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照
劇照
張繼剛執導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人民大會堂首演。從火燒圓明園的藝術重現到中國共產黨誕生以至中國人民成功舉辦奧運會、神七上天,整整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音樂舞蹈史詩講述了從1840年至今169間中華兒女歷經的滄海桑田、時光巨變。
重要歷史節點再現令人震撼
圓明園里,十幾個昆曲花旦正在上演美不勝收的昆曲《驚夢》……隨著一聲炮響,眾人驚慌躥去。大熒幕上,慈禧的銅鏡破碎,熊熊火焰隨即“燒”遍整個舞臺,一個個寫滿不平等條約的卷軸從舞臺上空展開----這就是《復興之路》第一章《山河祭》里表現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歷史的場景帶給觀眾的震撼。
“孫中山,開炮了;革命黨,進城了……”童謠聲中,民眾憤然剪去辮子。他們向天吶喊“天下為公”,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臣民從此成為了國民;第二章《熱血賦》,起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直講述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英雄悲壯史詩;第三章《創業圖》,起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迄于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夕,反映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第四章《大潮曲》,表現的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08年期間的歷史,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波瀾壯闊、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進程;第五章《中國頌》,表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普天同慶、舉國歡騰的時代情緒。
整臺晚會由田華、陳鐸、高明、鮑國安、瞿弦和等“講述者”串聯起169年間的那些重要的歷史節點。當田華和陳鐸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站在舞臺遠遠相隔的高處,聲聲切切念出由臺灣85歲高齡的莊奴和大陸82歲的喬羽共同譜寫的詩句《海峽愿景》時,約兩百位舞蹈演員躺在舞臺上,用手和腳整齊而有韻律地描繪著海浪起伏的詩情畫意,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血濃于水的感人情景令人動容。
舞臺技術手段表現力十足
與之前的《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相比,新中國第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舞臺技術手段更加豐富、成熟。500平方米的LED顯示屏和幾十臺投影儀將多媒體畫面從舞臺一直延伸至劇場左右兩側,營造出180度視覺享受。
交響合唱貫穿了整臺演出。合唱隊演員身穿白衣,站在舞臺兩側由70多級臺階搭建的45度環形坡面上,兩側臺階在最高處匯合,像巨大的手臂將中心舞臺環抱其中。更有一部分合唱演員像商場櫥窗里的模特被“鑲嵌”在劇場左右兩側的墻體內,形成真正的立體環繞聲。在奧運會開幕式上使用的威亞技術,也毫無懸念地應用在《復興之路》的舞臺上,在多個章節中出現,諸如《序篇》中手捧鮮花跨越山川的白衣少女、兩岸直航片段中小朋友坐在飛機上穿越海峽以及神七宇航員太空行走等。
在表現2008北京奧運片段,張繼剛導演沒有再次使用人海戰術。伴隨著大屏幕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倒計時的視頻,舞臺上,一位白衣青年側身面向觀眾席,舉起手中小號。聚光燈下,一曲悠揚而熟悉的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緩緩奏響,縈繞現場。在小號優美如歌的旋律中,北京奧運開幕式中的飛天場景經典重現。直到小號獨奏完畢,大屏幕上始終不斷重復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經典畫面和奧運賽場上運動健兒奮力拼搏的比賽場景。《復興之路》副導演王建軍表示,選取小號代表一種懷舊,展現百年夢圓的奧運片段既要表現歷史與現實的重逢,也要表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尊重歷史以人為本
《復興之路》的創作遵循尊重歷史、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涉及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歷史時,采取了不回避、不渲染的態度,用講述者的詩句和整個舞臺上的烏云表達人們壓抑的心情和對未來的渴望;在反映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內容時,突出了中華兒女不應忘記的英雄,LED大屏幕上依次列出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人物、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名字;而在第四章《大潮曲》中,還有表現農民進城務工的情景,蔡國慶和“黑哥們組合”演唱的《打工謠》很時尚,融入了RAP元素,舞蹈演員的表演則與燈光配合,上演了幽默的真人版皮影戲。
整臺晚會中,《我的家園》、《致祖國》、《走向復興》等新歌占到了一半以上。不過,最能讓觀眾們跟著哼唱的還是那些老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田野》、《學習雷鋒好榜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