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7楊佴旻-《花與果》-2010年作-69×67cm
楊佴旻的畫,以那恬靜而又溫馨,優雅而又雋永的畫面氛圍讓人流連忘返。在他那華麗而樸素,紛繁而又單純的繪畫中,兼有現代繪畫的格體和中國傳統繪畫的神韻,在中西藝術的交融中,他把自己的水墨畫推進到了現代的格體中。中國水墨畫走向現代是世紀難題,中國傳統繪畫高度的完善和規范化,形成了一個封閉型的體系,因而只有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才能有生命的活力。為此,這個難題困擾了幾代畫家,又有多少畫家為中國畫走向現代披荊斬棘,苦苦求索。20世紀初,徐悲鴻用西方的寫實手法開創了中國畫的寫實風;林風眠借鑒西方現代形式改變著程式化了的文人畫,開啟了一條中國畫走向現代的路,吳冠中繼而奮力開拓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前輩們不管在“西體中用”還是“中體西用”的藝途上,都作出了具有學術價值的探索。那么,在又一輪世紀交替中出現的楊佴旻的色彩水墨畫,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楊佴旻自幼習傳統中國畫,后又涉足油畫、版畫,他是一位不甘于因循守舊的人,為突破傳統水墨畫固有形式,做過多方的藝術實驗。后旅居日本,游學歐美。具有國際視野的楊佴旻,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畫不能把陳舊當獨特,不能讓不思進取成為中國畫壇的常態。”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我們還能用老祖宗千百年來用過的一付筆墨,與多姿多彩的世界當代藝術對話?他所考慮的是中國水墨畫如何與世界藝術在共時性的平臺上對話。如果說,他以前任憑興趣所做的一些小打小鬧的藝術實踐,是一種潛意識自發的進取心所為,那么,當他明確了自已應有的歷史擔當,決絕改革創新,就提升為一種文化的自覺。
為推進水墨畫向現代轉型,他選擇“復古開今”的革新之路。他認為,世界已進入了五光十色的現代社會,色彩在繪畫中無可爭辯地是最活躍的元素,為何要守著“素面朝天”的單調呢。我們的祖先在晉唐時期,曾以“丹青”命名的繪畫,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風采,到了宋以降愈演愈烈的“水墨為上”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一個鄙薄色彩的繪畫體系,若不突破這舊體系,就難以讓“丹青”重放光彩,當代的水墨畫家們又怎能承受這無能和失職的恥辱。為了水墨畫色彩觀念的實現,楊佴旻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中國繪畫傳統的水墨材料:宣紙、毛筆、墨、植物或礦物的有機顏料的園地里耕耘,以現代繪畫的觀念和形式,改造著傳統水墨畫的題材、構圖、筆法等的規范,在畫中融解著西方古典主義、后印象派、納比派、超現實、抽象派等現代藝術的元素,探尋著既要保留水墨畫的寫意性,透明性,又顯示色彩豐富性的各種技法,把水墨主角變換為色彩為主角,執著地練就了一套能將中國畫的顏料在宣紙上發揮到無所不至可能性的新技法。他那獨創的楊氏技法,所創造出的獨特的楊氏藝術風格,為我們打開了水墨畫的色彩大門,標舉著一個色彩的新水墨時代的到來!
楊佴旻的水墨新藝術,自上世紀末在中國美術館一露面,就引起了觀眾廣泛的興趣,尤其是美術評論界的熱議。十多年來,他不斷推出新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其繪畫的新觀念、新技法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展開評析,有的寫了一篇,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篇,甚而第三篇,之所以言不盡,書不盡,因為他重色彩的水墨畫超越了傳統的規范,超越了人們的“定式思維”,他豐富和發展了“林、吳體系”。這些評論,并不僅僅只是關乎楊佴旻個人繪畫作品的品評,實質上對中國水墨畫如何突破重圍走向現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入思考。楊佴旻藝術的價值,也正是于此,他的藝術讓人們看到中國水墨畫突破傳統重圍走向現代的光明前途。如今把這些有見地的美文匯編成冊,也是為中國水墨畫發展的節點上提供一份具有學術價值的歷史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