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當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特別偏重寫實油畫,對這種審美取向作何評價?
范迪安:當下的社會審美對寫實性藝術趨之若鶩,對此我是比較擔憂的。中國的藝術創作已經步入一個多樣、豐富的時期,但我們的社會審美總體上并沒有跟上,顯得滯后、狹窄。我想,人們之所以愿意欣賞藝術,是需要從藝術的創新和探索中去感受創造性的價值,獲得人生探索的啟發與動力。藝術的發展總是要跟隨時代的變遷呈現出更多創造的鋒芒,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對古典的、印象派的、唯美的藝術欣賞上,而要打開我們欣賞的視界,提倡社會審美的豐富性。我也注意到,年青一代對影視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乃至文學藝術的欣賞相對而言視野比較寬闊,也趨于個性化,但對美術的欣賞個性化仍然不足。我們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我們的美術欣賞還停留在印象派時代,這就顯得單一了。很希望大眾對不同的藝術樣式能多一點理解、欣賞和接納,能夠去領會表現型的、意象型的、抽象型的,乃至綜合型的藝術樣態。
廣州日報:這跟我們的美術教育是否直接相關?
范迪安:這跟我們審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普及程度不夠有關,可能也跟美術欣賞要懂得一些造型語言、造型方式等基礎知識,難度比較大有關。就油畫而言,要對藝術史上古典形態、近代形態和現代形態有較深入了解,尤其要能做沉浸式的欣賞,才能深入地體會作品的意蘊。在這方面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水平還顯得不夠。
當下藝術批評的責任感有待加強
廣州日報:有人尖銳地談到,當代藝術批評不夠獨立,某種程度上患有集體失語癥,甚至可謂是權貴資本的“坐臺”。您如何評價當代的藝術批評?
范迪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藝術創作呈現出日益多元的態勢,這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在這種格局下,如何發揮藝術批評的作用,在紛繁的藝術現象中推動健康的藝術價值取向,批評家擔負著學術的責任和公共文化的責任。我一直強調藝術家創作是屬于藝術家自己的工作,但策劃成展覽后就變成了一個公共文化產品,策展人如何從公共文化建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形成展覽自身的學術價值,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需進一步加強。當資本介入藝術之后,更需要策展人能夠堅持學術的理念,在個性化的策劃中提煉出更高層次的文化價值?,F在有些展覽策劃過分原生態,從藝術的創作生產到成為公共文化產品之間,缺乏學術的判斷與過濾。
廣州日報:當代的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之間,您認為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您是否認同當下的藝術批評敏銳性和責任感是比較缺失的?
范迪安:藝術批評有兩個作用:首先,批評家是發現者,他通過對藝術創作現象的研究,敏銳地捕捉到一些共性的主題,由此進行歸納、梳理和推進;批評家也是言說者,他在解析藝術現象時帶有自己的個性視角,尤其帶有自己的學術立場。某種程度上批評家是藝術創作和社會接受之間的橋梁,他通過自己對藝術現象的分析和表述使得藝術作品上升到公共認知的層面。在這個意義上,藝術批評是一種獨立的工作,也是一種創作。我們需要提升藝術批評的敏銳性,加強藝術批評的學術責任感和公共文化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