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問墨——秦國仁書法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來自內蒙古的青年書法家秦國仁50件精品力作。作品書體以楷書和行書為主,豐富的形制全面展示了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高超的藝術水平,表現出一位青年藝術家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入繼承與大膽探索。
秦國仁,蒙古族,1968年生于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青年聯合會委員。從小酷愛詩文書畫。浸淫于傳統藝術。1986年拜于恩師楊魯安先生門下,之后廣為游歷,求師學藝,先后得到當代著名書畫大家蔣維崧、沙曼翁、魏啟后、王學仲、劉江、康殷、歐陽中石、李鐸、華非、范曾、王鏞等先生指點,并得到沈鵬諸位前輩的題字鼓勵。
在二十多年的學業書過程中,從魏碑入手,之后于漢隸《張遷碑》、《流沙墜簡》、晉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南朝智永《千字文》、《爨龍顏碑》、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顏真卿《勤禮碑》、《自書告身貼》、清八大山人《行書千字貼冊》、伊秉綬隸書,以及近代名家于右任標準草書,吳玉如《魏碑千字文》等,用功較深。藝術創作之余,注重理論探索,先后撰寫書學論文數篇,如《藝術?個性?創造》、《孤舟寒江雪》、《觀河聽海聲》等。對當代藝術概況、藝術創作及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多方論證,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2006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名人稱號。
秦國仁是一位執著而又喜歡深入思考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主要是碑味的行書和楷書。但我們看不到明顯的取法或效仿的是哪一家或哪一件碑帖。在魏碑的基礎上,他將漢魏晉唐時書風拙樸的簡牘、碑版、摩崖、寫經的元素融匯一爐,同時加入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自己的性格,形成了筆底的“異想天開”式的藝術風格樣式。他的書法用筆硬直、剛狠,并不時流露隸意;結構聚散反差明顯,注重變形夸張,以對比、反差、錯落等等手段來強化作品的效果,以期達到出人意料之目的。馬嘯先生認為:“他是在用一種筆墨的手段,拆解著那個固有的、精致的、穩固得無可想象的書法大廈;與此同時,他又在努力新構一個世界,它有些異樣,有些粗率,有些失衡,有些動蕩,但這一切卻是他長久以來苦苦追尋的。”
經過多年的默默的潛心積累,秦國仁剛過不惑之年就得到了國家最高藝術殿堂的認可和接納,可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自己的第一個個展。作為第一位晉京舉辦個人展覽的內蒙古青年書法家,秦國仁表示:“漢字書寫是民族文化,書法藝術是集大成的藝術。這次晉京展覽主要是抱著學習和交流的態度,向藝術界前輩和首都的廣大觀眾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宣傳、弘揚偉大的民族文化和書法藝術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展覽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廣泛歡迎。展覽將于12月10日結束。
中國美術館辦公室李靜月發言
書法家秦國仁發言
《光明日報》記者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