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故宮看點:建筑參觀還是文物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11:22:16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針對臺北“大故宮計劃”的擴大展覽面積,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采訪時建議,北京故宮完全可以與國家博物館聯手,由故宮提供國寶級藏品,國家博物館則提供展覽場地,免費對外展出,“這將會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故宮太和殿

“到故宮參觀的95%可以說都是奔著宮廷建筑與設施去的,而不是故宮收藏,而真正想觀摩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的觀眾其實大多被擋在門外,為什么不能把展覽參觀和古建筑參觀適當分開?”一位文化學者說。

反思北京故宮一系列事件的原因,不妨從其名字著手。故宮博物院,其價值一在“故宮”,一在“博物院”。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正在于保護好這些古建筑,這正是故宮2002年啟動百年大修的意義所在;而“博物院”則說明故宮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實物的機構,從成立之初,這座昔日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區即變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參觀的場所,其開院宣言中有:“從今日起,這個地方屬于每一個國民了。”然而,回溯192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的發展之路,即可發現,故宮博物院對其自身的定位其實一直處于搖擺之中。

以典藏文物而言,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博物館,故宮的180多萬件文物無疑是一個令人羨慕不已的數字,然而,這一數字對于真正想觀賞故宮所藏中國古典藝術的大眾而言,其實并沒有多少意義——北京故宮展覽與教育功能的嚴重不足,與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教育性形成巨大的矛盾。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在接受《藝術評論》采訪時提出了他的大膽構想——打通故宮與國家博物館之間看不見的“圍墻”,“展出場地受限的故宮完全可以把一些國寶拿到一路之隔的國家博物館,開辟專門場地進行展示。”

缺少敬畏之心

大修背景下的系列事件

回顧北京故宮的一系列事件后會發現,不少負面消息都是從2002年前后開始陸續呈現。那一年,故宮啟動百年來規模最大的維修工程。從最初的“修地下文物展廳”導致學術界的巨大反彈與購買《出師頌》的爭議,到太和殿屋頂所有的琉璃瓦被全部揭下,到修繕建福宮花園被指“賬目不明”,再到今年的“十重門”事件,其背后都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主線——偏于實用功利而對中國文化與文物缺少敬畏之心。

故宮維修工程正式開工至今,已進行到第二階段。饒有意味的是,國家文物局在批復寧壽宮花園的修繕方案時一再提出“最小干預”原則,即盡可能減少對文物本體不必要的擾動。國家文物局提醒:寧壽宮花園的修繕,建筑頂部揭瓦并拆至望板應該慎重,同時要求慎重采取琉璃構件掛釉、復燒處理,并嚴格控制復燒瓦件的數量……

在一位資深文物界人士看來,國家文物局的“一再的提醒”正是基于前幾年故宮在大修中對于文物破壞的擔憂,如太和殿在維修中遭到了大面積“揭瓦”的待遇。“這簡直是胡鬧!”謝辰生至今仍對此十分不滿。而主管古建筑維護的國家文物局的幾位主要負責人也都曾分別要求故宮停止繼續揭瓦,但收效甚微。對于外界的批評,故宮博物院科技部副主任曹靜樓抱怨說:“修比建還要難——有時候我們只能將就。”但在一位文物界權威看來,所謂的“將就”之說是完全不成立的,“如果‘將就’導致破壞,那寧可不要‘將就’,寧可不要大修。”

故宮大修還在繼續,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對古建筑“將就”導致的破壞發生。但一個可以預見的信息是,到2020年故宮大修完成后,故宮70%的空間都將向社會開放。

國寶“鎖深宮”

展覽難比上海與臺北

武英殿被稱為故宮大修的樣板之一,故宮方面曾表示,修繕之后的武英殿主體結構在一兩百年內不再需要大修。然而,在其后北京的一場暴雨中,武英殿再次出現“尿檐”現象,部分雨水因此侵入琉璃瓦的縫隙,迂回流經多處,侵蝕檐體。

武英殿現在是書畫陳列館,七八月間展出的晉唐宋元“古代書畫展”,包括王羲之摹本《行草書雨后帖頁》、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唐代杜牧惟一存世真跡《張好好詩卷》、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等一系列在歷史上熠熠生光的名字。而筆者卻發現,這些名跡鮮有游覽者光顧,這與《平復帖》等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需排隊三四個小時才能一睹形成鮮明的對比。武英殿一位工作人員對《藝術評論》表示:“來故宮的大多是看紫禁城建筑的,看文物書畫展覽的還是少數。”

而一位書畫愛好者其后則表示,其實是故宮的票價把書畫愛好者擋住了,“想要看展覽,必須要花費60元才能進來,而這樣價格的門票其實是包括紫禁城古建筑的參觀費用的,我們對紫禁城的建筑看過多次,已不感興趣。”

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是文化機構,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即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這也正是臺北故宮“大故宮”計劃之所以推行的初衷。北京故宮的館藏數量在世界范圍名列前茅,但每年1000多萬的參觀者中有多少人能夠一睹這些故宮館藏國寶與華夏文物珍品?又有多少人被高票價擋在門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故宮大多的展覽其實與民眾是十分遙遠的,遑論其公共性與普及性?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傅清遠在接受《藝術評論》采訪時對此解釋,“北京故宮博物院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這些多重身份決定了北京故宮的特殊性。”

書畫鑒定專家、北京故宮研究員單國強接受采訪時也坦言:“從北京故宮的展覽這個角度說,原來思路是把古建改造成相對現代化的陳列室……但根本條件沒有改善,和現代化的上海博物館比,差得仍然很遠。故宮本身是古建筑,不能任意改造,按理說墻上都不能釘一根釘子,因此要想引入現代化設備非常困難。在空調環境和照明上始終存在無法克服的矛盾。國外像盧浮宮的改造經驗放到這里也不太適用,盧浮宮是石質結構,不怕火燒,所以一些用電設備就能被引入。而故宮都是木質,首先必須要考慮到防火需要。所以現在基本上定下來要建一個現代化的地下展廳,條件好了,就可以展出更多書畫珍品,甚至一些珍貴的刺繡精品也可以拿出來展覽,因為燈光都是防紫外線的。另一方面是將古建筑恢復原狀,加強宮廷原狀的展覽。”

一個事實是,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展覽評選,1997年起至今已舉辦9屆,北京故宮只在第二屆、第三屆獲過獎,最后一次獲獎,距今已有12年。

故宮典藏文物大多是“鎖在深宮不見人”,另一方面,紫禁城內卻又是“黃金周里人擠人”,僅今年10月2日一天,故宮就接待游客近13萬人,遠遠超過其最大容量。而據國家文物局最新數據,從1949年到2010年,故宮共接待購票入院觀眾3.12億人次,年入院人數由1949年的100.9萬人次逐漸增加到2010年的1283萬人次,2010年北京故宮票款總收入5.9億元。

“到故宮參觀的95%可以說都是奔著宮廷建筑與設施去的,而不是故宮的收藏,即使想看收藏,由于故宮太大,對于寥寥無幾的展覽也大多是走馬觀花,而真正想觀摩中國古代藝術珍品的觀眾其實大多被擋在門外,為什么不能把展覽參觀和古建筑參觀適當分開?說到底還是一個意識問題,骨子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皇家意識,即認為這些收藏是私藏,從沒想到故宮的收藏是屬于全體國人的。”一位文化研究者認為,這其實背后涉及一個更大的問題,故宮到底是誰的?故宮出現的這些問題不是單純故宮的問題,它暴露的是現有文化管理體制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共同面對的問題。公共文化究其實質,一要“姓公”,二要有文化。所謂公共文化的“公共性”,體現在普遍性、均等性和非營利性上。公共文化設施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起來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應為全體民眾服務。

而探尋北京故宮今年以來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大多數可以歸結為“公共性”和“營利性”之間的沖突。淡忘或忽視了博物館的公共性,也是導致故宮一系列事件的主要源頭,而讓公共文化機構回歸公益、回歸公眾,接受社會監督,才是杜絕此類問題的必由之路。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