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聰 付麗萍
“雞鳴招隱處,舊是讀書臺。……我欲誅茅出,昔賢安在哉。”“士人好客楓林醉,磷寺催吟桂子香,憑吊神仙趙緣督,逍遙不覺度清商。”人是最大的風景。傍江而立、自古以來就是古代遺址的雞鳴山,不僅因其風景秀麗,更因為有歷代先賢的的講學、僑寓而具有令人深究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氛圍。
“古時民居聚城東”。今天,當人們站在龍游城東的雞鳴山上,古炮臺旁,仰望雞鳴塔尖,俯看人世滄桑之時,但見雞鳴山憑借其優越的自然地勢,吸引著設計者們匠心獨運,將一座座古建筑安排得恰到好處,使得并不雄奇的雞鳴山,更具有了一種文化影響力;使得并不廣闊的雞鳴山,儼然一處歷史的莊園,一座民俗民風的大觀園。今天的雞鳴山,已成為全國兩處異地搬遷保護文物工程的示范點之一,在國家文物局的批準與指導下,把散布在龍游縣境內原生環境遭到破壞,難以就地保存而其本身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物價值的優秀古建筑,集中搬遷到雞鳴山,實行異地保護。國內文物界泰斗、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對此頗為贊賞,數次來龍游考察古建筑,并欣然為“龍游民居苑”提筆命名。
龍游民居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一百畝,目前為止,已搬遷復建30余幢古建筑。高岡起鳳、滋樹堂、龔氏民居、勞氏民居、余氏民居、聚星堂、照壁墻……曾經在原地寂寞佇立了數百年的古民居、宗祠、戲臺、店鋪、牌坊等明清古建筑,在靈山江傍的雞鳴山上集群式亮相,不但每天吸引了眾多游人的慕名觀賞,還引發了新聞媒介、相關專家人士一場“關于古建筑遷移保護方式科學與否”、“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關系”的大討論。文物專家認為,龍游古建筑歷史悠久,明代到清代的建筑能反映出龍游建筑發展的脈絡。石雕、木雕、磚雕工藝精湛,藝術性極強,把散布在鄉村的古建筑遷移異地保護,不失為一種科學的保護方法。旅游專家認為,在外地游客來旅游的動機中,“為了了解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的占80%。在這樣的旅游目的面前,龍游民居苑結合雞鳴山的自然及人文資源現狀,開展旅游觀光和進行傳統教育,使龍游旅游結構中南端核心區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具有較高的品質,因而它堪稱“特色中的特色景區”。文化學者認為,以文物主體龍游民居苑為核心,有依據、有分寸地從文物古跡的歷史中,如家庭和社會、文學和藝術、民俗和時尚等選取可以利用的元素,使作為人文載體的民居建筑能更好地反映出與之有關的、曾經發生在龍游鄉間村落的生活與風俗,使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還能感受到先民們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龍游民居苑的修建性規劃中,它的職能定位是“集文物保護 、游覽觀光、學術研究、文化教育于一體”。
有人說,文物古跡是歷史文化的載體。龍游民居苑內的古橋、古民居、古牌坊等古建筑,是由不斷輪回的光陰積淀起來的深厚民居文化和重要人文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美麗將幾乎成為這個地域的一種傳奇。為了保住這份美麗的傳奇,龍游民居苑仍能抗拒各種誘因和外力,以異地搬遷復建方式進行集中保護,變被動保護為積極的利用保護,使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為了使搬遷復建在民居苑內的古建筑修舊如舊,也即最大限度地保證其歷史性、真實性和可觀賞性,在拆遷之前,文物專業人員對每一幢古建筑作了全方位的拍攝,為每一根木料都編了號,作了注解。
也有人說,文物古跡是一本刻劃著歲月的書,在它的身上記載著許多歷史故事。龍游民居苑大門左側,巍然聳立著兩道牌坊,氣勢恢宏,蔚為壯觀,這是為了紀念南宋狀元劉璋、“南渡名宰”余端禮而建的,訴說的是一個當時被朝廷和鄉人視為楷模的故事。大門正出口處的照壁墻,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建于明嘉靖(1522)年間,由徐氏家庭中的“兄弟貢元”出資建造,它既起到銜接、過渡、遮檔視線的作用,也是吉祥、富有及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那“鯉魚跳龍門”的磚雕,神態惟妙惟肖,工藝精湛絕倫,讓你除了感嘆幾百年前的先人們非凡的藝術才華外,更欽佩他們以苦為樂、鍥而不舍的人生態度。滋樹堂、高岡起鳳等一棟棟有幸存于人間的古民居,訴說著上百年前一代龍游商幫的輝煌歷史。這些巨賈儒商把生意做向四面八方的時候,也把賺得的錢拿回老家,不惜巨資來建造房子。那幾十根粗壯的木柱支撐著大廳,就像支撐著家族萬世繁衍的血脈;大廳四周的楹聯、字幅、牌匾更視為格言寶典,支撐著家族的人生信念,樹立起子孫萬代成家創業的信心。
作為后人的我們,站在這一個個建筑前,感受著先人們的生活創造和藝術創造之時,豈能甘心讓龍游民居苑成為市場化浪潮、旅游開發熱潮中的孤島?向世人炫耀祖上創立龍游商幫的輝煌業績之時,豈能甘心讓民居苑僅僅成為人們戀古懷舊的對象?作為后人的我們,更應承接先輩的開放胸襟和“遍地龍游”的敬業精神,重新迎來新一代“龍游商幫”的復興;更有責任使龍游民居苑不僅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文物保護和展示載體,成為龍游石窟之后的又一個人文新景,龍游旅游核心中的又一大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