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舞臺

人藝的茶香還能飄多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25 14:59:03 | 文章來源: 精品購物指南

人藝的茶香還能飄多久

經典話劇《茶館》

人藝的茶香還能飄多久

1958年版《茶館》劇照

人藝的茶香還能飄多久

左起:老舍、焦菊隱、林兆華

撰文/王璟

從1958年3月29日至今,北京人藝話劇院已近52歲的劇目《茶館》迎來了第600場演出。為此,藍天野、鄭榕、韓善續、呂中、濮存昕、梁冠華、楊立新、馮遠征、吳剛、何冰等兩代《茶館》演員齊聚人藝。還是同樣的舞臺,又一代演員并沒有使《茶館》的“茶香”淡去,如今,茶香繞梁,只不過,當慶祝結束、人去臺空、感嘆過后,人藝的這碗好茶究竟還能飄香多久,卻在每個人心中畫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600場

一個榮耀的傳統

“《茶館》要演700場、800場,甚至更多!如果說首都劇場是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那么《茶館》就是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

這是熱愛戲劇的人們最為熟悉的地方。每當鐘聲響起,人們的心中總會升騰起一份期待,這期待正是來自于這一方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上演了太多值得記錄和紀念的經典故事和場面。例如這一幕:當梁冠華在話劇《茶館》中所飾演的王利發在破舊的茶館中走向人生終點時,大幕落下,這部北京人藝乃至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茶館》,也順利結束了其首演至今的第600場演出。在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后,人藝舞臺上的幕布被再度拉開,在老版《茶館》中只飾演過群眾角色、如今已80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朱旭,被老伴兒攙扶著第一個從座位上站起來,帶頭起立鼓掌。

人藝建院近60年,《茶館》上演近52年,逾600場演出,至今盛演不衰,這樣的數字對于一部話劇而言意味著什么?對于人藝又意味著什么?這說明《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傳統,說明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即使是在急功近利的商業色彩越來越濃厚的今天,《茶館》依然保留了當年的醇香。也正因如此,首演半個多世紀以來,《茶館》已成為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也成為中國目前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多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了各階層人們的生活境況。據說,當年曹禺先生看了戲之后,興奮地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演員藍天野在慶祝會上代表老一代《茶館》演員發言時非常激動,他表示,與《茶館》有關的最激動的時刻除了1958年首演之外還有很多,“1957年12月2日,老舍先生給我們念劇本時,我們就特別激動。1980年,《茶館》走出國門,在國外引起轟動,我們同樣非常激動。”他還動容地說道,“我演戲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是我演員生涯中最割舍不掉的一部戲,我跟它一起經歷了多少個時代呀。雖然30多年來,每一次演出基本都是1958年最初的版本,但經歷和感觸都不一樣了。當秦二爺在第三幕說‘我這一輩子呀’時,這話就像是從我心里說出來似的。”

也許可以這樣說,在中國,幾乎大部分話劇出身的演員都曾演過曹禺先生的《雷雨》《原野》,眾多話劇院也排演過老舍先生各個版本的《駱駝祥子》和《龍須溝》,還有些話劇團曾多次演出過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蔡文姬》等劇目,但是,唯有《茶館》這一部,只有北京人藝一家話劇院在演,或者說,也只有北京人藝這一家能演好。

所以說,這是一個值得記錄和紀念的時刻。朱老爺子的掌聲不僅是獻給臺上參演《茶館》的所有演員,更是在向偉大的話劇工作者致敬,向人藝的傳統致敬。

LINK

故事外的事——《茶館》史記

老舍筆下的《茶館》跨越了半個世紀,反映了一個立體的時代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到第二幕20年后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30年后的抗戰勝利后,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雖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征卻又與前后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地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從1958年到2010年52年間,《茶館》演了逾600場,經歷了兩次停演,兩批演員,三個版本,在這600場背后藏著的不止是600個故事,也在不經意間記錄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變化。

1956年

無意間造就的經典

很多經典都是在無意間誕生的。《茶館》的前身不過是一部宣傳普選的應景話劇《秦氏三兄弟》。1956年12月,初稿完成后,老舍來到北京人藝,在二樓的一間會議室里給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等人讀了劇本。劇中第一幕第二場,寫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館”。曹禺聽到這里時,突然站起來說了聲:“Classic。”(經典)在座的人也都認為劇中茶館這段戲最精彩,建議以它為基礎單獨發展成一個戲,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變遷。老舍立刻表示:“這個意見好!”過了3個月,老舍把重新寫好的劇本再次交到人藝,劇本定名《茶館》。

1963年

特殊時期幾經挫折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隱、夏淳導演的《茶館》首次在首都劇場公演,反響強烈。同年7月10日,因為劇中“兩個大兵娶一個媳婦”、第一幕太熱鬧了等情節受到質疑,《茶館》僅演了49場就被迫停演。1963年5月,《茶館》復排上演,當時受到來自“左”的干擾,為適應政治需要,劇中增加了一些學生鬧革命的情節和標語口號式的臺詞;在第三幕結尾,插進了常四爺給游行學生助威送水的情節。演出結束后導演金山跑到后臺,不敢說話,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向焦菊隱豎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茶館》在首都劇場的第二輪公演自1963年4月7日起演出了53場之后,再次停演。在隨后的“文革”初期,它還被打成“黑樣板”“大毒草”,直到1979年2月才以原班人馬復排演出。

1980年

走出國門

《茶館》于當年應邀赴西德、法國、瑞士三國15個城市進行訪問演出,被譽為是“東方戲劇的奇跡”,這也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其后又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及香港、臺灣等地區演出。

1988年

《茶館》被批成最后的晚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西方文藝思潮的涌入,人藝傳統的現實主義表演方法遭受到空前挑戰。1988年,北京人藝攜《茶館》《天下第一樓》《嘩變》《推銷員之死》等五戲赴滬演出。在隨后的研討會上,有人說《茶館》是最后的晚餐,現實主義已經過時了。當時爭論得非常尖銳,于是之、鄭榕等人參加會議后都感到很詫異。回京后,于是之讓英若誠給自己介紹了很多西方戲劇作品,開始努力向國外戲劇學習。

600場

一個尷尬的起點

“《茶館》是座藝術殿堂,它的建筑師是北京人藝,棟梁是老舍、焦菊隱、夏淳,演員則是殿堂里的一磚一瓦。1979年復演時,棟梁離開了我們;現在,當年的大多數磚瓦也離開了我們,正在充當磚瓦的這些人有的也快退休了,但《茶館》的輝煌不會結束,它會像西方的《哈姆雷特》《慳吝人》,中國的《西廂記》《竇娥冤》一樣,永遠傳承下去。 ”

——老版《茶館》中飾演秦二爺的表演藝術家藍天野

當大家在向經典致敬時,作為第二代《茶館》的主演,已經參演了200多場《茶館》的北京人藝副院長濮存昕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更年輕的演員要準備接班了。”

濮存昕所說的,正是輝煌過后,人藝亟待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因為在舞臺上,觀眾們還見不到更多可以寄予厚望的新人。雖然,由于體制的原因,盡管是當下,依舊有很多演員在挖空心思往人藝的“懷抱”里鉆,但這其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想傍在人藝這樣的大樹底下“乘涼”罷了。

在慶祝會中,人們可以看到《茶館》里的眾多演員,如今的中堅濮存昕57歲了,楊立新53歲了,馮遠征48歲了,梁冠華46歲了。這些擁有票房號召力的臺柱子們雖然還在傳承和堅守著,但不可否認的殘酷現實是,他們已經老了。而面對如今這樣一個功利化的文化娛樂市場,但凡稍微有點名氣的年輕話劇演員,都只是掛靠在國家院團的編制下,卻在用絕大多數時間接拍影視劇和廣告,做著更多更實惠、更現實的“買賣”而并非藝術創作。即使是早年曾經活躍在話劇舞臺上的陳建斌、李乃文、郭濤、段奕宏等,如今也已經和舞臺漸行漸遠。

記得1952年北京人藝剛剛成立時,時任第一副院長兼總導演和藝術委員會主任的焦菊隱先生曾經說過:“辦一個劇院,辦一個中國式的自己的劇院,沒有人給我一套現成的東西,這或許是一條痛苦多于歡樂的路。但是,我還是要決定走下去,因為那是我多年的夢想。”這位日后話劇《茶館》的總導演也許并不像老舍、曹禺那樣為眾人所知,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如果沒有焦菊隱,或許今天北京人藝戲劇的獨特風格也就無從談起。焦菊隱在北京人藝做了二十幾個戲,每個戲的路子都不太一樣,按他自己的說法,是一個戲有一個戲的戲格。于是,人們才能看到《茶館》中70多個令人拍案叫絕的人物形象。而所有這一切,正是源于他言語中所表達的對于戲劇的那份真摯的熱愛。

如今,像焦先生一樣熱愛戲劇且甘愿受其折磨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而人藝自然也就不得不面對這份由于時代變遷所造成的尷尬。

1   2   下一頁  


注: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打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梅婷出演《我愛桃花》 十年后再演話劇不懼失敗
· 4月去北大看莎翁話劇《麥克白》
· 三月三部小劇場話劇將推出 主打原創牌
· 李亞鵬話劇《你好,打劫》4月8日再襲京城
· 話劇《手機》3月11日首演 保劍鋒李霞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