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又到一年最是清香而明潔的日子。清明時節,天清地明,萬物潔凈,既是節氣,更是節日。
家,祭祀祖先,
國,緬懷英烈。
思時之敬
清明節祭祖源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原始信仰,從上古時期,人們便在春秋時節舉行對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動。
唐?祭掃
清代 掃墓圖
《落花圖》局部 明 沈周
然而,清明并非全是欲斷魂。清明的好,在于“清”——踏青至水邊。青青河邊草,鳴鳴枝上鳥。青是生意有盎然之色,這顏色如此澎湃,令人心馳神往,唯有擁進春的懷抱,與萬物融為一體方能快意。冬芽勃發、恣意舒展。
《春游晚歸圖》 明 仇英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上墳掃墓祭祖,與之相伴的便是出游踏青,追悼逝者的同時,不忘領略這份春意生機,不負美好時光,到山野鄉間游樂一番,盡享生命樂趣。清明節因而也被稱作“踏青節”。在許多古畫的留存中,可窺見悲欣夾雜的清明圖景,以及人們對于清明時日的豐厚興致。
《游春圖》隋 展子虔
上有重巒疊嶂,下有湖水融融,士人時而策馬山徑,時而駐足湖邊,還有仕女泛舟水上。
《虢國夫人游春圖》 唐 張萱
即使不多描繪四周春景,也能感受到班班草色,人馬從容。
《馭馬踏青圖》 元 王振鵬
由于寒食節和上巳節皆在清明日的前后,融合了寒食祭祖、禮敬先人和上巳郊游、踏青賞春,清明節成為了一個哀喜交集的二合一日子。
《八達游春圖》 五代 趙喦
舊時,眾人在清明時節的的春游隊伍浩浩蕩蕩,游樂活動盛大而熱鬧,絲毫不亞于祭祀。在這個時節里,古人郊游、蹴鞠、放風箏、打秋千、戴柳、射柳等習俗,可見他們對春意感受尤為透徹。
"清明之日,桐始華”
桐花開放,一片紫色云霞。
澆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明 仇英
花樹微風的春天怎能沒有蝴蝶相伴?
撲蝶 《漢宮春曉圖》 局部 明 仇英
《晴春蝶戲圖》 宋 李安忠
雍容華麗的鳳蝶振翅飛舞,素凈的粉蝶平展雙翼,使盡渾身解數在春光燦爛中為春游的人們描繪了一幅炫目迷人的景象。
柳,即留。
《桃花春柳》 清李蟬
折柳,用于古代與友人春季送別,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戴柳,就是對韶華青春的無限眷戀與珍重。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清 賣柳
射柳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楊柳蕩千》
沐浴
清明踏青郊游的習俗融合了上巳節節俗,上巳節最重要的項目便是沐浴。時值農歷三月三,人們結伴去水邊,以香草沐浴,洗去污濁穢氣,潔凈身體祛災厄,以求福運,稱為“祓禊(fúxì)”。
《蘭亭修禊圖》局部 明代 錢榖
祓:古代為除災求福而舉行的一種儀式,禊: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儀式結束后,大家就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并吟詩論文,這就是《蘭亭集序》中寫道的“曲水流觴”。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睂懙木褪钱敃r祓禊的情形。后來,這兩個節日合在一起,成了清明。
《蘭亭修禊圖》明 崔子忠
“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便逶。嬀?,賦詩,不得不贊嘆古人的暮春野趣。
踏青,尋姻緣
《閑話宮事圖》局部 明 陳洪綬
現代人把任何一個非清明的日子過成情人節。在禮儀制度相當嚴格的古代,也只有清明這天,女子才有了出門的機會?!吨芏Y》規定: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即清明節當天,未婚男女都可以到郊外河邊相會,談情說愛。
牧童《清明上河圖》局部 明 仇英
詩人杜牧調任湖州后,愛妾程氏挺著身孕,長途跋涉趕到湖州杏花村與杜牧相見,還作了一首詩抒發懷念之意。杜牧感其情誼,便有了我們最熟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本是一首愛情詩!
緣系紙鳶
風箏,古代稱紙鳶、紙鷂、鷂子等。春風和煦,宜放風箏。《帝京歲時記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擎盒, 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p>
清明這天掃墓祭祖之后,未婚少女們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條紅線,以示自己正在等待意中人。有才的公子哥盡可以按照自己的才情作詩一首,把情詩系到風箏上,落到哪家算哪家。撿到風箏的姑娘如果真的被才華傾倒,那就算成了一段姻緣。
中國美術館藏楊柳青版畫《十美圖》中的美人們也正在放風箏
《山水春瑦紙鳶圖》 齊白石
清明時節放風箏,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待風箏放高,剪斷風箏線,讓自己的疾病、穢氣都隨風飄逝。這不僅是一場游藝,還是一次祈禱。孩童玩耍,也是盡放紙鳶,一派天真浪漫。
《百子圖》 宋 蘇漢臣
時令之氣
清明真正作為節日,始于唐朝,但還是以寒食為緣由。豐子愷先生說憶起兒時跟大人清明去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那時的飯菜,“滋味特別好”。周作人先生說他家的墓,要供十大碗菜,八葷兩素,還有酒和水果。清明與寒食相連,按習俗當吃冷食。北方油炸香脆的撒子,南方的甜軟適口的青團,秀色可餐,悅目賞心。
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唐 王弘力 內宴冷餐
寒食帖 宋 蘇軾
清明風
古人把一年里吹過的八種風格都起上了名字:
東風叫明庶風,
南風叫景風,
西風叫閶闔風,
北風叫廣莫風。
東北風叫融風,
西北風叫不周風,
西南風是涼風。
而東南風就叫“清明風”。
《宋太祖蹴鞠圖》 元?摹本 藏上海博物館
清明風至,天氣漸暖,這是冬至后吹過最和煦的風,正是出門舒展胳膊腿的機會,民間如此,宮廷也這般。
蕩秋千 清 冷枚
古畫中那些久遠的春天活動已日趨減少,由于疫情,今年的清明,很多人只能在云端祭祖,遙距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但秉承中華民族孝親敬長,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不是空話。今天的清明,依然有哀思,有歡欣,有生機與希望。凜冬散盡,清明已至,愿每一位歷經瘟疫的逝者皆得以安息!
清明之于中華文化,是一個在哀思中蘊藏著生機與希望的節日。懷著對先輩的感恩,去先祖墓前祭掃,順便遠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這份生生不息。吐故納新,感受春天的生意盎然,帶給我們生命的希望與力量。清風送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之意。
清明節,讓國人懂得敬畏自然,體現著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一種對生活拼搏進取之心,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這是我們重視民族的傳統節日的意義所在。(文 黃雪瑩 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