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無極限表演
瑞士國寶級默劇團
無限創意
令人耳目一新
新浪娛樂訊 2009年5月20日至22日瑞士國寶級默劇團“魔力無極限”將受吳氏策劃之邀將攜最新經典劇目集“3X11”來到中國。北京的觀眾將有幸搶先再次感受風靡全球三十七年、創建于1972年的瑞士著名默劇團“魔力無極限(Mummenschanz)”——這一突破民族和文化障礙的默劇的神奇魅力。
“魔力無極限”是什么
“魔力無極限”來自瑞士,它的外文名字Mummenschanz則發源于德語,創始人之一安德雷·波薩爾德曾經解釋說:“Mummenschanz”是中世紀瑞士人玩紙牌游戲時戴的面具,以防他們的表情泄露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思想。
劇團的四位成員追求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創造一種與字句無關的劇場語言,從而逾越國家和文化的鴻溝。他們著迷于利用水管、塑料袋、手紙、橡皮泥、手套等各種物品和材料,塑造成抽象的圖形、簡單的裝束和富于表達力的面具,與觀眾進行無聲的對話。不斷地在舞臺上展現出看似不可能的、超越所能想象的形象,整個演出中沒有背景音樂、臺詞和背景,所有表演的核心都是他們的形體和自制的創意道具。在他們創造的全新肢體語言和革命性默劇藝術在全球大獲成功后,他們將過去30多年中最經典的最具特色的節目重新編排,誕生了最新的巡演劇目“3x11”。
無限創意 “魔力無極限”折服大衛·科波菲爾
“魔力無極限”的演出超越了一切單一的表演形式。他們用各種新奇的道具,表現了人類的各種喜怒哀樂,還有那些暗藏在外衣下的小心情。這些“多情”的面孔,居然是源自各類回收品:巨型氣球、超大型的魔術彈簧、手風琴風箱、彎曲的銅線和熒光管、布條或廢木板、聚酯纖維還有泡沫塑料。
在“魔力無極限”的舞臺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變化運動的:三角形和方形可以彎曲扭轉;水壺隨著蒸汽載物臺上雀躍奔跑;墊子變成了一張唱片跳進了唱片機里;圖畫自己哼哼著就從鉤子上走了下來;墻壁早已厭倦了直立的生活,就躺了下來。在無聲中表演所展現的一切都是“有聲”的,光影的疊加增加了“魔力無極限”世界的神秘,帶給觀者開懷大笑、驚奇驚喜和輕松時光。不知不覺中,你會忘記這些可愛的、奇妙的,讓人驚呼和發笑的故事,是在沉默中上演的!
難怪世界頂尖級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曾經連看了10場后驚嘆:“‘魔力無極限’才是真正的魔術!”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魔力無極限默劇團創造了眾多深受喜愛充滿幻想的人物和角色。他們,或是萬能的面具,或是半身、全身的道具,或是三維頭部造型。
四個人一臺戲魔力激蕩四十年
37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歐洲、亞洲、北美、澳洲等地,每到一處都引起轟動。而每年一次的美國之行,已經使他們的表演成為百老匯的經典節目,創造了連演三年1200場的記錄!至今他們已經在世界六大洲的上千家劇院進行過表演,其中包括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巴黎Théatre de la Ville、柏林Theater des Westens、里約熱內盧 Cecilia Meireles中心、東京Suntory Hall等世界一級藝術殿堂。
《紐約時報》評論說:“魔力無極限”是演給那些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的孩子們和那些還有一顆童心的大人們。而觀看過“魔力無極限”的觀眾則說:他們的表演讓不同年齡的人渡過一個奇妙的想象之旅。
大朋友小朋友魔力無法抵擋
這些造夢人,這些天才的表演者,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魅力世界,在37年間迷住了無數的孩子和成年人,引領他們進入無限創意的國度。值“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主辦方吳氏策劃傾全力打造一個讓大朋友小朋友都能“樂”翻天的創意嘉年華。
在“魔力無極限”的世界里,水管、窗戶、塑料袋、手紙、花盆、鉛筆、橡皮泥、手套、乃至一個幾何圖形、一個線條,這些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仿佛被施了魔法一樣,被放大、被扭曲、被變形、被賦予生命,在舞臺上奔跑、跳躍、與觀眾互動,用它們自己的方式講述一個個詼諧幽默的故事。
與孩子一同觀看過“魔力無極限”的家長感慨:“對我來說,那是兩個恐龍蛋在互相嘲諷,而我的孩子認為舞臺上那兩個圓圓的大家伙是兩個成年人在爭吵,這正是他們的魅力!他們帶給不同年齡、背景的觀眾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詮釋故事的可能性!”“不管你是8歲還是80歲,‘3x11’絕對將留在你的記憶中!”
“魔力”頭腦風暴戲劇舞臺想象空間無極限
擴大戲劇舞臺的想象空間,這是當今國際戲劇舞臺上的潮流。而“魔力無極限”極簡的演出形式,僅以四人之力,脫離復雜的多媒體手段和龐大的背景道具,單純的以身體和想象力為舞臺,與國內的大制作形成鮮明對比;無限的想象力、充滿智慧的表達方式使中國的戲劇人看到了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難怪有觀眾感嘆:“沒想到戲劇還可以這樣演。”
不論是在舞臺造型設計,還是在戲劇編排方面,“魔力無極限”都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贊揚。作為一種新興的、成功的藝術形式,“魔力無極限”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號召力成為了國際演出市場的一個知名品牌,更成為瑞士文化的一個象征。如今,“魔力無極限”默劇團的作品還被搬上銀幕和電視,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