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景”陳學軍油畫作品展4月26日至28日在山東新聞美術館舉辦,展出陳學軍油畫近作40余幅。
陳學軍,職業畫家。1989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專業。作品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等各類大展,其作品富有激情與張力,將西方的表現主義繪畫與中國傳統寫意性繪畫進行了有機融合,突破了對自然物象的簡單再現,畫面充盈著藝術家內在精神的情感流露,畫面超越了空間和物象的約束,因心生境,飽含生命的激情。(晴空朗月)
向內的斑斕——談陳學軍的近期繪畫 孫磊
現代生活中“有過量的事物要求我們去注意”,尤其作為藝術家,從眼睛到思想力量的形成似乎已經成為不可辯解的過程,讓人們對視覺領域中純粹的精神凈化始終保持一種敬畏和感激之情;陳學軍正是在這種敬畏和感激中進行他的繪畫實踐的;學軍的繪畫表現出優雅、松弛、豐富的美學傾向,呈現出清澈明朗、自然和諧的心境與氣象,這來自他對中國繪畫中詩意境界表述的認識和體悟;在學軍那里,如何在繪畫中維護一種“寂靜”就是維護一種現時生存的個體價值,我們總能從他的畫中讀出一種冥想,學軍繪畫語言中筆觸是熱烈和血性,筆意是咀嚼與品位,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如《南山》、《秋意》等系列作品,既吸納了西方語言形式中對色彩關系、筆觸內涵的表達等特點,也進一步深化了東方精神中對情景格調、淋漓筆意的傾注等特質;因而,它的畫既是能呼吸的,能摸到脈搏的,學軍的畫具有一種難以以名狀的節奏和韻律感,一是附帶在每一筆觸中的天然自在的流淌,一是整體圖式構建下不斷展開的可能力量,所以,他的畫盡管飽滿,卻仍有余地,雖符號簡約,卻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學軍的風景中,山體的包容量是巨大的,同時也是他畫面的造形基礎,幾乎構成了他對整個人生與社會的意象之源;在這些山形的反復復制中,一直伴隨著不可抑制的幻夢的情調,那已經成為他的一種個人邏輯,從不同的情感節點出發,獲得以形為限度的最大表達的自由,其實正是人生存現實的變體演繹,在學軍的意象中,樹的恣肆成為畫面結構最為精彩的部分,熱烈、飽滿而又適可而止,在不同情緒波動中以不同的姿態顯現,那些蔥蘢林木是學軍的某種呼喚,是在他對畫面不動聲色的秩序掌控中不容錯失的激越的華彩樂章。于是,他才樂意如此堅決地回到他為自己設置的寂寞境地,用以激發和完善兩種相得益彰的價值,一種是藝術技巧的,一種是人生的。
也許,正是這樣的風景促成了學軍“一個人,一種行動,一部作品可敬的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