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畫廊》雜志
策劃:李瓊波
主持:月 巒
組稿:鄧君華 韓 楓
本期論題:
該如何看待女性藝術家被邊緣化?
作為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的女性藝術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比較外國的女藝術家,中國女藝術家有什么獨特性?
在市場操作方面是否會有意識地加強性別色彩?
編者按:
處于文化轉型期中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似乎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藝術市場表面的繁榮暗含陷阱與機遇。女性藝術家作為一支特別的力量,游走在學術和市場之間。就市場而言,目前女性藝術家可挖掘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本期我們邀請了活躍在當代藝術界的女性,共同直面這個問題。
女性特質自然流露在我的創作中
臺北藝術家 郭芃君
作為一個藝術家,女性的議題及身份其實不是我的創作主軸,或許在我還很年輕的生命里,女性的身份還未為我帶來任何的壓迫及困擾。當然,身為一個“女性藝術家”,我的女性特質自然流露在我的創作中,一種比較柔、溫和、溫暖、關懷、感性存在于我的作品中,當然,這也不能全然說是女性特質,應說是我的一部份,而女性也是我的一部份。
對于創作這件事,我不認為這有性別上的差異,只有能力與認真程度的差別,所以我不認為女性的創造力有什么困難。回到整個藝術圈的環境來談,確實是有一些狀況可以再努力。
在臺灣,早期確實存在藏家較不愿意收藏女性藝術家作品的狀況,他們認為女性藝術家終究投入家庭、操持家務,對女性藝術家有著難以持續創作的成見。不過這樣的情形在20世紀90年代其實就已有大大的改變。陸蓉之在《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里提到,在90年代,女性化的藝術品味幾乎成為當時的市場主流,線上的藝術家,女性不占少數。在90年代以后,女性藝術家在藝術市場里,不再是弱勢。
如果我們的策展人、美術館、藝評、媒體、學界都是充斥著多數男性的話,即使我們看到了不少的線上藝術家是女性,這樣的藝術圈還是充斥著一種男性思維與品味,也因此,還有許多的努力空間。
獨特表達:中庸態度下的溫度
環鐵時代美術館館長 孫小娟
我個人覺得藝術家的生命力是靠作品來支撐的,在現在開放的社會形態當中,女性藝術家的創作環境相對要寬松和自由很多,呈現的方式和機會更多,似乎不太會被刻意邊緣化,只是作為藝術家的女性更應清楚自己的創作思路和藝術視角,清楚自己的表達。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女權,其實任何從事當代藝術領域的人士,都要面臨學術、專業及經營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要銜接好藝術與市場的對接,藝術作品價值學術和市場的雙重推廣,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去推廣藝術家和相關作品,也不能完全追隨市場,而應較為全面地了解當代藝術思潮和發展趨向,需要有足夠的熱情和使命感,還要有良好的專業水準和眼光。
中國當代女藝術家較以往能夠更加自由和善于表達自己的理念,許多女藝術家已經能夠不再拘泥于關注自己的身體和身邊的題材,而逐漸傳達出一種精神,如喻虹、閆平、向京、 崔岫聞等。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中國女藝術家可能比國外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和其成長為藝術家的過程中更加不易,需要面對的會更多,這就造就了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一種中庸態度下的溫度。既不是神經質,也不是完全的晦澀難懂,而更多的是在尋找一種輕松的釋放。市場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會跟你走的,這是靠個人專業素養和個人的運營能力來體現的。
從來沒有認為我是“女性”藝術家
日本藝術家 清水惠美
我本人沒有想過“女性”藝術家在邊緣。我從來沒有認為我是“女性”藝術家。問題是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但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性別不是問題。我曾經看到好多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其中的好作品以女性藝術家做的居多。這意思不是女權的。我覺得可能在日本的這時代,需要女性藝術家作品。在國家發展的時候,好的男藝術家比較多。發展好了后,好的女性藝術家比較多。有那種趨勢。每個性別(包括已做換性手術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對于創作家來說的話,創造力問題是個人的努力問題。我覺得藝術家本身是追求自由的。本來身體是出生的時候自然地有的東西,沒什么可恥的。至于“不好意思”什么的都是后來出現的與社會有關的東西。我看過好多藝術家用身體來做作品(男的女的都是)。所以,對我來說,身體是已經平等的。
我的作品不是從“性別”這一角度來做的。問題是,在信息時代,身體也變成表面信息。本來,人是精神和物體(身體)結合的。我想的是這種平衡問題。從心理學、哲學來說的話,“性”本身是本來和人的生命力有關的。所以,有的藝術家用“性”(不是“性別”,是“性”)來做作品,我覺得他們是要確認自己的生命力。
不斷還原我自己的文化血脈和感覺
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劃人 廖雯
我認為“邊緣化”是個很“西方”的說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我覺得用“忽視”更貼近現實狀態,而且,對女性的“忽視”,不僅是藝術圈子,而是整個社會,不僅過去,現在依然存在問題。有多少女人真正懂得她們“想做什么”?有多少女人真正思考過她們“想做什么”?又有多少女人真正能夠把她們“想做什么”堅持到底了?
“女性藝術”我做得很“孤獨”,這是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擴大到社會層面,只就當代藝術圈子談這個問題,這種孤獨感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學術層面的忽視。“女性藝術”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199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十多年來,雖然時常被人提起,也不乏男性批評家出面為女性藝術家寫文章,策劃都是“女性”參加的展覽,但女性藝術作為一種特別的現象和問題在當代藝術中的價值,卻很少有人深入探討過,基本上沒有學術層面的關照氛圍 。
中國女性藝術家也曾一度很受西方女性藝術的影響,包括我本人。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這十年,我的觀照重心都是“女性藝術”,然而我發現,“女性”、“女性藝術”、“女性主義”、“性別差異”等等,這些我在做女性藝術批評經常使用的詞(不止女性藝術),帶有不可分割的西方文化血統,在觀照中國文化血統的藝術現象時,從根本上是無法深入和貼近的。這些年來,我一直在不斷還原我自己的文化血脈和感覺。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中國女藝術家的感受和表達方式,往往以個人的、內心的、感性的、生活的體驗為出發點,我最近做的兩個展覽《心糾手結》、《空空》,都試圖表達我對中國女性藝術方式的重新認知。
從一般“常識”上看,藝術市場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市場規則影響和制約,而“性別”是一個文化層面的問題,即便是對市場有影響也應該是間接的,無足輕重的。
中國女藝術家表達很內斂,作品更唯美
秀瓷畫廊負責人 胡惠君
“女性藝術家被邊緣化”以前是很多,翻看中國及世界藝術史,鮮能找到女性藝術家的名字。但隨著近些年男女平等、女權主義運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女性藝術家開始在藝壇發出自己的聲音,雖然相對于男性藝術家而言,女性藝術家仍占少數,但與以往相比,這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女性藝術從業者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在社會的認可度上,相對而言,女性得到認可的機率比男性要低很多。其實這個事情很容易理解,大到國家的執政黨,小到像各大藝術機構、政府的文化部門官員、美術學院的院領導等男性決策者占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藝術結構中同等實力的女性得到的認可度要普遍低于男性。
相對于外國的女藝術家,中國的女藝術家顯得更內斂、矜持。像西方的女權藝術運動,國外的女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對男權的抗議,出現了很多在情感上、道德上、倫理上至今都很難令人接受的“作品”。相較而言,中國的女藝術家也許是因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表達得很內斂,作品更唯美一些,她們沒有激烈地去抗議,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藝術。當然不排除極少數的女性藝術家行為比較極端進行了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藝術活動。
我不會特意在作品中強調女性
前衛雕塑藝術家、中央美院雕塑系副教授 姜杰
我覺得,既然選擇了做藝術,那么就只能是想辦法解決問題,性別不同,分工不同,這也是很正常的,女性藝術家被不被邊緣化還是取決于藝術家自身的作品,如果作品好,沒有被邊緣的,如果不好,不被邊緣也不行,一個好的藝術家成功有很多因素,不能老強調自己是女性,給自己找理由。搞藝術肯定有很多難度,問題在于,你是否處于邊緣,這不是性別的問題,很多男性藝術家也處于邊緣之外,決定藝術家處于“中心”或“邊緣”的因素,只是作品的好壞。這個和商業行為炒作不一樣,一個好的作品是大家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的。
中國和外國的女性藝術家,區別應該不會太大,我覺得可能中國的女性藝術家在知識性方面會更薄弱一點,這個和所受的教育有關系,獨特點也可能和這個有關系,沒有太多的知識制約,導致自己原生的東西會更多一點,因為所受的知識,使用起來會更有力,把握起來更強,我們相對起來專業性可能會比較窄,更容易從自身感受出發,所以這個獨特性也是有一定問題的。
我不會特意在作品中強調女性這點,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所給予的東西,肯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會在作品中有一些影響,包括地域環境的影響,有一些東西是連帶的,所有的東西導致的是一致的,有一些東西會自然使用,而不是特別的強調,大家都會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去做事情。其實都在找獨特,找不同點,但是有時候常常是我們的共性,大家都有,這個時候獨特就很難,當然,相對的,有時候找共性也挺難的,如果沒有做好,就肯定是都有一個共性的東西,一群人都這樣做,那么你就只是一群人的一部分,沒有做好。
當代藝術更趨向個性化,而非性別化
赫立畫廊藝術總監 吳沫
藝術本身似乎應該沒有性別之分。很多時候在進行藝術市場經營時我都會忘記自己的女性身份,我總刻意地回避身份特征帶來的所謂的種種優越性與特惠性。不可避免的是我又必須生活和工作在這樣一個以男性居多的藝術現實環境下。
女性藝術家已經或者正在被邊緣化,個中原因應當值得我們那些女性藝術家深刻反思。如果我們要刻意畫出一個圓,把中心“禮讓”給我們的男性藝術家,那么我們可以說“活在邊緣”,這是相對而論,“除非你想讓你邊緣,任何人無權把你邊緣化!無論男女。”
從根本上看,當代藝術更趨向個性化,而非性別化。所以,當代藝術領域中女性藝術從事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系列與性別、與身份政治相關,與傳統、與習慣相背,甚至與歷史、與社會無法分割的各個層面的認知、評述等困擾。
國內外女性藝術家也有著相同的創作脈絡:她們都關注與內心對話、與個人情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她們更注重挖掘個人經驗及從軀體語言中獲取靈感,作品更具個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傾向;她們大多從感性分析的角度介入題材和把握主題,更注重藝術的感性特征,注重直覺的、官能的呈現;作品里有著更多孩童般的幻想;對于政治的、歷史的、哲學的大主題缺乏興趣,而對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與生存問題相關的主題表現出一些特殊的關愛。
女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藝術家 林菁菁
我相信一方面女性藝術家被邊緣化的問題已經在淡化,而且會進一步淡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會是藝術家的作品傳遞的力量,而不是藝術家的性別,另一方面,會有更多的女性藝術家在關注內容上走向更多元,在表達方式上更獨立、更直率、更自由、更尖銳,這也會淡化女性藝術家的邊緣化。當然,女性藝術家和所有的其他女性一樣,面臨相同的問題,而跟她們的藝術職業無關。我們今天社會有一種不好的導向,這種導向是讓女人成為消費品,消費品的本質是什么?就是被取代、被拋棄。有人會同情一個被丟棄的陳舊的電腦嗎?有誰考慮公平地對待一個過時的消費品嗎?女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這是改變被邊緣化的第一步。
最大最根本的的問題是藝術家自己的思考,透過熟視無睹的表象,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思考,尋找獨立創作的方向和恰當的表達。比如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看似悖論的窘境,比如:“存在”和“缺失”、“生命”和“死亡”、“呵護”和“摧毀”、“真實”和“幻覺”等等。
對于目前的當代藝術中女性創作現象,我認為其一,中國女性藝術家的隊伍還需要壯大;其二,東方的智慧加上冷靜的態度,也許正是中國女性藝術家的優勢。我從來不在作品里有意識地加強性別角色,但是自然流露的我也從不回避。
藝術是不存在性別的
法國藝術家 ABY
女性藝術家并不總是被邊緣化!她們的狀況取決于文化、經歷和環境。現在女性的狀況已經改變了,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給女性,現代社會很寬容,婦女和女性藝術家的任何一種發展都是很有可能的,女藝術家對社會有聰明的認識,對周圍的發生有更多的感性認識,也會有更多的思考。我們每個人到今天,通過創作來表達自己,把生活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現在有很多優秀的女性藝術家。
在歐洲,女性藝術家越來越少被邊緣化。在其他許多國家,仍然很少。每個人面對的世界都是一樣的,在法國,我們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不存在性別帶來的困難,因為,大家都是有困難的,但是只要努力,經過研究和繼續的學習,繼續的創作,這些就都不是困難了。邊緣化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在歐洲,一個女人可以很容易的表達自己的藝術理想,進行藝術創作,這是很自由的事情。
中國女性用作品完美地反映了她們的神秘性質,及生活元素、正確的順序的元素,這些都和她們的文化背景有關系,首先女性的生活可能會更多樣化,對于一些問題現象的思考,都會形成她的一種表達方式,有的是選擇繪畫。
藝術是不存在性別的,我的作品是我對于生命的啟發、創意。藝術是中性的,因為它是藝術作品中物化的思想,是表達一個人的精神,有時我會發揮創造出一種性別的想法,但這是不相關的。這只是個人的表達方式,而非藝術表現。
我不贊成戴著“性別”有色眼鏡看藝術
原子空間畫廊藝術總監/策展人 阮藍慶
歷史的束縛、現實的沖突,使得女性藝術不再僅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問題,更蘊含著許多關于生命的氣質;女性,越來越勇敢地承擔起獨立、自由藝術家的使命。女藝術家,先是“女人”,再是“藝術家”;所以她的所思所想、一筆一墨,都無法遮蓋一個事實:她是女人。“感性、淳良、敏感、細致”的天性,使女性作品更具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自在的精神。
男人偏重關注社會使命,女人則偏重關注家庭使命;所以,相對于男人社會化、政治化的作品,女藝術家的作品更趨向于私密的情感、內心的寫真。這就使得女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具有一種純粹、柔和的深刻。
“女權主義”之風從西方刮來,令社會不得不對女人進行重新解讀,令市場不得不主動關注女性藝術。我并不贊成戴著“性別”的有色眼鏡去看藝術,這樣反倒會把藝術局限了,讓人走進死胡同。“好樹不結壞果子”,好作品自然是藝術家最好的證明。“順服就是蒙福”。被造物若遵循造物者的創造初衷,就必蒙受出人意外的祝福;反過來,一切違背自然本性、自然定律的行為,都將導致滅亡。立足本土、尊重本性、進行深耕,我相信女性藝術將帶著她強烈的感染力成為一個不朽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