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 帥
設計界是中國非常特殊的一個領域。“設計”的內涵很大:從建筑、工業(yè)產品、交通工具,到環(huán)境藝術、廣告、首飾、書籍裝幀,大可都被丟進這個大筐。但與其他文化領域不同,設計界卻并不存在一個類似于“美協”這樣的行業(yè)組織,去管理并服務全體的設計門類。具體到每一個設計門類,比如“廣告”、“裝幀”、“包裝”、“室內設計”、“工業(yè)設計”等等可能有,但全局性的就沒有了。所以在設計界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是,冠以“中國”、“全國”、“中國國際”、“全球華人”等等全國性乃至更大范圍字樣的比賽數量繁多,但不同的主辦者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甚至評委都很少出現交叉。從參賽者和獲獎者的情況來分析,都一再印證了筆者的一個擔心:各地自發(fā)的設計機構容易陷入“文人相輕”的局面,這對中國設計力量的整合和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吳冠中先生曾經放言,應該取消“美協”,理由是國外都沒有這樣一個介乎“官方”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學術衙門。而民間種種關于“解散中國書協”之類的呼吁,更是大概二十年前就已經聽到過。可是我雖然自己并非“美協”的一員,也沒有加入“美協”的意愿或打算,可我并不支持取消“美協”的做法。因為我知道取消“美協”之后,無非像設計這樣。設計界目前就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協會”,但情形我看遠不如有“協會”的書法界和美術界。因此從2004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呼吁中國應該有設計師的行業(yè)組織。當然,這應該是一個與“美協”同級別的、平行的行業(yè)組織,而不是僅僅依靠在“美協”底下單獨設立一些“委員會”。“設計”雖然有美術或藝術的成分,但“美術”在整個設計業(yè)中間所占的比重和作用非常小。設計界有自己的行業(yè)特點,這是美術界所不了解也無法兼顧的,真正有能力擔當設計界全局的行業(yè)組織,當然應該是獨立的,而不是美術家協會的附庸。
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中國美協無法承擔設計界的復雜局面。盡管如動畫、攝影、書法、設計等等學科目前都是放在美術學院里面招生和教學的,但在實際社會操作中,這些學科往往都需要自己獨立的協會組織,而“美協”天然地被理解成為繪畫工作者的組織,它無法涵納也無法代表設計界。事實上,中國目前從事設計的人數恐怕要幾倍于純粹的畫家,美術學院中設計類學生的總數也幾乎超過各種“純藝術”的總和。這樣看來美協把“設計”納入其中、作為與各畫種同等的“美術”門類的確是有些不成比例的。如果說1984年的六屆全國美展設立“宣傳畫獎”尚在合法的范圍之內的話,那么當年作為一種“繪畫”門類的“宣傳畫”,顯然并不能夠直接通向今天的“設計”。從現狀來看,2003年底起,中國美協陸續(xù)成立了“平面設計藝術委員會”、“環(huán)藝設計委員會”和“工業(yè)設計委員會”,但恐怕很難在設計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以及相應的權威性,從人員構成上來說,目前似乎只能在某種程度上以各美術學院的設計教育為中心展開工作,很少有(特別是南方地區(qū)的)職業(yè)設計師加入,因而長期以來,美協所操作全國性設計大展在業(yè)界常常是“體制內”、“美院教師練習展”的代名詞。
2004年12月開幕的十屆全國美展設計展區(qū),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設計業(yè)界的詬病。第一,展區(qū)無論是從參展作者還是評委選擇來看,都很難代表中國平面設計的全面水平。評委中大部分為院校教師而缺乏業(yè)界一線的優(yōu)秀設計師,甚至很多評委是設計理論工作者,這在“美展”的其他展區(qū)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組織者是在利用辦純美術展覽的方法和經驗操作設計展覽,不但沒有確定明確的展覽主題,各個門類的設計作品也沒有經過嚴格的分類。事實上,很多設計師都只是拿自己以往的舊作參加展覽,不太可能特別地為展覽而創(chuàng)作——這與其它畫種是很不相同的;在這樣的評選(包括此前1999年九屆全國美展的設計展區(qū))中,海報、廣告、企業(yè)形象、書籍甚至郵票設計都被拿來放在同樣的標準和框架下評選并獲獎,其結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國平面設計的創(chuàng)作實績是可想而知的。評論界的某些聲音將此次展覽稱作“中國當代設計的本土化趨勢”,在我看來依據本次展出和獲獎的作品水平做出這樣的論斷還為時過早。五年后,2009年的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似乎對此問題有所意識,在評委遴選、入展標準等很多方面進行了一些調整,雖然很多問題依然存在,但應該是目前為止“美協”辦得最好的一次設計展,在目前設計界還沒有成立自己的行業(yè)協會的現實之中,我們不妨加以適當的肯定。深圳聚集了中國最優(yōu)秀的一批商業(yè)平面設計師,但是這個城市及其設計行業(yè)似乎一直是和“體制內”的種種活動不發(fā)生聯系的。深圳平面設計師協會組織的“平面設計在中國”系列展覽,無論從評委還是參賽作者,一般來講都以業(yè)界為主體,而極少設計院校的參與和介入。而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全國美展設計藝術展區(qū)”則似乎很少有行業(yè)的設計師關注。兩個行業(yè)組織一個在深圳,一個在北京,而兩個大展的獲獎作者之間也極少發(fā)生交叉。長期以來,兩個展覽似乎承擔了不同的分工:“平面設計在中國展”似乎是商業(yè)設計師獲得同行認同,提高自身業(yè)界知名度的一個渠道,而“全國美展設計展區(qū)”則似乎是設計院校教師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從而獲得體制內的各種資質的一個重要渠道。設計師陳紹華曾表示,雖然同在深圳,但是深圳大學等高校的設計學院,極少主動邀請深圳市平面設計師協會和眾多設計公司的一流業(yè)界專家參與授課或者演講。這似乎已經形成行業(yè)內部的一個“潛規(guī)則”。
但2009年卻發(fā)生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情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設計藝術展區(qū),破天荒地設立在了深圳,并且邀請了深圳市平面設計師協會主席畢學鋒擔任評委。而深圳市文化局則同時成為兩個行業(yè)組織和兩個大展的主要分管單位。應該看到,以往在業(yè)界沒有太大反響的“全國美展設計展區(qū)”已經有所變化,不僅僅是評委中有了來自業(yè)界的年輕設計師,而不再僅僅是院校教授們的“一言堂”,從投稿作者的范圍來看也有所擴大,還出現了幾件水準比以往設計展區(qū)明顯提高的獲獎作品。例如,在我看來,此前在設計界名不見經傳的浙江作者楊毅弘的系列招貼畫《“5?12”我有一個理想》就是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但是這里所持的標準,其實還是偏重于藝術方面的繪畫表現,而不是基于設計立場的市場調研、傳播效果等等區(qū)別于美術作品的其他特點。換言之,這幅作品說到底還是“宣傳畫”,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設計”。
總的說來,“全國美展設計展區(qū)”與業(yè)界的現實地卻還是顯得“隔”了一些,參賽作者中長期缺乏一線的優(yōu)秀設計師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參賽作品許多為沒有廣告主的“飛機稿”也并不符合設計行業(yè)的特點。而對于深圳平協來說,的確也應該積極調整姿態(tài),看到“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多年來缺乏質變的現狀,從而加強與社會、院校、設計批評者之間的聯系。以本次“平面設計在中國09展”為例,我的一個感覺就是圈子還是太小了一點。每次參加“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個固定的群體。如果說全國美展的參加者代表不了整個行業(yè)的話,那么“平面設計在中國”展覽的作者群也僅僅能夠代表中國某一部分的商業(yè)設計師。當然,我對深圳市平面設計師協會對于行業(yè)的積極推動表示敬意,在缺乏政府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雖難未艾,為行業(yè)交流作出的重要的貢獻。
因此坦率地說,對于2009年行業(yè)協會層面的這種“新變”,我本人的態(tài)度比較中立。雖然二者的分工甚至對立大于合作,但是必須承認,在中國目前的設計體制之中,分處體制內外的兩個行業(yè)組織、兩個全國性的大展承擔不同的職能,但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言道,“存在者必有其合理性”,中國的兩個設計的行業(yè)組織的形成與并存由其歷史的特殊原因,但也有其承擔不同角色的現實意義。我曾認為設計界應該有自己的“中國設計家協會”,而不應該由美協來“越俎代庖”承辦設計展覽,但在短時間內似乎這還不太可能實現,因此,我們寄希望于“全國美展設計展區(qū)”的進步以及與業(yè)界的充分合作,應該也是一種積極的建設姿態(tài)。當然,身處“設計之都”的政府還應該為民間的廣大設計師提供哪些扶持和鼓勵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無論如何在眼下這個還沒有一個國家級設計行業(yè)組織的“過渡”階段,我們不希望設計界“體制內外”的對立永遠對立下去,對于“美協”還是“平協”來說,似乎都需要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以及對于對方的包容、合作和接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