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
真實的美術史、真實的文化史和真實的人文歷史是美術館、博物館最重要的生命靈魂,一個成功的美術館必須要關注全人類的文化和藝術史,如果不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對應著其他民族的優秀遺產和他們的文化藝術,那根本就研究不好中國的文化藝術,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對比之中界定清晰的。
清華美院美術館建館至今只有3年多時間,這個由美院陳列廳、素描教室、辦公室等擴建而成的美術館,有效展覽面積僅為1600多平方米,這與中國當下動輒幾萬平方米的美術館建設相比,幾乎可謂“迷你型”美術館。但正是這樣一個小館,卻連續舉辦了“美國當代版畫十年:1999-2009”“90年:包豪斯道路——歷史、遺澤、世界和中國文獻展”“西班牙先鋒設計展”“波蘭版畫展”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國際藝術大展,迅速得到了國內外藝術家們的關注和好評。
白明在接任館長之前,曾兩次拒絕領導的邀請。這位集藝術家、陶瓷設計系主任于一身的學者,對美術館有著多年的情結和理想,囿于社會環境和大學環境的種種制約,大學美術館往往受到種種磨礪和擠壓,其成長與完善也必定會經歷長期的發展過程。但是,身處中國最重要的學府并長期游走在中西方之間,白明的眼光、見識以及他對美術館的思考,無疑會對美術館的發展有某種切片的作用。
大學美術館應兼顧方向與專業
記者:你曾經自嘲清華美院美術館是“三無”美術館,能否先解釋一下何為“三無”?
白明:“三無”是指無人員、無收藏、無經費。我們美術館一共3個人,其中兩人(包括我)都是兼職;收藏一直都屬于美術學院,并沒有劃給美術館;至于經費,也都是由美術學院統一管理。
我們美術館的特點就是小而精。面積雖小,但無論舉辦大型個人展或中小型的綜合展,都綽綽有余,而且特別適合展出設計類的小型作品和實驗性、裝置性作品,這也符合清華美院的學科設置。在辦展理念上,我們追求“精”,致力于做有深度和影響力的展覽,現在大約每年有15個展覽。
記者:你認為大學美術館有何特點?如何才能做好?
白明:對于一所大學來說,美術館是唯一可以跨學科表達的平臺,它即可以輻射到美術館內部,又可以輻射到教學和社會的各個方面。
展覽是美術館學術研究的視覺體現,大學美術館應達到方向性與專業性相兼顧。方向性首先要自主策展,這是保持美術館鮮明導向的重要手段。清華美院美術館一方面要利用清華大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再結合中央工藝美院與清華美院在設計和美術學科的影響力,會吸引很多人的重視和關注。其次,也要善于策劃展覽,至少每年做一個深度展,而不全是簡單、快速的展覽。我們將于今年10月舉辦瑞士國寶級大師芬特(Roger Pfund)的回顧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