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藝術中國

中國網

詩山河·陸之舟——以可持續的設計打造未來之城

詩山河·陸之舟——以可持續的設計打造未來之城

時間: 2023-10-25 08:59:40 | 來源: 藝術中國

從空間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設計與想象”海報,設計:PAY2PLAY

撰文_曹楓茹

生態與可持續越來越成為今日藝術、文化與居住議題中最迫切的部分之一。2013年9月24日“從空間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設計與想象“詩山河·陸之舟的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左靖為本次活動的總策展人,本次活動時間跨度為四個月,涉及十個主題各異的文化與設計展覽為主體,涵蓋了繪畫、影像、攝影、視覺設計、音樂、電影、裝置、木刻、現成品、產品和動畫等多種媒介,并由音樂演出、影片展映、論壇、報刊亭、游擊展等互動場景共同組成。

位于鄭州航空港園博生態城片區的原園博園MALL酷似一艘巨輪,攝影:三金

所謂“陸之舟”,即陸地上的船舟,展覽落地空間位于鄭州航空港園博生態城片區的原園博園MALL,這座建筑的外形酷似一搜巨輪。“陸之舟”還對應著來自《地球太空船操作手冊》中“地球太空船”的隱喻,“地球太空船”將地球描述為一個封閉的系統,而非無堅不摧的資源之地,處于工業化的人類就像不負責任的宇航員,對賴以生存的“太空船”肆意破壞。此外,來自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的奇幻現實電影《陸上行舟》也啟發了“陸之舟”的名稱由來,正如展覽中所提示的,在危機時代,當代人聚集在“陸之舟”這座烏托邦里構想綠色的美好未來之城。

10月13日至14日,“陸之舟”在展覽現場帶來了三場活動,包括“一部電影‘長河與故土:話語影像里的中原文化結構’短片展映及論壇”、“詩山河·陸之舟演出:地方與音樂實踐2”、“詩山河·陸之舟論壇:后園博園時代的詩山河”。

左起:導演/影評人:王楊,演員/監制:王宏偉,導演:陳勝利,導演/監制:楊超,導演/編劇/制片人:霍猛,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10月13日

10月13日上午,首先進行了“一部電影“長河與故土:話語影像里的中原文化結構”短片展映及論壇”。這一版塊可以看到年輕一代影像創作者,在風格化的美學講述中所展現的影像生命力,也可以看到王楊、陳勝利、霍猛、王宏偉、楊超五位中原影像創作者,對江河與故土的回望。

地方、音樂與實踐2海報(圖片來源:木刻:劉慶元,設計:馬仕睿)

從10月13日下午至14日,在地方與音樂實踐2的內容版塊中,詩人鐘永豐、沙漠客馬木爾、新農歌瓦依那、尋謠計劃的小河等音樂人各自帶來了音樂表演或內容分享。田園鄉村、荒原戈壁和市井巷陌歷來都是音樂人尋根流浪,尋找藝術靈感的地方。在被現代化日益裹挾的時代,心靈日益疲憊的藝術家在地方遷徙體察中,如何“才能直面虛榮,拋棄偽裝,投身于坦蕩無畏的創作中去,回饋給傳統以新的內涵?”藝術家們以不同角度,不同題材,不同理解的創作實踐為“地方與音樂實踐”帶來了各自的注腳。

地方、音樂與實踐2,馬木爾與Mask《沙漠客》演出現場

馬木爾的“沙漠客”用民族樂器串聯了沙漠印象,蒼涼、渾厚鼓點配合琴音,像漫步在沙漠中,孤獨寂靜又伴隨著危機。他們的視覺海報也是來自劉慶元的木刻作品,視覺與聽覺上都高度配合。

地方、音樂與實踐2,小河 《尋的不止是童謠,更是我們失落的美好》演出現場

小河的講座主題是“尋的不止是童謠,更是我們失落的美好”,小河和大家分享這些年他走過的城鎮、尋謠的故事和經典童謠。出于對民間和地方音樂的熱愛,從2018年開始,小河發起“尋謠計劃”、對全國各地地方童謠進行挖掘與新編的音樂計劃,目前已陸續在京、浙、滬、粵、閩、湘、蘇、云等地尋訪千余位老人。在現場,他演奏了在北京盧溝橋附近尋訪到的歌謠,這是他在“尋謠計劃”中尋訪到的第一位老人,老人的歌謠至今讓他記憶尤深。

地方、音樂與實踐2,音樂演出現場:瓦依那《秋風掃落葉歸根》

瓦依那是一支來自廣西黔桂交界的壯族樂隊,瓦依那壯語大意為稻花飄香的田野。樂隊以岜農的創作為主線,由2-3個成員組成。他們都是來自廣西的壯族農民,懷有相同的音樂夢想。他們帶著來自于農耕的身體經驗,他們愛戀,他們幽默,他們懷鄉,都像一片樹葉吹出來的清氣涼風,無形卻洗人心肺。

展廳現場,攝影:劉鵬飛

“從空間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設計與想象”展覽占據了陸之舟兩層的空間,分為“地球太空船:危機時代的隱喻”“社會物質與社會設計”“從空間到地方:意義與感知”“都市社區的未來”四個章節,共20個小展廳分布于兩層空間中。本次展覽以社會變遷、可持續設計、生態保育、自然建造、循環經濟、城鄉聯結等為關鍵詞,涵蓋了多種藝術媒介,呈現國內外設計師、藝術家、建筑師與手工藝人們為應對快速變遷的時代所提出的諸多解決方案,促使我們再次思考人類群體在這個星球上存在的方式。

雖然做出了章節與歸類,但展覽現場并未以章節的邏輯策展,觀眾流線在“陸之舟”中是自由的,這也與由商場“園博園mall”改造成的空間氛圍所契合,每一個小展廳就像一家店,像逛街一樣逛展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展覽的嚴肅性,便于走進公眾之中。

"有所追求-五條人+”海報,設計:胡子設計工作室

《有所追求:五條人+》的核心空間設計是展廳中央的作品——來自菠蘿核的《竹城寨》與《竹站臺》。“城寨”在粵語語境中意味著來自庶民的、野生的活力,‘站臺’則源于八十年代一首著名的迪斯科金曲。”竹子構架組成巨型的的藝術裝置,區別于竹林小屋的自然印象,而是橫平豎直、機械性的冷漠結構,再加上懸掛的綠色篷布,讓人仿佛置身于鋼筋建筑工地,同時還有象征著消費主義的霓虹燈、不斷循環播放的《站臺》,讓空間更加錯綜復雜。

菠蘿核 《竹城寨與竹站臺》2023年,攝影:曹楓茹

巨大的裝置既是對舊時代浪漫的溯源,又是對消費空間的突兀占領,但歸根到底只是在“陸之舟”上供觀眾休憩的公共空間。觀眾從這里開啟對“陸之舟”的探索,就像竹子與鋼筋的互化,設計與藝術與生態、人類結合。

土味美學

“陸之舟”一層被來自五條人的看似土味的城鄉時尚所占領,“土味美學”正帶領著新的潮流風向,是藝術在反叛?還是城市在反叛?人們復古與退步的審美傾向昭示著現代人對于現代化概念的批判與思考。

“有所追求:五條人+”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朱銳

“五條人”仁科與阿茂正在接受一條采訪,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波妮

“有所追求-五條人+”展示了一個主展廳以及數個特色空間,包括五條人院線、大時代錄像廳這類影視放映空間,還有大時代歌廳、五條人士多店、夢幻麗莎發廊這些專輯、產品衍生線下空間,觀眾可以沉浸式地品位五條人的專輯。

這場關于五條人的展覽并非一場對五條人的回顧或文獻展,策展人、評論家張曉舟邀請到了各類藝術家一起創作,而有的藝術家的作品只是被他引用和挪用到展覽中,不同的藝術作品面對共同的社會文化議題,形成呼應和共振。例如,曹斐的舊作《誰的烏托邦?》和厲檳源的新作《建造美術館》。在這個過程中,“五條人”變成了一種符號,或許是所謂的“復古”“土味”的鄉土時尚,他們的審美表達打破了地域、階層、代際的區隔,凝聚出現代社會中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議題。藝術家的創作又再次從不同角度闡發了他們對于“五條人”議題的想法,在展廳中講述著中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藝術與大眾文化在這里混沌磨合,創造出混種的新時尚時代。

仁科的母親蒙碧娟的編織作品,她應藝術家胡尹萍之邀,設計了“家旗”。 攝影:曹楓茹

《故事會》吳啟明、胡鎮超、小師 2018-2022,攝影:曹楓茹

這樣混種的新時尚時代一直伴隨著展覽全程,隨性的、自然的、放松的,最普羅大眾的城鄉氣息,模糊了時尚與鄉土的邊界。例如像五條人2018年的專輯《故事會》,刻意用老電影海報的風格作為封面,雜志《故事會》的調性結合上老式海報正是他們想要傳達的美學態度,美與丑,時尚與土味不再對立。

“夢幻麗莎發廊”,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三金

《夢幻麗莎發廊》是五條人于2016年發行的專輯,這張專輯展現出了他們越來越鮮明的美學風格,在搖滾與流行的混樂中上演著夢幻的城鄉二重奏。2019年在阿那亞的藝術展演中,藝術家馮火把一輛貨車改裝成現實版的夢幻麗莎發廊,它還曾出現在2023年的廣州三年展上,這張專輯發展到今天早已經不止是一張專輯,它承載著一種美學主張,強勢地開進了藝術的領域。

“有所追求:五條人+”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朱銳

這件來自黃小鵬的作品非常適配這個展廳,帶著一點惡搞的氣息,非常接地氣的洗手間吸泵裹挾著時尚氣息讓空間煥然一新。還有經典的五條人塑料袋,有著某種安迪沃霍爾的魅力,把大眾文化甚至是城鄉氣息化為時尚,并引發潮流,何不失為一種當代的波普。

土味本身就帶有隨性不拘泥于形式的特點,這樣灑脫隨性的狀態同樣也是“五條人+”流露出的力量,充盈的精神世界自娛自樂不被外界所束縛。

《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今日全球化,明日自己耍》
陳侗 2023年,攝影:曹楓茹

陳侗的書法作品“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今日全球化,明日自己耍”,來自五條人的歌詞,作品中不見傳統文化的嚴肅,一脈相承的只有瀟灑與淡然,從“為天民立命”到自娛自樂,調侃中是在反叛出城市化與全球化。

《食醉狗》仁科 2020年,攝影:曹楓茹

仁科和同為“有所追求:五條人+”展覽參展人的母親蒙碧娟,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波妮

仁科為專輯《食醉狗》所做的即興涂鴉也非常隨意不拘,體現這一點的還有講述《隔壁的詩人》這首歌背后的創作故事的這組作品。文字直接書寫在墻面上,把生活的觸動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像古時的詩人隨興賦詩走到哪里寫到哪里,沒有藝術家常被束縛住的“形式感”的條框,隨意瀟灑但是有故事有溫度,沒有形式反而形成了一種形式。

地方性

“地方,是指有意義的社區公共空間,它更多的由個人或群體的記憶、歷史以及文化地緣等復雜元素所組成。”全球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特定的空間景觀,高度的現代主義逐漸消解了“地方性”,帶來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審美。我們也許需要退回到未經侵染的鄉村自然中,找到“新”的舊文化。

在鄉村田野里盤桓,是劉慶元創作靈感的來源,從鄉野間抽取出碎片化的時刻拓印在木板上,就像他自己說的“木刻走向街頭,工作室不是自戀室”,他的木刻和五條人有著某種相似的美學品味。

“鄉村與木刻”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三金

在“鄉村與木刻”這一展廳中,鄉村的拙厚與木刻力量的融合,展廳中的文字像大字報一樣充滿力量,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遞信息。還有劉慶元依托傳統人物“竹林七賢”結合在地村民創作的系列新竹林七賢,集中呈現了他對鄉村文化的藝術式表達。

“音樂與木刻”展覽現場,攝影:三金

在“音樂與木刻”這一部分,繼續延續著這樣的審美趣味,所謂的“土特產美學”是鄉建下的另一條美學路線,鄉村決定了接地氣,藝術語言的加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土味美學在這里發生土味與時尚的鏈接是某種必然。

《龐麥郎·我的滑板鞋》,攝影:三金

“從碧山到大南坡”展覽現場,攝影:曹楓茹

懷梆劇社現場表演,攝影:三金

“從碧山到大南坡:鄉村百工和美學實踐”的在地實踐是以策展人左靖集結的各類建筑師、設計師、音樂人和藝術家的力量,從關系生產、空間生產、文化生產,產品生產上開啟鄉村。所謂關系生產,是要在鄉村賦以主體性,在計劃實施之前陳奇帶領著奇村文創團隊率先入駐大南坡村,向村民傳達“大南坡計劃”并達成共識。

在大南坡鄉村實踐中,在地文化復興的代表作就是斷演40年后的懷梆戲再次開演,懷梆戲的復興不僅調動了大南坡村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新的懷梆劇社成立后,在音樂廠牌摩登天空的支持下發行了唱片,進行了新的文化生成輸出。此外,“南坡秋興”構成了展覽、音樂、表演、論壇等文化內容的新節慶活動,五條人、劉慶元都參與其中,“南坡秋興” 集結的各界藝術資源與大南坡村民共同點亮了新的文化生態熱點。

“詩山河考:陟北游”展覽現場,攝影:劉鵬飛

“詩山河考:陟北游”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 年 9 月 24 日,攝影:波妮

在人文氣息的裹挾中,當代人也需要回到“在地”的原發地——自然中去,在“詩山河考:陟北游”中,攝影師塔可以《詩經·國風》作為文化標記,尋訪拍攝了以王畿、鄭、鄘、衛、邶等中原故地的山川、河流、斷恒、故道等地理圖像,將文學世界中的圖景映畫在方寸之間。

展廳現場非常安靜,沒有影像裝置也沒有音樂,像多個山丘此起彼伏,仿佛在一座現代詩經中漫步。這是展覽中能夠純粹進入自然的部分,大部分攝影作品沒有人跡,有的也是展現出原住民的身份特征,并且以背影隱藏情緒,觀眾只是外來的參觀者,和他們保持著理性的客觀距離。

“生態與設計”——城市與建筑

本次展覽標題中提到的“從空間到地方”旨在探討今天的人類該如何建立起符合生態價值的生活觀,獲得更加具有深度與廣度的生命目標。“陸之舟”中一大主題便是探討生態與城市設計,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規模的全球流動、氣候變化與環境破壞,引發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如何重塑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設計師們提出了各種的構想,從城市到日常生活產品,一座具有廣泛影響力并且充盈著設計與人文精神的當代社區正逐漸顯形。

“詩山河:園博園生態城城市研究與設計概念展”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三金

“城市改造”也許是在生態設計中最為顯像的部分,“陸之舟”所在的園博生態城,依托于苑陵故城遺址公園和鄭州園博園,這里具備深厚的生態景觀與歷史文化資源。建筑師孟巖通過當代設計、文化景觀,綠色建筑等形式將園博生態城建設成一個充滿活力、價值多元的可持續社區,把城市從千篇一律中解放出來成為有味道的“地方”,將這里建造為一座不斷生長的山水城市。

“循環、生息:朝向一種可續的棲居”展覽現場,詩山河·陸之舟,2023年9月24日,攝影:三金

人類對氣候環境的破壞已然不可逆轉,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與社會創新者意識到了這一點,探索更加多元、友好可持續的棲居之道。在“循環、生息:朝向一種可續的棲居”展覽空間中呈現了藝術家如何利用空間營造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對話、改造基礎設施等方式,納入社區居民,創造一個更為團結與關照的社區。

展廳現場的迷宮空間,攝影:曹楓茹

展廳用紙板搭建出了一個迷宮空間,其中穿插影像作品,講述循環、再造,循環經濟中的產品和材料如何被循環利用?如何推動循環經濟轉型?觀眾在迷宮中就像行走在循環系統之中。

“生態與設計”——日常與生活

食物圖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 展廳現場,攝影:劉鵬飛

可持續與生態的議題是每一個社會參與者的公共課題,本次展覽涵蓋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續議題,包括長效設計,以及來自央美的團隊帶來的“食物圖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設計師將食譜視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媒介,從鼓勵人們去關注日常食物的質量、來源、生產方式,探討未來如何進行更加可持續性的食物系統。

講者:梁井宇,場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導師,攝影:謝穎

食物圖景試圖將“消費”設計轉化為“危機”設計,從“體驗”經濟轉化為“后碳”經濟,這與梁井宇在論壇分享中提出的“可持續設計”是一致的。梁井宇提到了他的譯著《庇護所》,這本書分享了一批遠離都市和現代文明的人,怎樣建造有機房屋的案例,書中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科技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而資金不可避免的帶有資本的意志,它會在不知不覺間推動消費文化。而人類不一定采取依靠科技增量的思維方式,而是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對垃圾和廢物進行更有效的循環。梁井宇提到了某鄉村水池的設計方式,因為沒有下水道只有一個盆接住流水,所以使用時人們會下意識的節水,這是由設計帶來的被動的節水,梁井宇認為由可持續帶來的設計不一定是最便利的,但是有用的。

紙質座椅、書架,攝影:曹楓茹

事實上,本次展覽自身也踐行著可持續的設計方式,展覽的陳設均運用紙板搭建,還有紙板制作的椅子、桌子、書架、商店,一起融入可持續的概念之中。

藝術與公眾


上海張唐景觀設計事務所首席設計師張東在論壇分享現場,攝影:謝穎

URBANUS都市實踐創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師孟巖在論壇分享現場,攝影:謝穎

除了環保理念貫穿展覽外,主辦方還通過展覽和論壇強烈地傳達出了將藝術推進大眾生活的意愿,藝術創作上五條人和劉慶元等藝術家通過大眾的手段塑造作品,還有進行城市設計的孟巖、張東進行論壇分享的時候都不斷提到了“開放空間”“人與景觀”“生態”等關鍵詞,公園的設計、改造是希望納入“人”,鏈接社區、鏈接自然。張東談到對于湯山礦坑公園的改造,他們沒有去掩蓋因為挖礦而裸露的山體,不是去掩蓋人類對自然犯下的錯誤,而是將它轉化為展示空間,人類可以走進景觀當中,了解礦坑了解自然,完成一次交流與鏈接。

A4美術館館長孫莉在論壇分享現場,攝影:謝穎

此外,還有來自麓湖A4美術館的館長孫莉分享了A4美術館在社群共建上做出的探索。通過駐留計劃,藝術家走進社區中,模糊了藝術家與居民的身份界線,讓藝術展覽從白盒子中走出來,通過公共藝術項目把居民鏈接在一起。在兒童項目上,A4美術館已成功舉辦9屆ISTART兒童藝術展,從國際、城市到鄉村以及特殊兒童,用藝術建立起兒童社群。

本次“詩山河”活動構建了豐富多元的展演現場,旨在以多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實踐和理論設想,從多個角度探討空間與地方的再生關系,綠色生態環境與可持續設計之間的關系,構想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愿景。同時詩山河的主創團隊集結各項藝術資源,模糊各類社會實踐邊界,將人與人,藝術與藝術鏈接起來,以園博園生態城片區建設實踐為契機,讓這里成為不斷生長的全域式山水田園城市,成為詩意棲居空間的精神內核。

據主辦方消息,2023年11月4日,“陸之舟”將舉辦“可續營造”國際論壇暨工作坊,屆時,羅宇杰、飯島剛宗 IIJIMA YOSHITOKI、克里斯托弗·黑塞 Christoph Hesse、王寶珍、蔣蔚等專家將參與本次論壇。

詩山河·陸之舟——以可持續的設計打造未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