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五千多年的農耕文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今天的中國鄉村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的變化。鄉村振興的內容之一就有“文化振興”,以文化藝術助力鄉村發展,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心的議題。于5月29日在武漢合美術館啟幕的“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展就匯集展示了國內知名藝術家、建筑師及學者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領域的實踐、成果和深入思考。
“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開幕式現場
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在開幕式中致辭
5月29日,“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在合美術館中庭開幕,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展覽策展人仇海波、歐陽甦和參展藝術家代表左靖相繼致辭。最后,由中電光谷副總裁陳同舉先生宣布展覽正式開幕并合影留念。
展覽現場
這場意義非凡的藝術展覽邀請了左靖、渠巖、焦興濤、賀雪峰、武小川、陳國棟、曾令香、黃明健、張雷、陳婷婷、魯楊、柯明、碧曳Biye、俞衫杉等13組藝術家、建筑師、學者及其項目參展,展出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們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獨特視角和方法,也展示了藝術在促進鄉村文化、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中的廣泛潛力。這些多樣化的探索和實踐,不僅見證了藝術與鄉村結合的無限可能,還挖掘了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深遠意義。
展覽現場
展覽展示于武漢合美術館三個大展廳中,呈現了由藝術家、建筑師和學者以藝術活動、設計、建筑、節慶、美育、數字藝術等不同媒介激活鄉村文化的經典案例。鄉建工作者通過多樣的藝術文化形式介入鄉村,重新挖掘和傳承本土文化,引入新的藝術思想和創新元素,打造了一個個賞心悅目的村莊,為鄉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創造力。而這些鄉建項目又成為鄉村居民共同參與與合作的載體,加強了村民之間的聯系和團結,提升了鄉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農業科普、地方設計與整村實踐”展覽現場
展覽中,左靖團隊的參展項目為“農業科普、地方設計與整村實踐”。“整村實踐”展示的是團隊在河南省修武縣大南坡村自2020年開展以來的建設成果,包括改造當地閑置公共建筑群、文化生產、產品生產及兒童美育等;“地方設計”呈現了為湖北省荊門市全新設計的荊品名門·概念店和“源楚:荊門的物產、農耕和文化”的豐富內容;“農業科普”展示了改造后的荊門市沙洋油菜博物館,館內設有農業科普展覽“油菜:從全球到地方”的博物館主館、展示中國油菜科研領域杰出科學家工作與成果的文獻館,和集沙洋縣優質農產品的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博物館商店。
“社火與盤香:藝術介入鄉村的在地化實踐”展覽現場
渠巖的“許村計劃”和“青田范式”通過藝術介入,促進鄉村的文化復興和情感共同體的建立。2011年,山西省和順縣的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成立,修復許村的公共文化設施,興建美術館、文化廣場、書屋等公共文化空間。舉辦許村國際藝術節,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和當地村民進行在地創作和展示,開展兒童助學等活動,使村民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當地文化輸出的主體參與者,促進鄉村情感共同體的鏈接。2016年開始,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青田村,通過環境改善、修復古風、舊房活化等在地的鄉村實踐,構建鄉村禮俗文明的現場。同時,舉辦青田水鄉藝術季、鄉建學術論壇、村民文化交流等活動,恢復傳統的桑基魚塘等生態模式,幫助村民重新覺醒為文化建設的主體。
“關中忙罷藝術節——城鄉文化的相互融通與成就”展覽現場
“關中忙罷藝術節——城鄉文化的相互融通與成就”通過傳統節慶的活化,展現了鄉村文化的生命力。2018年5月,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師生在武小川老師的帶領帶,在西安市鄠邑區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成立關中藝術合作社,將教育、藝術、鄉村建設融為一體,關中忙罷藝術節由此誕生,此后的五年連續舉辦系列活動,設定終南戲劇節、生態藝術項目、社區藝術項目等多個版塊,將田野化為展演現場,與現代城市文明的創新文化、生活美學相結合,共同構筑城鄉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機關系,使鄉村成為展示當代文化藝術的新田園場景。
“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村莊老年人公共文化生活的再造之路”展覽現場
官橋村老年人協會項目展示了如何以“低成本、高福利”的方式,可持續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2004年,賀雪峰牽頭成立了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高陽鎮官橋村老年人協會,通過外部資源的輸入,帶動村莊內部社會資源的整合,讓老年人有一個能娛樂、能拉家常的場所,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樂。協會開展五項日常活動:維持老年人協會的日常開放;在老年人人生的重要時刻提供福利;看望孤寡或生病的老年人;舉辦重陽節活動;好媳婦評選。這個項目并非由藝術家參與,而是村莊老人自發建設、自我參與、自主參與,實現文化福利的自我創造,最終實現鄉村公共文化重建和農村老年人生活福利指數提高的雙重目標。
“羊磴藝術合作社:參與式藝術的中國鄉村現場”展覽現場
羊磴藝術合作社由藝術家焦興濤于2012年在貴州桐梓縣羊磴鎮發起,十余年來,這個藝術群體開展了一系列與鄉鎮社區、鄉村社會充分對話的實踐活動,其存在和影響已經成為羊磴日常的一部分。合作社將藝術嵌入具體的社會生活空間之中,在人與人的關系互動之中,重建藝術和生活的連續性,探索了藝術與鄉村社區的深度融合。2023年,首屆“鄉土而新奇”羊磴藝術鄉場活動在羊蹬鎮舉辦,“凈化羊磴之煙頭計劃”開展全民參與的撿煙頭計劃,凈化環境。活動期間,藝術家、照相館主人和居民共同利用羊磴鎮老街的一個家庭式老照相館和羊磴鎮的原有材料,對老相館進行以展示為主、創作為輔的“微創作”藝術改造,《羊磴老相館》成為藝術參與鄉村實踐的一個典型項目。
“人民美術講習所: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與文化復興”展覽現場
曾令香發起的人民美術講習所,以藝術賦能鄉村文化和組織振興,成為藝術共建鄉村的示范。2021年,四川美術學院成立酉陽藝術與鄉村研究院,將酉陽縣花田鄉中心村一所村民閑置的吊腳樓進行輕量改造,與中心村村委共同成立人民美術講習所。講習所以人民為核心,深入村社、深入群眾,發揮學院資源和平臺優勢,以1+1+1(村黨支部+藝術家與學術專家+村民)的組織結構以及共創、共建、共享的方式,開展“藝術+”全鏈條融合的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從文化藝術與在地民風、藝術美學與民俗、藝術設計與民生的角度切入,啟發村民的審美自律與文化自信,發揮百姓內生動力,以美為媒,助推鄉村文化、組織及人才振興,使之成為以藝術激活鄉村和藝術共建鄉村的示范地。
“無名營造社鄉村實踐”展覽現場
“無名營造鄉村實踐”項目是陳國棟團隊在本次展覽中呈現的內容,它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黃崗村、歸柳村、宰蕩村、加宜村、格頭村為實踐對象,展示對各地方的建筑改造,如“黃岡計劃”的公共文化建筑組團、禾倉下的創客中心、禾倉宿集民宿建筑組團、成龍香禾糯酒工坊,歸柳楊宅建筑更新等。項目團隊尊重并傳承了鄉土建筑智慧,探索了新鄉土建筑的可能性,守護鄉村的“過去”,連接鄉村的“當下”,并思索鄉村的“未來”。
展覽現場
此外,在張雷和黃明健的青山村項目中,融設計圖書館、青山學堂等項目將當代設計和建筑設計理念和自然生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為青山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鄉村教育帶來了全新活力;草堆部落藝術季結合了藝術展覽和社區參與,促進鄉土文化的復興;陳婷婷的蒼葭沖和諸家村項目,通過文化教育和藝術康養村落的建設,推動鄉村品牌的培育和數字化發展;柯明的管窯藝術計劃,以鄉村的工業遺存保護為目的,通過藝術的方式賦予歷史記憶新的意義;高臺當代藝術中心的BIYE碧曳項目,專注于和田手工地毯工藝的傳承和創新。
據悉,“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展覽將在武漢合美術館持續至9月22日。
“當下文化鄉建的探索與反思”研討會
“十三村”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的視覺盛宴,更是一次思想和實踐的深度交流。圍繞著這一展覽,合美術館舉辦了“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系列活動,其中包括研討會“當下文化鄉建的探索與省思”。
“當下文化鄉建的探索與省思”研討會現場
5月29日上午,以“當下文化鄉建的探索與省思”為題的研討會在合美術館負一樓多功能廳舉辦。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左靖,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楊華,中電光谷文創研究所所長、本兮展覽策展人仇海波,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本次展覽策展人歐陽甦,河南修武縣大南坡村運營負責人王凱,無名營造社創始人、主持建筑師陳國棟,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杭州MOMENTUM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黃明健,羊磴藝術協會秘書長付臣亮,藝術家柯明,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劉茂平,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志飛,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俞衫杉等共同探討了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當下文化鄉建的探索與省思”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開始,此次“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展覽呈現了鄉建領域著名的藝術家、學者所做的鄉建案例,呈現了豐富、有感知、有溫度的鄉村文化圖景,有助于改變當下民眾對于中國鄉村“凋敝落后”或是“田園風光”的單一刻板現象。藝術鄉建是以文化藝術為媒介,融合各種社會力量進入鄉村的社會公共建設的行動。鄉建自身也需要直面現實,在不斷反復討論思考和審視的過程中,鄉建才能有一個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當前鄉建面臨著的形勢與問題,鄉村人對文化的真實訴求,不同的鄉建模式和基本原則,以及藝術鄉建的可持續發展等等,都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左靖發言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左靖分享了近年來所關注的河南焦作大南坡村鄉建案例。左靖團隊深入了解了當地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進行了一系列實踐項目,如恢復懷梆劇社、推廣兒童美育等,提升了鄉村文化生活和兒童教育水平。左老師認為,如今城鄉資源分布不均,“我們的使命就是把城市中好的資源導入到鄉村,把鄉村的價值輸入到城市”,希望能實現《論語·公冶長》中的“老安少懷”理想社會。
左靖還分享了大南坡村的原則和工作方法,即社會設計、長效設計和地方設計。早在2001年,左靖就進入鄉村進行藝術實踐。他關注鄉村的文化與藝術表達,現在越來越更側重于設計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認為設計能解決鄉村的多種問題,并提升鄉村的產業價值。他提倡長效設計,與D&D機構合作,推廣注重功能性和持久性的設計理念,結合地方特色進行設計,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楊華發言
作為社會學研究者,楊華從社會學的角度談到了鄉村的真實問題和文化訴求。通過豐富的鄉村調研,楊華指出鄉村治理的難點在于農民參與度低和鄉村社會內部的分化與競爭,而能夠讓村民整合組織起來的就是“文化”。他強調,文化藝術是連接農民、修復鄉村社會的重要橋梁,當藝術與群眾緊密結合時,其生命力最為旺盛。當前,村民有著豐富的文化需求,但內部難以自發組織。農村社會的分化導致利益差異加大,需要外部資源的介入來撬動農民的積極性、資源和文化藝術細胞。這種“小資源撬動大資源”的策略,通過各種文化組織和其他組織形式,能夠激發農民的文化積極性,形成合力,為鄉村建設帶來希望。
重點光谷文創研究所所長、“十三村——藝術建構在鄉村”策展人仇海波發言
仇海波提出了當前藝術鄉建面臨的九個主要問題,分別是同質化、文化沖突與適應性、社區和村民參與度、可持續發展、商業化風險問題、資源分配不均、專業人才缺乏、政策和法規支持和評估和反饋機制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仇海波進一步指出,藝術鄉建沒有固定的模板或唯一解決辦法,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地理和資源條件,鑒于此,應當根據各個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路徑探索。藝術鄉建具有試驗性,要保持審慎、尊重和真誠的工作態度,采用深思熟慮、腳踏實地的實施方式,同時應該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大南坡村運營負責人王凱發言
大南坡村運營商王凱介紹了大南坡村的部分運營情況。例如,項目組織懷梆劇團進行演出并給予費用,這不僅讓劇團團員有了展示的舞臺,還能獲得經濟收入,幫助劇團持續發展;兒童美育項目讓原本計劃送孩子去縣城就讀的家長改變了想法。此外,大南坡村還為中青年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大南坡村目前面臨著群眾參與、資金可持續性和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他們只能“保持藝術理念,同時做一些商業化的事情”。
無名營造社創始人、主持建筑師陳國棟發言
無名營造社創始人、主持建筑師陳國棟分享了建筑師面臨的艱難情況和應對的解決方案。在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下,鄉村文旅項目資金匱乏,建筑師難以維持持續工作。以黔東南地區為例,盡管部分地方獲得了短暫繁榮,但整體而言,鄉村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建筑師們不僅需面對資金問題,還需應對鄉村文化、生活方式和建筑環境變遷的挑戰。建筑師正探索通過在黔東南磚木結構建筑的實踐,整合地方工匠資源和自然資源,開發新的營造體系適應當代發展。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降低造價成本,推廣更適應鄉村生活的建筑產品。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黃明健發言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黃明健認為,把“鄉建”掛上“藝術”的頭銜,可能帶來布景化、裝飾化,甚至網紅化的傾向。他分享了青山村的經歷,指出建筑師不應僅作為外來者進入鄉村,而應成為村民的一員。他們嘗試多元定制、自發生長的模式,而非過度包裝,以保持鄉村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他認為,藝術鄉建或鄉建藝術,應是兩者共同成長的關系。建筑師應反思鄉建中的問題,并與其共同成長。
羊磴藝術協會秘書長付臣亮發言
羊磴藝術協會秘書長付臣亮主要介紹了羊磴藝術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和實踐理念。2012年到2020年,合作社經歷了從藝術化參與式到結合鄉建文化帶動經濟的轉變,合作社踐行了“五個不是”原則,強調不是采風、不是體驗生活、不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鄉村建設、不是文化公益和藝術慈善、不是當代藝術下鄉。長年以來,合作社與本地居民建立了緊密的聯系,通過參與式美術館如門面美術館和家庭美術館讓居民主動參與。此外,合作社還發起了“老年計劃”和“煙頭計劃”等以本地居民為主導的項目,解決當地的環境衛生問題和老齡化問題。作為“新羊蹬人”,在參與藝術鄉建的過程中,如何融入當地社區、如何產生新的本地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都是付臣亮在深入思考的問題。
藝術家柯明發言
藝術家柯明的發言首先從宏觀和頂層設計的角度解釋了鄉村文化藝術,當下,我們從社會學、經濟規律、藝術和文化手段構建鄉村物理空間,但在現代鄉村建設中,鄉愁的缺失、村民文化氣息的改變、自媒體時代對人際關系的沖擊和以經濟目標為導向的項目,忽視了鄉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的真正需求。接著,柯明通過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官窯鎮的案例,提出了鄉村建設應該從內心感受出發,尊重經濟和政策,同時關注鄉村居民的心靈需求。他還對未來鄉村建設文化起點進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為鄉村留下真正的文化價值和精神財富。
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發言
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談到,藝術不僅有助于鄉村文化建設,也為當代藝術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他提到,作為農業大國,農民和農村應成為當代藝術關注的重點,但長期以來被忽視。本次藝術鄉建活動是一個好的開始,為藝術家深入農村提供了機會。他建議,在未來的展覽中,應精選鄉村,深入展示,提高質量。通過藝術鄉建,中國當代藝術可以貢獻更多中國元素,向國際展示其獨特性和創新性。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劉茂平發言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劉茂平指出當前鄉村建設中存在著地方政府角色錯位、鄉村振興路徑的單一化,以及過度依賴文旅路徑等問題。他認為,中國鄉建的基本邏輯和必由之路是強化農業自身能力。鄉村建設的核心在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以及強化農業自身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并推動農業工業化發展。他強調,鄉村發展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資源差異,找到適合各自發展的路徑。針對藝術鄉建中的問題,劉茂平首先提出了立法的重要性,通過立法來確保鄉村建設的規范性和可持續性。其次,提供技術支持,關注農業科學的發展,借助科技進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減少進口依賴,并從國內外成功案例中汲取鄉村建設的經驗。此外,他還探討了鄉村發展的模式問題,認為縣城和鄉鎮的發展對于整個農村的振興至關重要。最后,他強調了美育在鄉村建設中的導向作用,認為提升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志飛發言
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志飛認為,中國豐富的地理性造就了豐富多樣性的農村,這是鄉村文旅發展的獨特資源。然而,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推進,鄉村性正面臨流失,鄉村人口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未來鄉村將更多地容納流動人口和休閑度假者。隨著鄉村性的解構和流失,新的鄉村形態出現,即“后鄉村性”,它是鄉村性和現代性的一種平衡。李志飛表示,在后鄉村性時代,“藝術建構在鄉村”要扮演“重構后鄉村性”的角色。藝術和文化在鄉村中的作用愈發重要,需要把握鄉村性和現代性的平衡,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過度的藝術化會使鄉村失去其原生性,成為展覽品而非生活空間。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俞衫杉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俞衫杉在研究中把藝術鄉建分為兩類。一類是學術屬性較強的藝術鄉建活動,它雖然有趣有意義,但影響力有限,局限于學術圈、文化圈或知識分子圈。另一類是商業屬性較強的藝術鄉建,它呈現出項目化和缺乏在地性的問題。俞衫杉認為,藝術介入鄉村是一個多元互補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如何在全球視野下理解和討論中國鄉村藝術或藝術鄉建的特色,這是如今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在總結發言中,藝術中國主任劉鵬飛認為,本次研討會不僅深入討論了當前鄉村文化建設的一些現實的問題,還涉及到了藝術鄉建的很多因地制宜的實踐案例和鄉建理念及方法原則,包括藝術家、學者的情懷和責任。有些嘉賓還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啟發性的解決方案,這些對今后在鄉村從事藝術鄉建和文化鄉建的從業者提供了非常有啟示性的知識分享和思考,同時研討會也對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傳播價值。
(作者:孔霞莉 圖片來源:合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