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藝術追求者都希望有自己的風格。假如沒有自己的風格,也談不上是藝術家。風格是什么?哪些因素造成藝術家的風格?
如何發現自己?這是萬分艱難的問題。但我有個人的“獨得之秘”,野人獻曝:
我們能不能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中找到自己的類型?我們在閱讀許多名人自傳,許多表達心路歷程或內心獨白的名篇中,或者在小說、電影的故事或各種角色的思想言行中,曾有過震驚,因為那是“我”曾經有過的經驗、意念或感受。你覺得作者的內心與你是知己。在某個角度來說,你必有與他相近的人格特質;你與他可能屬于某一類型。
但是,許多藝術家并不寫自傳或內心獨白,他們的內心世界都表現在藝術創作中,所以,我們不妨廣泛而深刻地去欣賞、研究藝術品。從過去的藝術品中,你可以發現自己。你讀到這里,必定驚訝,而且懷疑我的說法。你且別急。
當你對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雕刻、音樂、電影(這些都在廣義的“藝術”之中)有相當廣的涉獵,相當多的接觸與欣賞,相當深入的了解,你必然會對某些作家、某些作品有強烈的愛好,有深刻的印象。其中,也必有少數人,或某一些藝術作品,給你震撼性的感動,為你所崇仰,引為知己。他的作品你百讀不厭,視為典范,而且是你最激賞,最感動,最偏愛的。這時候,你已經找到你心靈的共鳴者,他就是你的“先導者”。你發現了他,便等于提前發現你自己,起碼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他的類型可能就是你的類型“相近值”。在藝術上,你所崇仰的典范,在方向、情調、品味等方面,可以看作你的“同路人”。那么,更進一步來說,他的人生觀、性格、藝術思想、審美趣味,必與你有相近的特質。
當你心中有景仰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你便明確你在藝術上追求的大方向,你便有了憧憬與信心。
杜甫有兩句詩時常引起我無限感懷:“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千載之下,某些同類型的人,他們的性格、命運、遭遇、感懷相近,所以千古引為知己。我們在一切藝術作品中去找尋知己,其實也即是去尋覓我們自己。當我們找到了,豈不同時是“發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