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藝術家美麗的花瓶女神繆斯。
她不是誰的妻子,誰的情人,誰的母親。
她不只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她創作了那只“毛茸茸的杯子”,
她的藝術無法被定義,
她就是藝術家梅雷特·奧本海姆(Meret Oppenheim)。
《皮草餐具》(Object(Breakfast in fur)) 1936年 圖片來源:MoMA
難以下嘴的餐具
奧本海姆留給藝術史最經典的作品就是那只“毛茸茸的早餐杯”,它是超現實主義的標志性作品。餐具與毛皮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但兩者裹挾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感覺,觀眾無法相信一個普通的早餐杯然呈現出如此錯愕、荒誕、野性的陌生感,完全顛覆了杯子以往的印象。
1936 年,奧本海姆僅僅22歲,有一天她戴著一款為斯夏帕雷利公司設計的毛皮手鐲,在巴黎的弗洛爾咖啡館與畢加索和伴侶共進午餐。
席間,畢加索注意到奧本海姆覆蓋著皮毛的手鐲,他開玩笑道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毛皮覆蓋,「即使是這個杯子和碟子」,甚至還對服務員喊道:「再來點皮草!」午餐過后,奧本海姆就去百貨公司買了一套白色的茶杯、碟子和勺子,并用褐色羚羊毛皮包裹起來,取名為「Object」。奧本海姆說:“瓷器和皮草之間有一種矛盾感,就像手鐲中的金屬與皮草。”
奧本海姆雖然為藝術史貢獻了這一經典作品,但她大膽反叛的藝術行為,遭到了20世紀男權主導的藝術界太多的詆毀和漠視,以至于很多觀眾只記得這件作品,卻對這位才華橫溢的作者知之甚少。事實上,奧本海姆對中國觀眾熟悉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和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小野洋子(Yoko Ono)等女性藝術名家的創作影響深遠。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近日,MoMA舉辦了奧本海姆大型回顧展“梅雷特·奧本海姆:我的展覽”,展覽通過180多件作品全面梳理和呈現奧本海姆傳奇的藝術生涯。
自殺研究所
藝術家梅雷特·奧本海姆 圖片來源:Hyperallergic
梅雷特·奧本海姆(Meret Oppenheim)出生于一戰前一年的德國柏林,戰爭爆發后她隨母親到瑞士生活,父親為德裔猶太醫生應召入伍。在瑞士長大的過程中,奧本海姆受到了祖母積極參與瑞士女權運動的影響,也在熱愛藝術的姑姑影響下收藏保羅·克利(Paul Klee)的版畫,并且她受到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教誨,深諳精神分析理論。
《自殺研究所》 1931年 圖片來源:MoMA
在奧本海姆的一生中都寫著一本夢境日記,這是她創造力的源泉。她記錄著自己的夢境,并且根據精神分析理論,去洞察自己的潛意識,她的藝術靈感也來源于此。奧本海姆在高中數學課上在筆記本寫下了等式:“X=一只橙色兔子”。1931年,17歲的奧本海姆創作了繪畫作品《絞殺的天使》和《自殺研究所》。
從繆斯女神到藝術家
奧本海姆藝術生涯真正的開始離不開30年代的巴黎。奧本海姆在巴黎大喬米埃學院參加了藝術課程,并很快在超現實主義圈子中嶄露頭角,結交了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安德烈·布雷東(André Breton)、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曼·雷(Man Ray)和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等,并參與他們在沙龍的展出。
少女時代的奧本海姆迷失在了看似成功的陷阱之中,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模特與繆斯女神。攝影師曼·雷在《情色面紗》中(Erotique Voilée ,1933年),以鏡頭捕捉了全身赤裸的奧本海姆。他們被她電影明星般的美貌所蒙蔽,而對她科學家般的智慧視而不見,只是將她物質化為一個美麗的女性裸體,注定要與其它物品一起被欣賞和凝視。作為繆斯和模特,奧本海姆的需要為給藝術家帶來靈感,而不是以靈感去進行創作。
MoMA回顧展現場 右側繪畫為《馬克斯·恩斯特 快,快,最美的元音是虛空》 1934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而奧本海姆無疑是清醒的,她突然結束了與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的一段熾熱的戀情,她意識到這種浪漫糾葛將結束她的藝術生涯。她在1934年創作的《馬克斯·恩斯特 快,快,最美的元音是虛空》正是她的回應。
《賈科梅蒂的耳朵》1933年 圖片來源:MoMA
在藝術界的女性迷失自我成為情婦或繆斯的時候,奧本海姆以藝術家的身份打破了超現實主義的天花板。1933年,奧本海姆展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賈科梅蒂的耳朵》,這是奧本海姆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也是超現實主義的突破,此前他們不允許女性作為藝術家參與展覽。在繪畫、油畫、拼貼、模型和雕塑中,奧本海姆探索了超現實主義的主題:死亡、夢境、自然和性。值得注意的是奧本海姆是唯一正式學習過精神分析學的超現實主義家。
皮草早餐與藝術迸發期
20世紀30年代末,奧本海姆與時尚行業的合作打破了美術與時尚之間的屏障。她為意大利高端服裝設計師艾爾莎·斯夏帕雷利(Elsa Schiaparelli)設計的超現實主義手套系列尤其具有先鋒性,并引發了無數的模仿和衍生產品,從熊谷東紀夫(Tokio Kumagai)的可食用鞋到Lady Gaga的肉片裙。
奧本海姆設計的毛皮手鐲 圖片來源:GEMS AND LADDERS
奧本海姆在22歲時創作出那件裹著毛皮的早餐杯的著名作品后,超現實主義領袖安德烈·布雷東對這件戀物癖般的作品大加贊賞,他將之命名為《皮草餐具》,他認為當現成品以超越現實的姿態出現時,就有了一種挑戰傳統和理性的力量。MoMA隨后收購了這件作品,使其成為第一家收藏奧本海姆作品的博物館。這件開創性的作品使奧本海姆在法國超現實主義中一舉成名,隨后在MoMA首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amilton Barr Jr.)策劃的展覽“幻想藝術,達達,超現實主義”(1936–1937年)中引起了美國觀眾的強烈反響。此后奧本海姆進入了早期創作的藝術迸發期。
《我的保姆》 1936年 圖片來源:WIKI ART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我的保姆》 同樣創作于1936年,這件作品中奧本海姆也運用了現成品,將一雙白色高跟鞋鞋底朝上倒放在銀色的餐盤上。這一極具怪誕小說情節般的作品,被認為代表了戀物癖和女性主義。有人認為白色代表著女性的純潔,而磨損的鞋底則代表著少女被玷污,鞋子和橢圓型的餐盤形成了女性的生殖部位。當原作首次在巴黎展出時,一名女觀眾感到被冒犯勃然大怒,砸毀了原作。后來保留下來的是奧本海姆創作的第二個版本。這件作品與其說暗示著少女或是女性本身,不如說代表著女性所處的境遇,被作為物品被束縛且肆無忌憚地展示著。那么砸毀作品的女觀眾所感受到的冒犯之感與其說是由作品本身帶來的,不如說這件作品將被粉飾的現實刨開,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讓人無法忽視。
《紅頭發,藍身體》1936年 圖片來源:MoMA
1936年的油畫《紅頭發,藍身體》表現出奧本海姆對模糊的生命形式的興趣,她還嘗試在作品中以墨水和水粉、口紅、纖維等傳統和非傳統的藝術材料進行創作。這幅作品與描繪了一個不規則的紅色圓圈盤旋在一個模糊的深藍色底座上方,周圍包裹著一個類似滑輪系統的線條網絡,線條似乎懸掛并連接著有機形態。與毛皮覆蓋的杯子一樣,畫面中這些基本物質在藝術家筆觸中變得鮮活了起來。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藝術生涯的低谷
和奧本海姆充滿創作力與滿載榮譽的早期藝術生涯相比,她的藝術生涯中期顯得有些暗淡無光,但這一階段為她后期的藝術創作積蓄著力量。
1937年,在二戰來臨之際,奧本海姆搬回瑞士,與商人沃爾夫岡·拉羅什(Wolfgang La Roche)結婚,在婚后她陷入了長期的精神抑郁之中。在這段時間里,她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進行反思,并逐漸與超現實主義決裂,開始對60年代的新生代藝術抱有更大的興趣。 她在巴塞爾設計學院接受了藝術修復師的培訓,以此來克服她在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中感到的抑郁和不安全感。在這段時期她留下的少數作品顯示了她對傳統繪畫技術不斷增長的認知。
《石頭女人》1938年 圖片來源:MoMA
在《石頭女人》中,女性的身體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外,實際上會變成石頭,反之亦然,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它。奧本海姆在這一時期沒有參加展覽,而是私下嘗試了很多藝術創作方式,甚至是大膽的時尚設計,如形狀像咆哮的狗的下顎的帽子,以及撕開的內衣等。
《水之壓力》1954年 圖片來源:Artsy
直到1954年奧本海姆的抑郁癥完全緩解后,她在伯爾尼建立了工作室,開始以更頻繁的頻率再次進行包括雕塑、繪畫、素描和拼貼的作品創作。她終于明白“只有在絕對穩定的自信感下,才能有創造性的作品。”她從前幾十年的人生低谷中爬出來,掙脫了超現實主義的限制,追求更加個性化、更加自信的藝術創作,并大膽嘗試波普藝術和行為藝術。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反抗偏見與詆毀
1956年,她為畢加索的戲劇《欲望被尾巴抓住》設計了服裝和布景。1959年,她舉辦了現代藝術中復制最多的行為藝術活動《春宴》,受邀者在裸體女性的身體上大飽口福,以慶祝生育和自然。布雷東說服她在巴黎的國際博覽會上重現這一作品,命名為“食人節”。作品引發了激烈的批判,觀者認為藝術家把一個女人當成了可食用的東西,是一種對人性的扭曲。
奧本海姆沒有像太多的女藝術家一樣遭遇被歷史書所遺忘的命運。然而,她也并沒有擺脫身為女藝術家的誹謗與詆毀。她被物質化為曼·雷照片中的女裸體,被認為是空有美貌的繆斯,甚至是她22歲成名時的作品《皮草餐具》,作為超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也被認為是“曇花一現”。為了糾正藝術史中對于她的偏見以及其它藝術實踐的歪曲,奧本海姆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
1958年,奧本海姆編寫了一本畫冊,其中包括她作品的圖片、個人照片、早期展覽邀請函和清單、信件以及紙上作品——所有這些都像她后來的“想象展”中的藝術作品一樣,從童年繪畫開始,按時間順序編寫。這是奧本海姆努力澄清自己所做出的嘗試,也是她對于自己之前藝術作品的紀念。
《奧本海姆X光線圖》 1964年 圖片來源:MoMA
1960年,她開始在一系列筆記本中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細致而徹底的編錄,最終以圖錄《理性》出版。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隨著人們對她過去和現在的藝術實踐的興趣增加,她在塑造公眾形象方面變得更加積極。她與朋友、后來的伯爾尼博物館館長漢斯·克里斯托夫·馮·塔維爾(Hans Christoph von Tavel)合作在1974年出版了一本特殊的傳記,她還接受了多次采訪。所有這些活動都表明奧本海姆越來越意識到文獻、語境和歷史在接受、感知和解釋她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拒絕“女藝術家”的標簽
奧本海姆于1967年從巴塞爾搬到了伯爾尼。同年,斯德哥爾摩現代藝術博物館(Moderna Museet in Stockholm)組織了奧本海姆的第一次大型回顧展,此時正是重新思考女性藝術家的時機。在給塞曼的一封信中,她表示自己拒絕了一個女藝術家群展的參展邀請,并解釋說她不喜歡被劃分為“女性藝術家”這個類別。她就是一位藝術家,僅此而已。
1975年,在巴塞爾市藝術獎的獲獎演講中,奧本海姆公開對“女藝術家”一詞提出異議,主張將“精神的雙性同體”(androgyny of the spirit)作為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從而贏得了年輕一代的欽佩。“如果你說一種自己的新語言,而其他人還沒有學會,”她提醒道,“你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才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Genoveva之鏡》 1968年 圖片來源:MoMA
奧本海姆還認為男女之間沒有區別,藝術家和詩人之間才有區別。“性別沒有任何作用,這就是我拒絕參加女藝術家群展的原因。女人不是女神,不是仙女,不是斯芬克斯。所有這些都是男性凝視的投射。”奧本海姆認為女性藝術家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證明,那些幾千年來讓女性處于臣服狀態的看似無法被打破的禁忌實際是無效的。自由無法被給予,而是必須由你自己去掌控和接受。”
奧本海姆還啟發了60年代和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的許多作品。奧本海姆在《石頭女人》等作品中對身體和景觀的探索,啟發著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和伊娃·黑塞(Eva Hesse)等藝術家以身體部位創作的怪誕而誘人的雕塑。奧本海姆在《春宴》中對身體與食物的探索,影響著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晚宴》(Dinner Party),也影響著安娜·門迪埃塔(Ana Mendieta)、卡羅莉·施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小野洋子(Yoko Ono)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等女性藝術家的創作。
《波呂斐摩斯之愛》1974年 圖片來源:MoMA
《新星》1977-1982年 圖片來源:MoMA
手提箱里的紙本展覽 完成最終的藝術
在奧本海姆36歲生日的時候,她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具骷髏向她展示了一個沙漏,顯示她的生命已經過半了。就像早期塔羅牌預測她的生活將充滿斗爭和創造力一樣,這一預言實現了——她于1985年去世,享年72歲。
《一雙手套》 1985年 圖片來源:MoMA
《一雙手套》(Pair of Gloves)是奧本海姆去世前的最后一件作品。由她根據20世紀30年代初在巴黎繪制的草圖創作,在灰色山羊皮上以絲網印刷的方式印出細膩的紅色紋理,并用黑色墨水簽名。布雷東在1928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Surrealism Manifesto)中宣稱:超現實主義將“戴上手套”。手和手套都是超現實主義藝術中的重要主題,奧本海姆在20世紀30年代就和設計公司合作創作了一系列手套。與皮衣和茶杯一樣,手套也是時尚女性以及文明的標志之一,為了隱藏人類真正的動物本性。這些手套把里面翻出來,使得不可見之物變得可見,灰色暗示著年齡的衰老,暴露的纖細血管代表著生命本身的脆弱性。
《梅雷特·奧本海姆:我的展覽》第10張畫 圖片來源:MoMA
奧本海姆的最后一個藝術項目為一系列共12幅畫,名為《梅雷特·奧本海姆:我的展覽》(M.O.:Mon Exposition)。在這些畫作中,藝術家想象了一場她藝術生涯的回顧展,其中繪制了大約200幅她所選擇的作品。
她在12張大約24×28英寸的紙上畫了這一系列畫作。這是一個想象中的展覽,從最早的作品到現在都包括在內。我在挑選作品時有很多都沒有放進來,以便讓一條線貫穿整個展覽。展覽中必須有某種統一性,我厭倦了之前展覽中的雜亂無章。”
MoMA為奧本海姆舉辦大型回顧展
作為首次在美國舉行的回顧展,“梅雷特·奧本海姆:我的展覽”于2022年10月30日到2023年3月4日在MoMA展出。這一回顧展由MoMA、伯爾尼美術館以及休斯頓的梅尼爾收藏共同組織。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展覽將通過180多件作品,包括油畫、雕塑、裝置、拼貼、素描、設計、詩歌等藝術創作,全面梳理和呈現奧本海姆的藝術生涯,這些作品代表著奧本海姆畢生的廣泛興趣、不設限的想象力、開放的藝術理念以及強烈的獨創性與智慧。回顧展將探索奧本海姆藝術生涯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其從早期繪畫直到晚期的作品。她藝術作品中的主題廣泛而深刻,涉及自然世界、神話以及性別和自我意識。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MoMA奧本海姆回顧展現場觀眾欣賞作品 Photograph by Jonathan Muzikar 圖片來源:MoMA
奧本海姆拒絕被定義為模特或是繆斯,拒絕被定義為“皮草”藝術家,拒絕被定義為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拒絕被定義為女性藝術家。她的藝術生涯中有過高峰有過低谷,有過抑郁有過璀璨,但她始終堅持自我,堅持不被任何標簽所定義。
因為她是藝術家梅雷特·奧本海姆!
(作者:孟媛 文章編譯自ArtDaily/MoMA/ArtStory相關藝術家及回顧展資料 編輯:劉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