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黃金時代》上演了,沒想到引起了如此大的爭議,排練時心里雖有所準備,但依然沒想到反應是如此的劇烈。爭議的焦點主要是針對陳清揚的“劇變”和后半部分,也就是當代部分的延伸再創作方面。有人對以上改編完全支持,對當代物欲膨脹人性迷失現象的解剖批判切同身受,認為“屬于青春的黃金時代,蹉跎了,眾生逐利的黃金時代,破碎了。
話劇《黃金時代》劇照
若真將‘黃金’奉為一個時代的主角,那將是一幕多么恐怖的圖景”,認為這是把王小波精神延續到當下而進行的靈與肉的拷問,是王小波精神活力永生的體現。而同時也有許多觀眾表示不能接受,主要是非常熟悉和虔誠喜愛乃至將王小波奉為精神導師的“王小波迷”們,認為這不是原來《黃金時代》的東西,離原著太遠了,甚至認為是俗氣。而對于陳清揚的變化,更與王小波原來的那個清純可愛的陳清揚相對照,認為過于“劇變”了。我想,我也是個“王小波迷”,在此,很有必要把我的思考和創作初衷說出來,和廣大的“王小波迷”們以及廣大讀者觀眾進行一下交流溝通。
其實,這兩個問題根本上都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認識體現王小波精神的問題。
王小波精神是什么?不用多說,那就是那種堅持科學理性與人格健全獨立、分辨善惡、追求自由與博愛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貫穿在《黃金時代》中,更貫穿在王小波的其他小說以及《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等雜文集中。正是這種精神以及王小波獨特的語言藝術,使他在當代文壇中獨樹一幟,給了人們一雙獨特的眼睛,看到了一個不曾看過的世界。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的思考是:我如何才能把這種精神更徹底豐滿地融入在《黃金時代》話劇的改編中?又如何讓這種精神更有活力更直接地去影響當代更多的觀眾,讓他們去積極地思考,并且把這種精神變成自己的行動而對現實發生作用?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是完全忠實地再現原著,還是將這種精神與當下現實連接?我覺得,僅再現那段逝去還不遠的歷史,對當代觀眾來說,尤其是對完全不了解那段荒唐辛酸歷史的80后90后觀眾來說,是遠遠不能真正了解王小波的精神的,甚至會如評論家所擔心的那樣,只知道王小波的輕松有趣,卻不了解其“黑色幽默”背后的沉重與犀利!就像看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只會接受其“輕”,卻體會不到“輕”背后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物。那樣的話,反倒背棄了甚至辱沒了王小波精神,這是我萬萬不想做,也不希望“王小波迷”們看到的!因此,我認為,更有必要把《黃金時代》放到王小波的廣博的整個體系語系中來看待。看看王小波的雜文集吧,他對當今人文現實的關注是如何的痛切,我覺得,他就如魯迅先生所高歌的敢于直面現實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筆和充沛的熱情,以他的健全理性,以他是非分明的善惡觀,在無情又深情地解剖著當今的世俗世界,面對物欲膨脹下許多人性迷失自我喪失的人生窘境,強烈呼喚著閃光的人性。也許正因此,詩人不堪“黃金浪潮之兇猛”而仙逝了,這是多么的讓人痛心疾首,又是多么地令人沉思反??!難道表現和解剖批判這個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世界就庸俗世俗了嗎?看看我們的周圍吧,有多少人在淪喪著閃光的人性,有多少人在為了狹隘自私的利益在不擇手段不斷地下探著人性的底線,有多少人在喊著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實則無所不為!又有多少人在做著把膿瘡當桃花來把玩的快樂游戲!還有多少人在所謂的網絡人肉搜索中以人道的名義卻干著非人道的勾當,甚至其方式如同過去“文革”中的話語及行為方式如出一轍!這是多么的可怕,又多么地令人警醒!難道我們就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只圖快樂一笑就萬事大吉了嗎?難道我們一思考,“上帝”就要真的發笑嗎?還是我們已快樂得不善于思考,一思考就痛苦得不能忍受了呢?我想,要是這樣的話,就是在九泉之下令人尊敬的王小波先生也絕不會同意的。所以,我把全劇的形象種子命名為:“讓鋒利的理性之光照亮歡樂塵囂”。在四處飛揚、充斥著物欲享受的歡樂中,呼喚健全理性與人格獨立,期望能引發觀眾獲得一些人文道德的思考!也期望廣大的“王小波迷”們,站在王小波精神的高度,從是否有新的收獲的角度,來看待話劇《黃金時代》的創作。我們不僅要通過再現《黃金時代》的方式懷念王小波先生,更重要的是,要讓王小波先生的精神活在當代,乃至未來!
關于陳清揚“劇變”的問題,我的想法是:當年王二與陳清揚的愛情史,今天如何看待,我們應該首先做一下分析。就原著的文字感覺看,他們是那么的自由浪漫,陳清揚是那么的純情可愛,如同自然造化一樣的清新博大,就像青草一樣在有聲地生長,如雨一樣情意綿綿地回歸大地,滋潤熔化著對方的心田。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那是在一個什么樣壞境中產生的愛情?那叫愛情嗎?就像現在電影中描寫的少男少女的要死要活的自由戀愛嗎?我想,截然不是,兩者間有著天壤之別!我認為,這種愛情,如同王二不離口的邏輯一樣,它是高度的象征,他是王小波精神追求獨立與自由的標志物,它是王二和陳清揚用來反抗那個荒唐時代追求真理與自由的利器!它是在那個人性扭曲時代下人性大膽反抗和燦爛的閃光!那是兩個被拋棄的人在一個貌似講理實則混不講理情境中的不幸中又萬幸、勇敢又無奈的結合!如果沒有這個認識,那么這種愛情就會脫離王小波精神,與當下許多的愛情糾葛毫無區別,也毫無其獨特價值意義。
至于陳清揚在當代的劇變,我認為,王小波是在原著中提供了這種可能的。20余年后的陳清揚是否還如當年的陳清揚那樣清純了呢?我覺得,歲月的磨礪將會使這個飽受苦難的女人會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她被整的材料一直伴隨著她,這將會對她的生活產生多么大的負面影響?她要為此付出多大的犧牲才能有所改變?她還做了醫院的副院長,那么要做到這一切又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她還是那么清純不暗時事,反倒不真實了。我覺得,我們今天認識和再現《黃金時代》,不只是感受王小波先生那種黑色幽默和獨特文字閱讀的快感,更應該感受他為之付出的深沉的歷史思想性思考。因此,改編中我們就更該應賦予其深厚的歷史內容和深切的思想思考。這種歷史內容,我覺得,在陳清揚身上是最符合,也最值得挖掘的。在她身上發生著的那種現實的迫切和情感的滄桑巨變是撕心裂肺、令人震撼的,這是靈與肉的沖突!我們看得見她靈魂的掙扎,在現實和理想間沉淪不定,也唯其沉淪掙扎,我們更發現其心靈深處那片凈土的可貴!我對其充滿了同情和尊敬,陳清揚也確實是個能夠具有歷史厚度可能性的人物,是個在理性和情感間自我分裂的典型形象。
說到掙扎,我還想說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始終存在許多混亂和偏頗之處。所謂的人性包含著兩個方面的特性:人性與動物性。所以,人性的概念其實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個。狹義的人性是我們通常約定俗成講的,即與動物性或者叫獸性相對,能主動自覺地去追求真善美的一面。但在今天我們卻經常把廣義的與狹義的人性混淆,而統稱為對人性的呼喚,這就為某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乃至非人道的動物性或者獸性欲望的滿足,而高舉廣義人性的旗幟,做著狹義獸性的勾當,這如同《黃金時代》中的隊長等人凡事都以邏輯的名義卻干著非邏輯、假邏輯的勾當一樣。我們是到了對許多觀念進行清理和反思的時候了!
說實話,演出幾天來,我每天都尊重和關注觀眾的反應,不斷反思和總結。我發現,絕大多數對這種改編都給予了熱情的支持肯定。他們從頭到尾的笑聲和掌聲,讓我感到了了我的思考并沒有白費。有一定閱歷和年紀的觀眾對前半部分,也就是知青部分,《黃金時代》的原著部分感興趣。而后半改編部分,絕大多數人反應都很積極,年輕觀眾反應更為熱烈,這可能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關。在此,非常感謝廣大的觀眾,也非常感謝李銀河老師對我的信任和寬容。
當然,這種改變對于部分深深喜愛王小波《黃金時代》并給話劇給予了很高期望的觀眾來說,也許一下子情感上難以接受,這很理解,但我想他們若沉下心去,放開眼界,會豁然或慢慢理解的。我真誠期待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