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九 圖像時代的多元化發展(2001-2006)
90年代中期,中國當代藝術面臨“圖像轉向”的問題。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得益于西方波普藝術和媚俗藝術的影響,當中國的藝術家從波普藝術中發現并置、拼貼的形象創造可成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方式時,所謂的“圖像革命”和“圖像轉向”的時代便已到來。
除受波普藝術影響外,另一深層原因是,中國在1997年后進入影像和圖像化的時代,當代藝術內在的文化取向與現實的“圖像時代”的有機結合,共同為“圖像轉向”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當代藝術在圖像處理上,既與傳統繪畫強調作品的主題性、場景性、文化性的敘事模式有著共同之處,也與中國當代藝術借鑒西方“符號學”的方法創作圖像息息相關。但中國當代藝術的“圖像轉向”無法回避自身存在的局限,尤其在當代藝術市場的利誘下,“圖像的轉向”與庸俗社會學結合,最終導致膚淺的、表面的、媚俗的“圖像”式繪畫泛濫成災。都市表現與個體表達“圖像的轉向”是90年代四川繪畫在視覺呈現上的一個共同特點。在文化觀念的表達上,四川藝術家主要以都市生活作為題材,強調藝術家的個體情感和文化訴求。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有韋嘉、羅丹、何劍、小楊、俸正泉、白海等。
四川美術學院90年代以來出現的“圖像轉向”具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是用“圖像的敘事”來取代傳統的敘事方式。從傳統的主題性、情節性、文學性的敘事表達,轉變為由圖像自身的意義來敘事;另一類是模糊化的圖像表達,其共同特征是:形象模糊,色調灰暗,背景大多被處理成平面。
但四川90年代的“圖像轉向”并未引起批評界的注意,也未得到理論深入的研究,回顧、疏理四川繪畫在“圖像轉向”中所取得的成績時,“川美經驗”那種獨特的“圖像”表達方式,幾乎成為美術界判別四川繪畫與其他地域繪畫的重要依據之一。
圖像轉向與卡通風格
受9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卡通”浪潮影響,四川年輕藝術家中出現了大量的卡通式繪畫。他們注重精神層面的表達和對當代青年人生存經驗的言說,把“卡通”的核心價值放在藝術家對卡通文化的思考與批判以及對自我內心體驗的表現和言說上,對深度精神體驗的關注與四川美院的創作傳統一脈相承。代表畫家有:熊宇、李繼開、楊納等。
后抽象:一種逃離具象的敘事
用“后抽象”來概括2003年以后的抽象藝術,是有意與傳統的“抽象藝術”拉開距離。
“后抽象”繪畫的敘事性特征體現為:首先,藝術家放棄通過作品圖像符號的傳統敘事方式,側重于藝術家內在心理的情感訴求和創作過程中的“行動性”。其次,作品都有自身的藝術史上下文關系,藝術家完全按照個人化的方法進行創造,強調作品表達時的方法論。第三,作品抽象形式表達的日趨多元化,即藝術家擺脫了現代主義階段形式主義的限囿,相反,可以將東方的、四方的、傳統的、當代的、媒材的、觀念的諸多方式納入到抽象圖示的創作中,代表性藝術家有朱小禾、楊述、雷虹等。
全球化背景中的地方現實主義
“文革”后,中國現實主義出現分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在不同的脈絡中,“地方現實主義”無疑是重要的分支。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初,四川油畫界就有著地方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
對“地方性”的強調,一方面是“文革”后中國現實主義的發展首先以四川的“傷痕繪畫”為出發點,此后,這種創作傳統在四川油畫中得以延續。另外,之所以強調“地方”,主要是在文化上針對當代的全球化語境。畢竟,伴隨全球化而來的現代性要求,是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衡量的。我們面對全球化挑戰時,不應忽略地方性所存在的差異和不平衡性。同樣,地域文化的意義也不能被整一的文化現代性所抹殺。
在四川現實主義的譜系中,地方現實主義不僅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且擴大和豐富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外延與內涵。代表性藝術家有陳安健、陳樹中等。
專題十 四川女性藝術(1987-2007)
中國的女性藝術是中國“85新潮”以來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結果,四川女藝術家的創作與西方女性藝術有本質的區別;她們承認兩性世界的差異,但不追求極端的二元對立,她們認同自身的女性身份,但不刻意強化這種身份;她們承認“父權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不徹底地予以拒絕和否定。同時,在語言表達上,她們不強化作品中潛在的性意識,也盡量回避用男女生殖器等圖像符號來表達女性觀念。相反,她們注重自我的女性經驗,尋求女性獨有的表達方式。四川女性藝術最大的特點正在于此——不強調極端的批判,但強調極端的個人化表達。所以,這是中國的女性藝術和西方女性藝術追求“主義”的政治性和批判性的區別。在四川女性藝術群體中,代表性藝術家有劉虹、奉家麗、甫里亞、陳蕓、楊柳、吳迪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