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您對當前批評界的現狀怎樣看法?
答: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中國美術界涌現了一批學養扎實、眼光敏銳、志向遠大、富于獻身精神的中青年批評家,為中國美術的轉型和多元化發展做了許多工作。最近一些年來,批評界比較沉寂,這里面有很多原因,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批評家的生存環境和活動方式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較之80年代后期,批評界有一些重要變化:一、理想主義精神逐漸為務實態度所取代;二、群體性的合作逐漸轉化為個人的隨機性選擇;三、批評家從展覽策劃、活動組織、評論寫作、市場運作等綜合性的一身多任,轉向較為專業化的美術教育、美術史研究、藝術史論教學、評論寫作、展覽策劃、藝術市場等職業化角色;四、藝術批評隊伍的擴張與批評的貶值。出現了不少自稱為批評家、獨立策展人的人,做一些小型的另類化展覽,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過程,但展覽多局限于少數人的小圈子,參展者的選擇具有較多隨意性,追求新聞效應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混亂。其中有些人不乏藝術敏感和組織才能,但缺少藝術史和批評寫作的基本訓練,有不少文章濫用大詞、虛張聲勢,難以卒讀,引起藝術家的反感;五、批評正在逐漸國際化,這表現為一些批評家頻繁參加國際性的活動,以不同方式介紹中國當代藝術,另一方面90年代初期出國的一些批評家開始回到國內尋找發展空間,與國內批評界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六、批評家的社會地位在提高,藝術家對批評家的功利性利用,使批評家的各種活動與應酬增多,難以靜下心來從事學術研究和批評寫作,精彩的評論文章不多,尤其缺乏對一個時期的藝術現象和趨勢的整體性分析,較之美術史界,批評界學術研究的氛圍和交流的愿望還比較淡薄。七、面對中國加入WTO后日益開放的全球經濟與文化發展趨勢,不少批評家再次具有了“危機意識”(上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那是整個中國美術界的危機意識),已經有不少青年批評家以不同的方式考研讀博、進修學習。八、批評界的“民族意識”也在增強,對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開始警覺,不再將中國藝術作品被選入西方人主導的國際展覽當作藝術的最高標準,對于中國當代文化與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和傳播更加自覺和主動。
總體來說,1978年以來中國美術批評家群體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那些有良知的藝術家對批評界是心懷敬意的。美術批評界是比較團結的,也是持續關注與參與當代藝術的,每年的批評家年度文集反映了批評界的學術研究水準。個別批評家之間的矛盾有些是學術見解不同,有些是個人恩怨,這在任何社會群體中都存在,并非批評界獨有。關注現實、深化學術、增進團結、開放交流,這是我對批評界的現狀所表示的希望和自勵。
二、您覺得中國油畫界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中國油畫的未來發展走向怎樣?
答:中國油畫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油畫的整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涌現了一批很有實力的中青年油畫家,油畫技術和語言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他們是中國油畫在新世紀的希望。但也有一部分油畫家在90年代的藝術市場環境中迷失了自我,小富即安,滿足于全國美展和全國油畫展的入選獲獎和作品暢銷。
目前中國油畫界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強有力的學術發展趨勢,對中國油畫在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史與學術品位認識模糊。一些油畫家觀念和技術陳舊,失去創新能力,一些油畫家過于粘滯于油畫的技巧語言,對于新的社會文化信息、藝術觀念、材料表現方式缺少學術研究,在整體上對油畫與當代生活的聯系、油畫對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的參與比較疏離。總體說來,較之20世紀5、60年代、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當代油畫對中國人文化精神生活中的深層次影響日趨減弱,而由于油畫市場的迅速發展和大型油畫展的普及,油畫對于群眾性的審美欣賞做出了貢獻,但是眾多拍賣公司不斷“制造”的油畫拍賣的畸高天價和贗品、假拍,也混淆了油畫藝術的價值判斷,加劇了相關利益團體和一些油畫家急于逐利的浮躁心理。
在新的世紀里,當油畫家首先將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去參與當代文化的創造,而不再拘泥于油畫的行業性時,油畫將會拓展出新的發展空間。隨著學院藝術教育的普及和藝術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油畫將更多地和中國畫一樣,進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會有一部分優秀的中青年畫家深化學術研究,逐漸完成油畫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使之真正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有機組成,從而參與世界性的文化對話與交流。油畫的普及性、通俗性和油畫的現代性、學術性將具有更為鮮明的學術分野,并在這一分野的基礎上各自發展。
由此,我對當下眾多的全國性美術展覽的組織方式有一些建議。我期待全國性的美術家組織能夠注意到這一歷史發展的現實需要,探討新時期、新形式下的展覽制度改革,將過去多方籌措龐大經費,費力舉辦形式面貌大同小異的大型展覽,追求“繁榮”“排場”的思路轉變一下,多舉行面向中青年油畫家的中小型、專題性的學術性展覽或是著名老藝術家的個人回顧展。每個展覽不求完美高大,而追求深入探索和個性化創新,推動油畫藝術語言的實踐創新與個性化油畫家的藝術成長,加強對展覽的主題研究和學術探討。同時在展覽的組織方面,也應根據展覽主題與規模形式的不同,探索相應不同的組織形式,如小型展覽可考慮主辦方通過調查評估延聘獨立策展人,中大型展覽可以聘請3—5人、5—7人的策展組,輔以高效精干的展覽工作團隊。而過去常用的展覽組織模式,如常見的列出許多行政和美術官員作為組委會領導和顧問,列出一大堆著名美術家組成藝委會、評委會,其實很形式化。被列入其中的官員和著名畫家(有些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入),并不是都有機會為展覽做出貢獻。超大規模的評委會,其實如同分數里的分母,將作為分子的單個評委的作用弱化了。具有創新意識的個性畫家的作品,即使有個別評委強烈推薦,也會由于票數達不到多數,難以入選。建議行政官員和著名藝術家,今后謝絕擔任這種被利用的“被顧問”、“被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