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政府補貼與過去門票收入相當,博物館運營就得心應手了嗎?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本市很多知名博物館擬舉辦一些大型展覽,前期工作去年奧運會前就開始啟動。但是請專家開論證會、搜集資料、到地方考察……每項活動都需要錢,展覽大綱也有待工作開展起來后才能確定。按照以往經驗,博物館可以動用門票收入等自有資金先期支付啟動經費,然后申請展覽專項經費。但免費后,申請經費必須有確切明晰的項目和內容,博物館做不到,又拿不出可以自主調配的錢—過去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成了問題。
在北京免費開放的33家博物館中, 首博是少數幾家具有產品開發實力的博物館。
“128元的杯子照樣可以賣斷了貨!”當年首博試運行時推出的大型綜合性藝術展—《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火爆京城,人們對紀念品的興趣絲毫不亞于展廳中陳列的那些真家伙。
工作人員記得,仿真的古代首飾、內臟瓶……大英展銷售專區紀念品賣得很好,與展覽配套的圖錄一天能銷售將近200本;從英國采購的第一批紀念商品,兩周內幾乎售完。
“博物館要搞活, 除多辦一些大型和館際之間合作的項目,相關的藝術品開發也要爭取做深做透?!笔撞┴撠熑苏f。
為此,首博設立了經營辦和文化產業部,專門負責設計研發新旅游商品,現在已推出數百種價位不等的紀念品。將來,首博要力爭90%的紀念品開發權屬于自己。
除不斷推出配合展覽的紀念品,首博館內書店、紀念品專營店、咖啡吧、茶座等一應俱全,體現出首博挖掘潛力開源節流的思路。
博物館需要政府投入,也應當自身“造血”,但“造血”不容易。像首博這樣較具實力的博物館并非多數。有資料顯示,全國2000多家博物館中,生存困難的約占三分之二。
博物館起源于歐洲,受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人們參觀博物館已經是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相對完善和成熟的運行模式。而我國,參觀博物館遠未成為普遍的生活習慣,博物館事業向公共福利化方向發展,面臨很多需要破解的課題。
比如,西方發達國家有完善的社會捐贈和稅收減免機制。如果你去參觀某些博物館,買票時會發現,票額并不一樣,因為在很多西方人看來,進博物館買票,就是對博物館的捐助。實際上,西方許多博物館的正常運轉除了政府的資助外,往往依賴于企業和個人的捐助,這種捐贈與贊助行為,享受各種稅收上的特殊優惠。
然而目前我國對博物館的扶植政策有待完善。如鼓勵行業、企業、個人辦館,政府部門沒有相應的資金扶持;對于社會的捐助行為,稅收減免也十分有限……因此前幾年在一次全國政協會議上,某民主黨派就曾建議:國家財政除增加博物館發展費用的投入外,可以設立“博物館事業發展專項經費”;也可以專門設立支持博物館建設發展的“文化基金彩票”,以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發展博物館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