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下午3點,由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歐洲傳統濕壁畫工作坊”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階梯會議室舉行,到場人數200余人。
王喬溥合現場主持
工作坊現場
工作坊現場
工作坊現場
工作坊現場
工作坊圍繞油畫系近期的傳統濕壁畫課程實踐展開,由資深研究專家、錦壁堂濕壁畫工作室主理人劉征主講,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對談發言,包括首師大美院院長王海濱,油畫系主任宋佳益,歐洲傳統繪畫資深研究專家范明正,材料實驗室負責人王云曲;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趙艷婷、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專職畫家王喬溥合等。此次濕壁畫課程和工作坊也得到首師大美院孫滌副院長、趙修娜和武易林老師的傾力支持。
資深研究專家、錦壁堂濕壁畫工作室主理人劉征做主題演講
劉征通過三個部分對“歐洲傳統濕壁畫”進行了分享。第一部分為史學循跡,以古埃及-中世紀-文藝復興為線索,梳理了濕壁畫的產生條件及發展脈絡。并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與贊助人群體間的密切關聯為切入點,打破了一般流行概念中,藝術家作為獨立自主的英雄般形象的存在。進而從契馬布埃至馬薩喬、韋羅基奧至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兩條傳承脈絡,探討了傳統濕壁畫工作坊制度的培養體系,最終以《創世紀》與《雅典學院》為例,對傳統濕壁畫的創作背景及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
第二部分為創作探究,重點講解了傳統濕壁畫的制作方式。從顏料的基本特性著手,揭示了濕壁畫的繪制原理。并通過音視頻資料全方位演示了濕壁畫的制作、揭裱及修復過程。第三部分為答疑環節,通過創作分享,引發出對傳統濕壁畫材料技法從臨摹到創作這一轉化過程的思考,并通過答疑和研討的形式,以期在思維的碰撞中引出新知。
然后是對談環節,宋佳益、范明正趙艷婷、王云曲、王喬浦合就濕壁畫、干壁畫、工筆重彩、蠟畫、坦培拉、混合技法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傳統師徒制、現代藝術教育、跨媒介學科交叉、古典與現當代藝術的關系等諸多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嘉賓發言如下:
王海濱: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向來重傳統、倡多元、求創新,是以開放包容、多元創新的理念推進我校的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工作。首師美院的老師們一直強調,學生教學要追本溯源、立足高遠。因此,油畫系開設了濕壁畫的學習課程與學術講座,回到藝術的原點,尋找經典中的經典。讓學生在傳統繪畫的臨摹學習中,做到化古為新、化古為今、化古為我的創作轉變。希望同學們在劉征老師的指導下,能夠碰撞出新的火花,為我們的課程體系建構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海濱致辭
宋佳益: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在形成的教學方法和辦學特色是一代代教師通過不斷努力和積累才取得的成果,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改進,形成了現在獨具特色的油畫教學體系。傳統繪畫技法的學習與當代藝術實踐并不矛盾,研習傳統可以培養學生對藝術深層次的理解,幫助我們提高藝術作品的創作品質和作品本身的層次感。許多成功的當代藝術家在作品中也展現出深厚的對傳統技法的認識,可?掌握傳統繪畫技法對于藝術家個人成?的重要性。此次對傳統濕壁畫的專題研討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藝術作品,提升對藝術品質的認識,更會在同學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成為職業藝術生涯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將這種對經典藝術的認識與理解貫穿其一生的創作之中。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宋佳益致辭
范明正:
首師大的歐洲傳統繪畫材料與技法工作室設立較早,1994年由留日歸國的劉孔喜先生創建工作室,同期還有成立于1994年的中央美院繪畫技法材料工作室(聽說因為教師退休工作室也取消了)。劉老師經過近20年的深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2012年底我調入接過本科生的教學,轉眼也有12年的時間。多年來教學涉及蠟畫、坦培拉、混合技法等領域,今天又邀請了劉征老師講授意大利的濕壁畫課程。傳統繪畫學習要重材料,不怕麻煩。過于標準化的成品畫材無法滿足古典繪畫的需要,如同傻瓜相機只能滿足普通大眾,想要拍出專業照片要用全手動機械相機。現在本科生臨近畢業沒有繃過畫布的比比皆是,令人震驚。對待傳統的態度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學院的傳統延續職能使我們有深入研究古代藝術的平臺和機會,但我傾向于在當代語境中學習傳統,避免學古而古,警惕徹底的復古主義。另外劉征老師的師徒制成長之路也很有意思,這種現代作坊的私塾式精英教育值得思考。李政道也提到大班制的現代高等教育的不足,他習慣于每周固定三個小時和某一學生深入討論,才有效果。這一點趙艷婷老師的發言會涉及到。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歐洲傳統繪畫資深研究專家 范明正
趙艷婷:
“劉征老師十年拜師學藝的獨特經歷,是現在不多見的傳統教育模式——“師徒制教學”的典型體現。教育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農業文明下的傳統教育時代,工業革命后的現代教育時代,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未來教育時代。我們熟悉的喬托、達芬奇、拉斐爾等都是傳統教育制下師傅帶出來的杰出弟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奠定了現代班級授課制的教育方式,基于個人經驗傳承的師徒授課制讓位于班級集體授課制,滿足了工業革命后急需大批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的要求。信息革命后,尤其是OECD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框架”深刻影響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促進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素養教學理念的形成。新的教育形式出現并不意味著原有模式的消亡,像故宮的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也仍然保有師徒制。但,教與學的方式已然發生改變。數智時代的教育將如何發展,需要所有教育和被教育者深入思考并迎接變化。”
對談嘉賓:范明正 劉征 宋佳益 趙艷婷
王云曲:
很高興參加《歐洲傳統濕壁畫工作坊》專題研討。干、濕壁畫在命名上有著有趣的歷史轉變,濕壁畫傳入前,我國并沒有干壁畫這一稱呼,而是直接稱為壁畫,濕壁畫傳入后,傳統壁畫才被稱作干壁畫。在講座中,劉征老師談到,濕壁畫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出現開裂現象,而中國干壁畫則主要面臨剝落和變色的問題。然而,這種變化有時甚至賦予作品一種獨特的美感,因為它們是歷史的再創造而非遺失。這種變化是時間賦予的禮物,經過時間、物理的再造之后,產生的圖像附著人們更多的文化認知,為我們的壁畫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價值。
王喬溥合:
很榮幸能夠參加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開展的《歐洲傳統濕壁畫工作坊》專題研討。作為歐洲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是藝術史中繞不開的研究領域,其概念均已約定俗成,但涉及到實踐及教學環節,則大多莫衷一是。正基于此,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直面經典,通過不斷的探索與調整,最終將濕壁畫引入到教學體系當中來,并通過實踐對其產生全新認知。一方面,濕壁畫的繪制講究程序,其材料與技法乍看繁復,實則精簡,粗獷的畫面效果背后是有條不紊的繪制程序。另一方面,濕壁畫的教學重視傳承,與強調系統性、科學性的現代教學方式相反,工坊制的學習方式更強調手感與經驗的積累,通過不斷打磨彰顯工匠精神。最終通過對傳統繪畫技法的掌握與應用,完成從臨摹到創作的轉化,使其成為未來創作的底色與基石。
(資料整理:王喬溥合、關恩罡、楊欣雨、曹思睿、薛逸飛、楊廷藝、劉欣瑜、李夢彤、王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