這本中文版,我希望它的出版可以給相關研究領域作出小小的貢獻,也希望中國讀者能夠喜歡。謝謝!
(采訪人:劉漪文,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新書文摘
吳湖帆,出生于傳統文人士族家庭,家藏豐富,在20世紀上半葉繼續傳統文人的文化追求。他將自己視為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并作為畫學正統派繼承者中的代表人物,試圖在蘇州及整個江南地區的鑒藏家中起到領軍作用。吳湖帆對于傳統畫學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設定都貫徹于他的收藏策略、展覽、出版活動以及撰寫的題跋中。
吳湖帆移居國際大都市上海后,得以接觸西畫運動、現代都市生活和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中,新興學術精英、傳統文人與新貴共同追求新的中國,并參與到構建過程中。 面對西方的影響,他們都希望建立一個趕超海外列國的強大國家。
盡管在其《對于當代中國畫的感想》(見本書第一章)一文中,吳湖帆完全拒絕了中國 “國粹”與西方文化的融合,但是在實踐中,他以實用的精神將西化的觀念和現代發展成就結合,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鑒定活動中。就此而言,他采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對待現代性和西方影響的原則態度,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作為現代人,吳湖帆不僅住在鋪好管線的洋房中,駕駛現代交通工具,而且積極組織公共國際藝術展覽,參與雙語出版物的編寫、印刷、發行,接受外國學者(例如伯希和、孔達、杜伯秋)的拜訪。
在藝術期刊領域,吳湖帆創新性地將文人小范圍的題跋撰寫擴展至社會的公共空間中。 面對公眾,他撰寫并出版題跋有兩層目的。首先,吳收藏藝術品,留下題跋,向公眾推廣,都是為了確保文人階層對于傳統訴求的合理化并擁有領先的影響力。其次,吳借助豐富的文化遺產,幫助建立中國的形象,增強中國民眾的自信心,使中國獲得其他國家的尊重。這樣的愛國情懷是題跋撰寫的新層面。在這樣一種極具現代性的努力中,吳湖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藝術品的出版、文化活動的開展,其推廣背后的意識形態目的在期刊和藝術社團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傳統藝術家和文人希望“發揚我國固有之藝術”,尋求通過“溫故”重新激發和鞏固國人認同感。在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藝術社團進一步致力于提升發展歷史文化,以便 “發揚我國固有之藝術”。他們的使命是平衡西畫運動的潮流并趕超“以東方藝術主人翁自居”的日本(中國畫會的宗旨)。
吳湖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卓越性的堅定信仰通過他的收藏和題跋彰顯至今。昂貴的裝裱、題跋,文雅、清麗的字跡,給予觀者強烈的印象,這是一位對自己的身份階層有著清醒認識的人士。他品位出眾,盡心盡責。吳湖帆對于藝術作品權威的判斷得到了國際學術界、博物館藏品研究者、策展人和藝術市場的認可。
吳湖帆題跋中所體現出的系統而準確的研究,體現了金石學者的進步。通過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和照相復制技術,吳湖帆改進了他們的著錄方式。在黃公望的《剩山圖》中,吳湖帆首次將這些書法領域中的著錄方式應用于繪畫研究中。同時,其對于《化度寺塔銘》和《富春山居圖》的重要探索,為之后東西方學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外,吳湖帆精確敏銳的眼光讓其發現并確認了《消夏圖》上劉貫道的款識。
當然,作為文人階層中的一員,吳湖帆需遵循傳統的評判標準并與之保持一致,這樣的立場有時會與其實證方法和對史實的把握產生矛盾之處。正統畫學理論自有一套評價標準,包括畫家的“正統”傳承,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例如模仿特定大師的構圖,氣韻,筆法的重要性,對于紙本的偏愛,等等)。題跋中討論的其他標準還有作品先前的擁有者(經印鑒和題跋揭示出來的)以及實際價格和真偽問題。
雖然真偽非常重要,但并非總是直接加以論述。討論中,真偽方面所占的分量差別很大, 既有系統研究加上實證方法來證明藝術品的真實性,又有一再重復正統畫學理論和前人的說法來增強作品的理想與物質價值。后者可以讓作者營造出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并將自己融入自古以來收藏和題跋撰寫的傳承譜系中。所有的題跋都不是僅僅為說明真偽。案例研究一至三中,真偽的討論被構建在對于藝術界著名人物的評論和錯誤糾正之中(例如翁方綱、乾隆皇帝和高士奇)。除了乾隆之外,吳湖帆最后都與這些名士和解,建立起跨越時空的友誼。其最終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聲譽,進入古今鑒藏學者大家的傳承譜系中。
案例研究五和六中,王翚與王原祁畫作上的題跋可以被視為正統畫學理論的傳遞。畫作成為吳湖帆和前輩文人或當代學者進行想象中的交流對話的一種媒介方式。無論畫作本身,還是其真偽問題,都沒有進行詳細討論。主要的行文內容并沒有特定指向,可以放在同一位畫家,同樣風格筆法的任何一幅畫作上。討論的重點是畫家與其傳承,以及對于其藝術整體上的稱贊。案例研究七和八是作為例子證明畫作無論真偽,其上的題跋都顯示出吳湖帆藝術圈子中成員之間的友誼和休戚與共。同樣,題跋的撰寫亦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或出于經濟需要。
最終,藝術作品作為研究的主題,經過奢侈地重新裝裱,填上大量的跋文,以強化和增加它們的理想和物質上的價值。
時至今日,題跋活動仍然出現在傳統畫壇中。例如,《輞川圖》卷上有一些海外華人的題跋。另一讓人驚嘆的例子是吳湖帆的《石湖草堂》長卷。其擁有者是張洪(Arnold Chang,生于1954年),王季遷的弟子,吳湖帆一派的藝術家。1981年,吳湖帆及其弟子的畫作在上海大規模展出。在這一歷史性時刻,張洪懇請吳湖帆的諸位弟子(其中包括王季遷、朱梅村、徐邦達、俞子才、陸抑非、張守成)在其收藏的吳湖帆的手卷上留下題跋。除了王季遷寫了題簽之外,其他人都留下了不短的跋文。正是題跋擁有這些方面的特點(例如為后代留下社交雅集或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以及畫派的傳承),保留至今,而真偽問題多在學術期刊和著作中加以討論。撰寫題跋的活動逐漸消失,這有諸多原因。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出現使畫作成為公共財產。另外,受傳統教育熏陶的學者數量越來越少,且多分布在世界各地,而正統畫學本身亦受到質疑和批判。
總而言之,本書的研究得出兩個主要結論:民國時期,吳湖帆通過藝術創作和文化遺產建立中國“新”形象的努力富有現代性的特點。作為藝術家、鑒藏家、藝術期刊作者以及展覽和藝術社團的合作組織者,吳湖帆在其中貢獻良多。
本書通過對其題跋的分析,揭示出吳湖帆將題跋現代化,帶入公眾領域。吳湖帆可被視為這一重要文藝體裁的最后一批實踐者和代表。鑒定類題跋被學術性文章取代之前,在吳湖帆手中實現了最后的繁榮。因此,吳湖帆是20世紀早期在藝術史從傳統的鑒定學轉向現代學科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吳湖帆的書畫鑒藏》
購買請掃描上方二維碼
藝術與鑒藏
吳湖帆的書畫鑒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譯
定價: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