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首先,歡迎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臺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林羽婕兩位嘉賓來到本次沙龍現場。那么請兩位先簡單介紹一下臺北當代藝術館開展的藝術活動有哪些,臺北當代藝術館的辦館理念是什么。
石瑞仁:臺北當代藝術館這棟建筑物建于1921年,原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1996年,臺北市政府舊址被指定為市定古跡,并基于古跡再利用的政策方案,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修復整建為“臺北當代藝術館”專用?!芭_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不僅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視為是臺北市孔廟到保安宮這一條歷史文化軸線的延展,帶動了大同區整體再發展的一個新契機。
臺北當代藝術館不僅是一個藝術的展覽場所,更是在藝術傳播上對社會有很大的責任,臺北當代藝術館致力于推動臺灣新時代藝術。作為臺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非常歡迎大家到我們臺北當代藝術館來參觀。我們歡迎8歲到108歲的觀眾來到藝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會提供好的藝術作品給大家。
臺北當代藝術館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的展覽館,我們在古建筑中做當代藝術,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結合點。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周邊就是臺北的老社區,我們一直在嘗試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讓大家接受當代藝術、認識當代藝術,我們希望通過展覽更合理的形式讓大家走進藝術館。另外,把藝術帶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當代藝術也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說到藝術館的特點,臺灣當代藝術館是第一座古跡活化再利用為美術館的成功案例,是臺灣第一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同時也是臺灣唯一與校園共構的美術館。臺灣當代藝術館以當代藝術活化歷史建筑,以藝術融入小區生活,以藝術鏈接在地與國際為運營理念。
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形式非常多樣,比如我們會在學校做聯展,參加聯展的每個藝術家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廣場的空間也會被我們利用做一些公共藝術,不是很大但在視覺會有驚喜;實驗展場會產出一些實驗藝術,會和戶外的展場相結合;另外有地下實驗創意秀場,觀眾在買東西的時候會看到藝術品;公共藝術區在早期環境不是很好,我們將藝術品帶到這個空間后環境也相對變得有文化氣息了;當代影像聚場,只要是創意的、自己做的我們都可以收集起來在墻上進行展覽。
林羽婕:很多人在問臺灣當代藝術館怎樣讓青年藝術家和大眾去做對接這個問題。兩年前我們就開始有意的加強青年藝術家和大眾的溝通,我們將臺灣青年藝術家帶到社區,和社區的居民一起做作品,讓他們在社區居民的生活中找到的藝術的靈感、創作作品。微電影,攝影,音樂這些媒介通過青年藝術家帶到普通人的生活。而這樣產生的作品一定會和大眾產生聯系。
石瑞仁:很多藝術家都有在美術館做展覽的經驗,現在進入到社區對藝術家會是一個挑戰。在青年藝術家與大眾互動方面,我們有很多活動,比如在地扎根的社區連結MOCA Plaza廣場文藝活動;打造青年創作者的藝術發表平臺;展覽有2008年“小碎花不”,2012年“心動”等活動項目,“心動”等針對數位藝術的展覽活動等等。
林羽婕:我們在展覽開幕前將藝術家的作品在公交候車廳進行展示,因為這些藝術的展示很多人都很期待這些還沒有開始的展覽。還有對一些小學、中學的學生作品做聯展,這樣對青年藝術家、以及當代藝術都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我們認為最貼近的藝術才是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臺北當代藝術館會毗鄰小學和中學,那么在和學校的合作上有什么特殊考慮嗎?
石瑞仁:每個學校都會有臺北藝術館的駐校代表,他們都是些愿意推廣當代藝術的人,他們和學生在一起,再將信息反饋給我們,這是我們融入到生活的一種藝術體現。另外,我們的展期都在2個月左右,有相對長的時間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交流。
林羽婕:我覺得東方學生對批判性思維比較缺乏,我們將藝術欣賞變成很直接的事情,小朋友參與其中、親身操作,所以當他看到藝術品時就可以很勇敢的表達。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增加欣賞、批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