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將于2024年10月26日開幕,10月2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本次雙年展由新繹美術館主辦,由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南條史生擔任總策展人。策展研究團隊由沓名美和、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畠中実、沈奇嵐等學者組成,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盛會。
本屆國際藝術雙年展規模宏大,將云集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91名國際著名藝術家參展。近100件藝術作品將跨越新繹美術館從東到西五個展廳及公共空間,在超20000平米的展陳空間震撼呈現。這將是一次中國當代藝術的盛舉,屆時,將為中國藝術界乃至國際藝術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首屆新繹雙年展以“多元未來——人類新愿景”為主題,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和創造力的本質。現代人類正面臨一系列多樣化和全球性的社會議題。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我們超越傳統思維模式,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世界,進而去探尋可能的解決之道。
解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簡單地回歸古老的生活方式,而在于積極地擁抱和利用新興的科學技術。創造是技術與藝術的核心,創造使人類得以擺脫傳統框架的束縛,從全新的視角提出創新方案。
藝術家將最新的科學技術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正變得更加緊密。本屆雙年展將展示并探索當今不斷變化的藝術情境,并分為無垠聲境、邊界之上、明日地脈、后人類世四個章節進行展示。
第一章:無垠聲境
第一章聚焦于以“聲音”為表現媒介的藝術作品。從20世紀中葉開始,聲音已被普遍當作視覺藝術的創作材料。在戰后的表演藝術中,聲音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元素。特別是約翰·凱奇(John Cage)的一系列聲音作品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著名的《4分33秒》鋼琴作品以完全無聲而聞名,展示了聲音藝術表達的極限。
現在,聲音以更多樣的形式出現在藝術創作之中,從人體發出的聲音(即人聲)擴展至包括自然聲音、機械聲音和由計算機產生的數字聲音源等多種形式。
在本屆雙年展,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與克雷斯納·布拉斯(Krsn Brasko)的視頻作品將展示計算機圖形學與電子音樂的結合。克里斯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將通過油畫探討藝術系統在無障礙方面存在的缺失。“無垠聲境”篇章將展出30位(28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將共同探索聲音在當代藝術中的無限可能。
漢斯·彼得·庫恩 Hans Peter Kuhn 未定義的景觀 Undefined Landscape 2007
莫塔茲·納塞爾 Moataz Nasr 塔布拉鼓 The Tabla 2003
阮純詩 Nguyen Trinh Thi 如何改善世界 How to Improve the World 2021
小泉明郎 Meiro Koizumi 反夢 #1(帶雕塑的房間)Anti-Dream #1 (Room with a Sculpture) 2020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克萊芒·科吉托爾(Clément Cogitore)
約翰·凱奇(John Cage)
雷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
和田永(Ei Wada ELECTRONICOS FANTASTICOS!)
江原寬人(evala)
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
金守子(Kimsooja)
漢斯·彼得·庫恩(Hans Peter Kuhn)
河原溫(On Kawara)
小泉明郎(Meiro Koizumi)
克里斯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
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
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
托馬斯·馬德(Thomas Mader)
卡斯滕·尼科萊+克雷斯納·布拉斯科(Carsten Nicolai + Krsn Brasko)
莫塔茲·納塞爾(Moataz Nasr)
阮純詩(Nguyen Trinh Thi)
喬·納米(Joe Namy)
邱宇(Qiu Yu)
任莉莉(Li Li Ren)
坂本龍一+真鍋大度(Ryuichi Sakamoto + Daito Manabe)
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
奧拉·薩茲(Aura Satz)
安妮·勒·特羅特(Anne Le Trote)
謝雨帆+梅人:爾文·劉易斯+殷子遷+吳薇(Xie Yufan + Melvin Lewis + Yin Ziqian + WuWei)
于伯公(Yu Bogong)
趙仁輝(Robert Zhao Renhui)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作品展期提示:坂本龍一+真鍋大度《感應流-不可見,不可聞》將于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至2025年1月14日(星期二)期間展出。
第二章:邊界之上
人類的創造性思維也往往跨越邊界、與不同領域融合,孕育出全新的視角——不同領域的對話和碰撞能夠激發出新的靈感,為我們揭示未知的世界。藝術與時尚、建筑、攝影、設計、哲學、音樂、味覺、觸覺等領域相互交融,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和敘事。展覽的第二章即著眼于發生在“邊界”上的創造性活動。
本章將展出13位(12組)藝術家融合不同領域的創作。其中帕特里克·特雷賽特(Patrick Tresset)的作品《人類研究2》通過機器人裝置探索人工智能與繪畫藝術的結合,劉佳玉的作品《宇宙的孩子(2024)》利用AI再現自然界中風與水流的復雜性和隨機性,青山周平(Aoyama Shuhei)通過創造僅可利用觸感、聲音和氣味感知周圍環境的空間,探索人類感官與環境認知的關系。這些作品將展示不同領域“邊界”間在當代藝術中的的突破與重構。
帕特里克·特雷賽特 Patrick Tresset 人類研究#2 Human Study #2 2018
青山周平 Aoyama Shuhei 不可視建筑 Invisible Architecture 2024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趙和林(Chow and Lin)
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
劉佳玉(Jiayu Liu)
艾米·卡麗(Amy Karle)
金優珍(KIM Woojin)
弗朗索瓦·羅什(Francois Roche)
安托萬·羅吉爾(Antoine Roegiers)
青山周平(Aoyama Shuhei)
佩特拉·施敏(Petra Szemán)
施政(Shi Zheng)
帕特里克·特雷賽特(Patrick Tresset)
徐震(Xu Zhen)
鄭達(Zheng Da)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第三章:明日地脈
第三章將深入探討當下創造力與全球性議題之間的緊密關聯,尤其聚焦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問題,以及生物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在藝術領域,許多作品通過使用廢舊材料來警示環境危機,通過關注瀕危物種喚起公眾意識,通過藝術創作預示地球環境的未來。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交融也帶來了新的視角——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創作,不僅展現了藝術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也激發了觀眾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入思考。
本章選擇展出的作品包括扎多克·本-大衛(Zadok Ben-David)地面裝置藝術作品《黑色田野》,其有3萬多鋼刻花朵組成,探討自然的生命與死亡。盧克·杰拉姆(Luke Jerram)的裝置藝術作品《蓋亞》,以直徑達10米球形表面展示了由NASA提供的120dpi分辨率的地球表面圖像。
本章所選擇的作品不僅呈現了藝術家對上述問題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們對解決方案的探索和思考。這些作品向觀眾展示了創造力如何在藝術與現實世界之間架起橋梁,彌合鴻溝,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靈感和方向。
盧克·杰拉姆 Luke Jerram 蓋亞 Gaia 2018
扎多克·本-大衛 Zadok Ben-David 黑色田野 Blackfield 2006-2020
朱利安·夏利耶 Julian Charrie?re 純粹浪費 Pure Waste 2021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蘇珊娜·艾蓋雅(Susanne Allgaier)
雷菲克·阿納多爾(Refik Anadol)
扎多克·本-大衛(Zadok Ben-David)
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
糾纏的他者(Entangled Others)
費萊肯·麥考密克和索非亞·克雷斯(Feileacan K. McCormick & Sofia Crespo)
盧克·杰拉姆(Luke Jerram)
穆罕默德·卡澤姆(Mohammed Kazem)
龍盼(Long Pan)
劉建華(Liu Jianhua)
林嵐(Jaffa Lam)
法布里齊奧·普萊西(Fabrizio Plessi)
艾倫·桑菲斯特(Alan Sonfist)
施政(Shi Zheng)
本·庫倫·威廉姆斯(Ben Cullen Williams)
楊沛鏗(Trevor Yeung)
向京(Xiang Jing)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第四章:后人類世
最后一章將介紹藝術描繪的未來,將展示各種現實和世界觀。未來人類的許多方面可能會因科學技術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科技的進步已經揭開了我們前所未見的世界,拓寬了我們觀察微觀與宏觀世界的視角。在藝術領域,不少作品也涉及與人類存在緊密相關的深層次問題。
第四章將展出32位(28組)藝術家的28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承載著對未來的愿景,也反映了藝術家對人類未來的深刻思考。
思索創造力的源泉、變化以及能夠為人類提供怎樣的新未來,最終將幫助我們回答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提出的那個根本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構成了本次雙年展探索的基礎。、
阿萊·古澤蒂 Ale Guzzetti 10 種不同的互動凝視 10 Different Interactive Gazes 2022-2024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測試圖案[no13] Test Pattern[no13] 2024
迪姆特·斯特雷貝 Diemut Strebe 甜心寶貝 Sugababe 2014
洛朗·格拉索 Laurent Grasso 蘭嶼 Orchid Island 2023
伊索拉特亞·佩卡和伊索拉特亞·泰亞 Isorattya Pekka eTeija(PEKKA & TEIJA ISORA?TTYA?) 機器波西米亞人 Robohemians 2022
本章參展藝術家(小組)
阿萊·古澤蒂(Ale Guzzetti)
曹斐(Cao Fei)
曹舒怡(Cao Shuyi)
薩洛梅·夏特里奧(Salome?Chatriot)
卡羅琳·利布爾+尼古拉斯·施密德-普法勒(Carolin Liebl + Nikolas Schmid-Pf?hler)
迪姆特·斯特雷貝(Diemut Strebe)
何晉渭(He Jinwei)
黃永砯+沈遠(Huang Yongping + Shen Yuan)
佩卡·伊索拉蒂亞和泰亞·伊索拉蒂亞(PEKKA & TEIJA ISOR?TTY?)
賈藹力(Jia Aili)
艾米·卡麗(Amy Karle)
李姝睿(Li Shurui)
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
繆曉春(Miao Xiaochun)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
托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
池村玲子(Leiko Ikemura)
劉韡(Liu Wei)
池田亮司(Ryoji Ikeda)
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
施政(Shi Zheng)
隋建國(Sui Jianguo)
宋冬+尹秀珍(Song Dong + Yin Xiuzhen)
徐冰(Xu Bing)
武子楊+蒙勝宇(Wu Ziyang + Meng Shengyu)
楊泳梁(Yang Yongliang)
葉凌瀚(Ye Linghan)
展望(Zhan Wang)
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總策展人·南條史生
關于總策展人·南條史生
南條史生,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學者。1972年畢業于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1977年畢業于文學系哲學科美學美術史學專業。經歷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工作后,于2002年參與森美術館的創立。在2006年11月—2019年間擔任森美術館館長,2020年起擔任特別顧問,并于同年擔任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總顧問、弘前磚倉庫美術館特別館長助理,2023年5月起擔任ARTS前橋特別館長。
從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開始擔任各類國際大型展覽策展總監,包括2001年橫濱三年展、2006年及2008年新加坡雙年展、2016年茨城縣北藝術節、2017年檀香山雙年展、2021年北九州未來創造藝術節ART for SDGs、2021年—2023年Fuji Textile Week等。國內的展覽活動包括1998年擔任中國臺北雙年展策展總監,2024年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劃胡項城個展“天天問”等。著有《活在藝術中》(角川書店,2012年)等專著。
新繹美術館
關于新繹美術館
新繹美術館將通過藝術展覽、學術研究、系統收藏、藝術教育、國際藝術論壇等一系列國際化的運營,構建集創新、開放、多元、跨界于一體的國際化藝術交流平臺,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區域內兼具藝術影響力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專業的非營利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