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雪可以為我們帶來銀裝素裹、如夢如幻的世界,為人們帶來無盡遐想。在2024年第一天,讓我們走進古畫中的冰雪天地,共赴一場冬的盛宴。
以自然景觀作為題材的中國傳統繪畫十分常見,四季山水的種種樣貌留在了紙絹上。白雪是最能表現冬季的景,也是抒情言志的精神寄托。文人墨客通過賞雪、詠雪、畫雪,留下了大量文學藝術作品,歷代畫家流傳至今的雪景圖也非常之多。雪與山水、花鳥、人物的組合構成了冬季的獨特美景。
雪中山水
最早表現雪景的畫作在東晉已經出現,在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有顧愷之《雪霽望五老峰圖》的記載,傳南朝梁張僧繇的《雪山紅樹圖》是現今存世最早的以雪為題材的中國畫作品。唐代時,雪景畫逐漸發展壯大,“詩佛”王維喜愛畫雪,曾經畫過的雪景畫非常之多,這與他喜愛恬靜、富有禪意的生平有關。
董邦達 西湖十景冊-斷橋殘雪 紙本墨筆 29×38cm清代
唐末、五代時,山水畫漸趨成熟,雪景山水畫也隨之發展壯大。荊浩、關仝、董源、巨然、趙榦等宋代畫家以寒意入畫的雪景山水畫數不勝數。至宋元明清,此類山水畫常被作者用不同的手法進行描繪,戴進、吳偉、唐寅、文征明、謝時臣、文嘉、文伯仁等等名家都有雪景山水圖傳世。
范寬 雪景寒林圖軸 絹本設色 193.5×160.3cm 宋代 天津博物館藏
宋代畫家范寬長期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表現的大山大水的壯闊偉岸。《雪景寒林圖》描繪了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壯美景象。白雪皚皚中,崇山峻嶺,巍峨起伏的雪山層巒疊嶂。山腰處的寺廟靜穆安寧,掩映在樹林中的村落屋舍儼然,錯落有致;茂密的樹林前,溪流匯成一片寬闊水域,小橋連接兩岸。
曹知白 雪山圖軸 絹本墨筆 97.1×55.3cm 元代
元代畫雪景山水畫的畫家師法李成、郭熙一派居多,主要以師承北宋的雪景寒林題材為主。曹知白《雪山圖軸》繪江山銀裝素裹,長松挺立,掩映屋舍,橋上挑擔者冒雪而行,孤舟停泊江邊,寒氣逼人。作者以淡墨勾勒山石和林木,以雙勾法表現雪山的質感,同時用淡墨進行皴染,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清雅的氛圍。
吳偉 寒山積雪圖 絹本水墨 242.6×156.4cm 明代
吳偉的畫豪放不羈、線條奔放,他以飛白筆觸與墨點描繪山體輪廓線,并以留白表現雪地覆蓋山丘之景象。這寂寥的寒冬中,一人屈身執杖,一人肩扛包裹,緊裹著衣物抵御寒風,正欲從一架窄橋中穿行而過,這冬日蕭瑟嚴寒。
沈周 雪景山水 絹本設色 176.6×87.3cm 明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門畫派領袖沈周在《雪景山水》中融入了北方山巒雄闊之勢,積疊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顯得堅硬凝重,坡岸、平臺亦轉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質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無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闊氣勢。
文徵明 溪山深雪圖軸 絹本設色 94.7×36.3cm 明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是吳門畫派里最重要的畫家,常年的山水畫有粗文、細文之分,在雪景山水畫風格上比較細膩。氣韻高雅、靜逸是這幅《溪山深雪圖軸》的基調。背山高聳入云,林木繁茂,一座寒林村屋藏于高山深谷中,屋中還有一文人雅士與一童子,谷流水自深谷中出。
雪中花鳥
古代雪景畫中的花鳥也較為普遍,有雪鴉、雪雁、雪鷺、雪鷹、雪鶴等鳥禽,雪松、雪柳、雪蕉、楓樹等樹木以及梅、蘭、竹、蘆花、山茶等花草。
王定國 雪景寒禽圖頁 絹本設色 24.3×26cm 宋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景寒禽圖》由南宋畫家王定國所繪,圖繪一枝綠葉紫果樹杈,果實繁茂,一對山雀雙腳抓枝,一只作啄食狀,另一只山雀背向側首吊掛于梢尖上。枝干和葉子上覆蓋積雪,雙雀在此覓食顯得生動活潑。
林椿 山茶霽雪圖頁 絹本設色 24×24cm 宋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
林椿任職于南宋畫院,是有名的花鳥畫家,師承趙昌,他善用精妙的色彩變化,再現自然生命。本幅《山茶霽雪圖頁》畫三朵山茶花在冬雪中盛放,一仰一俯一含苞,艷麗的紅色與葉子的翠綠,襯得瑞雪潔白脫俗,形似與詩意皆備。在白雪紛飛的環境中,一抹艷紅綻放在沉寂大地上,姿態堅強動人,是風骨的象征,展現無盡生意,暖人心房。這幅畫細節具體,顯然是畫家細心觀察對自然物象寫生之后的創造。
在寒風中傲然挺立綻放的梅、竹,仿佛堅韌高潔的隱士,它們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寄托志趣、狀物抒情的文化載體。
徐禹功 雪中梅竹圖(局部) 絹本設色 30×122cm 宋代 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幅《雪中梅竹圖》,層層積雪覆蓋在梅枝與修竹上,一簇簇梅花綻放點綴枝頭,挺立的修竹與梅枝交叉錯落,原本的紅梅和綠竹皆以水墨所繪,筆法清逸瀟灑,意境清幽朦朧,充滿詩情畫意。此畫前有乾隆題詩引首,后有宋揚無咎行書《柳梢青》十闕,元吳瓘《梅枝圖》及吳鎮(號梅花道人)《梅竹圖》。其作者徐禹功畫史無傳,善畫水墨梅竹,師從楊無咎。
呂紀 寒雪山雞圖軸 紙本墨筆 135.3×47.2cm 明代
而在明代院體畫家呂紀的筆下,《寒雪山雞圖》卻更顯蒼茫孤寒。呂紀不僅具有工整細致的設色能力,還兼備水墨寫意技藝。本幅畫家淡墨表現天地,以留白的方式表現樹枝與石巖,仿佛有厚厚的積雪,冰雪茫茫的氣氛烘托而出。一只壯健的山雞獨距巖上,昂首翹望,巖下的溪流仿佛迸發出凌冽的寒氣。
雪中人物
在雪景圖中,以人物活動為主體的情景也非常常見,雪中行旅、雪中放牧、雪中打漁、雪中歸漁、踏雪尋梅等表現世俗生活的畫面真實生動。
馬遠 曉雪山行圖 絹本水墨 27.6×42.9cm 宋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擅畫山水,取法李唐,設色清潤,喜以局部取景,來表現當時人們生活。《曉雪山行圖》由馬遠所作,在大雪封山的清晨,一位衣著單薄、戴著帽子的獵人弓腰縮頸、扛著山雞,趕著兩只駝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獵人的表情和動作生動展現出雪天環境的寒氣逼人。
郭忠恕 雪霽江行圖軸 絹本水墨 74.1×69.2cm 宋代
《雪霽江行圖》描繪雪霽后,兩艘載滿貨物的船只在江邊前行。長于界畫的作者郭忠恕以墨線描繪船只,同時精細呈現出船夫們忙碌勞作的多樣情態,有人躬身縮頸搬運貨物,有人奮力撐篙,有人正在掌舵。不管是船只的結構、船上的物件還是人物活動,都描寫得詳盡而嚴謹,情節生動具體,富有生活氣息。由于是冬季,船艙頂上還覆蓋著皚皚的白雪,天空與水面以淡墨描繪,表現出了氣候的寒冷與陰霾。
趙榦 江行初雪圖卷(局部)絹本設色 25.9×376.5cm 五代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江行初雪圖》是趙榦的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全卷描寫江邊漁村初雪情景。作者以“彈雪法”,即把白粉彈在畫面上顯出細密白點,表現出寒雪輕盈飛舞的效果。江邊上,兩童子身挑包裹,旅人戴帽騎著毛驢在蜿蜒的江堤趕路。江面上,形態各異的漁民們不顧天寒地凍辛勤捕魚,漁夫們身著單衣短褲,赤腳撐桿劃著船只。面對著風雪交加的寒冷惡劣,漁民們依然熱火朝天地勞作,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滿足。全卷一派天寒寂靜之景,意境高雅幽遠。
朱邦 雪江賣魚圖 絹本墨筆 102.5×163.5cm 明代
朱邦是明代浙派后期名家,似與張路同時,工畫人物、山水等。《雪江賣魚圖》繪冬江之景:遠處高山峻嶺,古寺、寶塔若隱若現。一只漁船停靠在右側的水榭前,一位漁民正用稱量著魚,正與水亭上的人做買賣。畫的左側,房屋、樹木、山石均銀裝素裹,岸邊酒肆中,有四人圍桌同坐飲酒。畫中生活雖然艱辛,但也是遠離塵囂、融于自然的,反映作者對漁樂生活的向往。
冷枚 雪艷圖 絹本設色 60×105cm 上海博物館藏
《雪艷圖》又稱《探梅圖》,是清代著名宮廷畫家冷枚的作品。冷枚尤擅人物仕女畫,所畫人物工麗妍雅,筆墨潔凈。畫中繪三位女子在冬季的后院賞花之景,天空中零星地飄著雪花,一位穿著考究的主人在前,另二位侍女伺候左右,女子們身后有一棵梅樹,花朵悄然綻放,點綴著古樹,給寒冷的冬日注入了勃勃的生機,女子們披風色彩絢麗給寒冷的雪天帶來一抹艷麗。
在古人的筆下,雪是多樣的,它隨著所處的時間地點不同而變換。不管是傲然挺立在寒雪中的動植物,還是在嚴寒的環境中辛勤勞作的人們,世間萬物與寒雪組合到一起,變成了生命的贊歌。同時,潔白的代表著安寧靜謐,通過對銀裝素裹的世界的表現,畫中景成了人們遠離塵囂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