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館長麥格雷戈、泰特藝術館館長塞爾塔、國家劇院院長海特納爾……這些都是英國文化界響當當?shù)拇笕宋铩H欢@樣十幾位大人物們,最近卻舉著五顏六色的標語牌,像討薪民工一樣委屈地并排坐在大英博物館的臺階上。
看他們舉著的手寫的標語,上面寫的話還真是要錢的:“要舍得給文化花錢!”雖然手里舉的道具達到了要錢的專業(yè)水準,可館長們的打扮卻沒有要錢的覺悟,縱然席地而坐卻也西裝革履不失風范,沒有一點缺錢的樣,倒像是金融城里那些欠了政府大量錢卻依然揮金如土的銀行家。
館長們個個看上去都挺富有,可他們身后的各大博物館和劇院等文化機構,最近的日子卻沒那么好過了。根據(jù)政府通過的新財政年度預算案,在博物館、畫廊和歷史遺產等文化有關方面的支出在總體預算中所占的比例僅約1%,投入比往年有所下降。
削減文化投資是英國政府不得已的舉動,為度過金融危機英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使得財政赤字激增,政府債臺高筑。而在新的財政年度預算中,為了削減公共開支,狠狠的一刀就砍到了諸如博物館、劇院和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頭上。
未來一年文化機構的經費受到影響,這讓館長們慌了神。前幾年鑒于商業(yè)化的侵襲,英國人越來越愿意出入于牛津街商業(yè)區(qū)或者哈羅茲百貨商場這些物欲橫流的地方。面對這種情況,英國政府為了反低俗撥出大筆資金給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進行文化教育建設。于是大英博物館特展連連、泰特當代藝術館雄踞泰晤士河南岸,大英圖書館新樓拔地而起……要知道多年來對博物館等機構,英國政府一直地扮演著“發(fā)動機”和“財神爺”的角色,撒下大筆英鎊。不但幫助文化機構組織舉辦大量活動,而且也讓這些機構的員工享受著與公務員類似的薪酬。英國的文化機構在政府撥款的羽翼下迎來了黃金發(fā)展期,大門常打開容納天地;而政府也反過來把“博物館免費”當成一項看得見的“政績工程”。
然而金融危機把文化機構“飯來張口”的日子變成了明日黃花,于是館長們不得不斯文掃地向政府伸手要錢,同時也不得不另想辦法。首先就是博物館門口的捐助箱了。博物館雖免票,但擺個箱子愿者上鉤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博物館巧妙讓參觀者止步于此,把鈔票投入其中,帶著樂善好施的心情逛下去。而如果碰上慈善機構或企業(yè)富豪的捐贈,那就是網(wǎng)住一條大魚了。
禮品中心也成為收入來源之一。對于博物館參觀者而言,其實在禮品中心里購買商品,能增加參觀者興趣,加深這趟博物館之旅的印象。而對博物館而言,禮品中心里的產品有專門的商業(yè)運作公司來設計與制作,游客掏出鈔票博物館自然財源滾滾。(孔令龍發(fā)自倫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