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李莞潸
【1950s】鏡頭下的藝術家們
當新一批藝術家站到聚光燈下時,攝影師與他們之間的關系似乎變得比以往更加緊密。酗酒成性、脾氣糟爛的英國攝影師約翰·迪金為愛爾蘭-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拍攝了許多肖像,同款“古怪”的培根“在繪畫中偏愛攝影參考而非現場模特”,他一些最著名作品的創作來源便是委托給約翰·迪金的攝影作品。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攝 /約翰·迪金(John Deakin,1912-1972),1952
相較于人緣不佳的約翰·迪金,二戰期間從德國流亡至美國的漢斯·納穆特則是紐約藝術界的社牛攝影師,他認為讓拍攝對象在被拍攝時感到舒適十分重要。漢斯·納穆特與幾乎所有拍攝對象都能建立融洽關系,為數不多的例外就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杰克遜·波洛克。漢斯·納穆特拍攝波洛克創作過程的作品讓公眾對波洛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只是拍攝過后沒多久,二人便鬧掰了,據說是因為漢斯·納穆特試圖阻止戒酒中的波洛克“復飲”,翻臉的波洛克當眾掀了桌。1956年,酗酒多年的波洛克因酒駕出車禍而離世。三十多年后,75歲的漢斯·納穆特也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出事地點距離波洛克車禍所在地相距不遠。
《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攝 /漢斯·納穆特(Hans Namuth,1915-1990),1950
常年“隱居”的波洛克是在妻子的鼓勵下才同意漢斯·納穆特拍攝自己的創作過程,最終向公眾展示了“滴畫”并非隨機潑灑油漆,而是“深思熟慮的過程”。波洛克的妻子當時已意識到媒體報道的重要性,這些攝影作品也確實“幫助波洛克從一個才華橫溢、脾氣暴躁的孤勇者轉變為美國當代藝術首位靠媒體驅動而大獲成功的超級巨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開始歡迎攝影師來記錄自己的創作過程。
工作室中的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攝 /亞歷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1999),約1954
媒體的力量自然是強大的,話語權掌握者意欲塑造的生活方式在電影、電視和廣告中不斷重復強化,并向整個社會滲透。
《浴室女孩》(Jean Patchett,1926-2002),攝 /歐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1952
上圖中的浴室女孩是1950年代美國最當紅的模特之一吉恩·帕切特,她是首批高冷系的名模,在此之前,時尚攝影中的模特多以熱情洋溢的笑臉示人。這張作品的掌鏡攝影師是歐文·佩恩,本次大展現場上的第一張彩色攝影作品也是他的作品,他的妻子麗莎·豐薩格里弗-佩恩為他擔任模特,她正躺在鄉野間閱讀有關畢加索的書籍。這是一個美式生活方式的代表畫面,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媒體的這種模式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框架來構建或重建他們的生活,但對于這個國家的少數族裔來說卻是無形的負擔,這種負擔不斷提醒他們身為局外人的地位。
麗莎·豐薩格里弗-佩恩(Lisa Fonssagrives-Penn,1911-1992),攝 /歐文?佩恩(Irving Penn,1917-2009),1952
盡管《Vogue》于1948年聘請了該雜志第一位非裔攝影師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1912-2006),但1950年代的《Vogue》鮮有黑皮膚的面孔。黑人模特很少出現在該雜志上——編輯們擔心他們會因此失去讀者和廣告商,尤其是保守派的讀者和廣告商。
《杰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1918-1998),攝 /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1923-1971) &艾倫·阿勃絲(Allan Arbus,1918-2013),1953
拍攝上圖的阿勃絲夫婦曾有一張作品入選愛德華·史泰肯的《四海一家》攝影展,二人中以黛安·阿勃絲更為知名,這位攝影師中的傳奇“怪咖”記錄了無數邊緣化群體的形象,庫布里克執導的電影《閃靈》中恐怖的雙胞胎女孩形象,靈感即來自黛安·阿勃絲的攝影作品。黛安·阿勃絲被稱為“現代攝影的開創性人物”,在自殺后一年的1972年,黛安成為首位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攝影師,其作品“引起了壓倒性的轟動”。即便早早離世,黛安·阿勃絲也影響了至少三代攝影師。
《阿勃絲夫婦》(Diane Arbus & Allan Arbus)攝 /弗朗西斯·麥克勞克林-吉爾(Frances McLaughlin-Gill,1919-2014),1950
為阿勃絲夫婦拍照的是第一位與《Vogue》簽約的女性時尚攝影師弗朗西斯·麥克勞克林-吉爾,她的這張作品很符合1950年代美國的時代形象——丈夫務工,妻子顧家,1950年代的時代形象屬于“白人+已婚+有孩子的中產階級”。這種媒體敘事在掩蓋種族歧視和政治迫害等方面均發揮出“功效”,社會表象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油然而生。不過盡管如此,《Vogue》在1950年代依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在后來學者所說的時尚黃金時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技術流的攝影師開始做起各種實驗,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瓊·米利接受過工程師培訓并自學攝影,他是最早使用電子閃光燈和頻閃燈來進行攝影創作的先驅。
《約瑟·里蒙》(Jose Limon,1908-1972,墨西哥舞蹈家),攝 /瓊·米利(Gjon Mili,1904-1984),1950
化名“維吉”的美國攝影師、攝影記者亞瑟·費利希則在1950、60年代大做“實驗”,嘗試全景照片、扭曲特效和棱鏡攝影等等,如下圖這般,他也“拉”過瑪麗蓮·夢露的臉。
《約翰尼·雷》(Johnnie Ray,1927-1990,美國音樂家、搖滾樂的重要先驅),攝 /維吉(WEEGEE / Arthur Fellig,1899-1968),1955
不過維吉其實是以紐約黑白街頭攝影而聞名,其紀實作品中的馬戲表演者、街頭流浪者等邊緣形人物啟發了黛安·阿勃絲的創作。維吉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夜晚,因此也被稱為“夜間攝影鼻祖”、匈牙利裔法籍攝影師布拉塞的“美國版”。
西班牙塞維利亞,攝 /布拉塞(Brassa?,1899-1984),1952
著名美國攝影師大衛·阿蒂以風格多變著稱,在Photoshop出現之前,他就在暗房中通過組合底片來創作極具創意的拼貼作品,這種標志性的蒙太奇手法被他稱為“多圖像攝影”。
時尚攝影,大衛·阿蒂(David Attie,1920-1982),1959
著名小說《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的首次視覺描繪也是由大衛·阿蒂操刀,后來的改編電影制造出的時尚意義遠超于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首批超級名模之一的朵蓮麗在美國和歐洲均享有盛譽,她與《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是密友,據說朵蓮麗正是小說女主的原型人物。
《朵蓮麗》(Dorian Leigh,1917-2008),攝 /蘇茜·帕克(Suzy Parker,1932-2003),1954
為朵蓮麗留下這張經典抓拍的并非職業攝影師,而是她同為知名模特的妹妹蘇茜·帕克。1950年代正值蘇茜·帕克模特生涯的巔峰期,披頭士樂隊為她專門寫過歌,《Vogue》將她推為戰后自信的美國女性的代表形象。蘇茜·帕克還是香奈兒品牌的“標志性面孔”,她與可可·香奈兒是無話不說的閨蜜,可可·香奈兒以蘇茜·帕克為模特設計了許多香奈兒服裝。
《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1883-1971),攝 /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1912-1994),1953
于1952年新任《Vogue》主編的杰西卡·戴維斯(Jessica Daves,1898-1974)希望打造一本“珍視至美、滋育心靈并激發想象力”的雜志,因此,《Vogue》被視為思想解放的源泉不無道理,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為下一個十年女權主義的重大劇變埋下了伏筆。
(本文配圖除*星標注釋外,其余均為展覽現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