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亚洲人成在线播放,av三级国产A级水,国内精品久久久www

十位農民達芬奇的故事

時間:2010-04-27 18:45:34 | 來源:藝術中國

陶相禮 (Tao Xiangli)

(1974年出生于中國安徽阜陽)

潛水艇存放在一片湖灘草叢內。北京房山區有一處少有人知的水域。從位于馬連道的租住屋出發,需要倒兩次公交車,再步行四五里路, 來回要花上四五個小時。 連續兩個多月,發明家陶相禮幾乎每日往返于此。憑著想像力,“我是天才,遲早要干出點出人意料的事兒。” 他造出了潛水艇。 6.5米長, 幾百公斤重,艇身用五個大汽油桶焊接而成,尾部裝有兩個汽缸和尾翼,頂部是防水探頭,可手動360°旋轉。潛水艇內部空間狹窄,只能容納一個人,包括測壓儀、監控器、供氧器。 舊貨市場淘出的零部件打造潛艇,艇身由簡單的金屬桶打造。 出生于安徽阜陽,34歲的陶相禮只有小學五年級文化的打工者,不看書、不上網,16歲離家闖蕩京城。做過建筑工人、飯店服務員、開過雜貨店…“重要的是,你敢想,敢做,并盡一切努力去做。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我們先到了陶相禮在北京城里的家,那是夾在新建的一棟高樓大廈間等待拆掉的破舊社區,隨著細細的小巷,轉到了他約十平方米大的家。因為有女朋友打理,房間雖小,卻顯得干干凈凈,那張干凈的大床占了主要空間。陶相禮從床底下拉出一個模型放在地上,用遙控器控制螺旋槳,螺旋槳向前時即可前后行走,據說向下時可往下潛,向上可以飛起來,他說這是世界首創三位一體的乘載工具,我問他“中國古代也有同樣的幻想,是什么你知道嗎?”他想不起來,我告訴他“是龍。”

后來我們跟他到北京郊區房山的水庫旁,冰還沒有化,他的潛水艇凍在冰里,我們跟著他走到冰上。他打開潛水艇的幾個大鎖,將蓋子掀開,潛水艇內儀器應有盡有 ,方向儀、能伸出水面能三百六十度旋轉的瞭望鏡、動力推動引擎、排水進水讓氣出入的氣閥軋,甚至還有供氧系統。我也想坐進去看看,但是我的身高太高,坐不進去,可見整個潛艇是以他的身形打造的。我問他“在水底下會怕嗎?”他說“不會。”我說“是不是很安靜呢? ”他說“是的,我很享受。”我感到這是他平時晚上在卡拉OK工作,徘徊在大都市社會底層來自農村的青年,找到回鄉般瞬間的享受。我問他潛艇在水底下推進的速度,他說這是小秘密,尚未公布,是留著亮出來給媒體曝光用的。我說“你不是認為媒體宣傳對你來說都不足掛齒嗎? ”他說“但保持持續的媒體熱度,可以帶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

這次展覽,我請他設計一艘航空母艦,但要有自己的創意,他迅速提出在巨大平臺下緊束的艦身處掛上潛水艇的創意,由此可看到新一代的農民發明者,一開始就想做世界上別人沒做過的事情。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李玉明 (Li Yuming)

(1941年出生于中國湖北武漢漢陽)

刷了一層薄漆的潛水艇“霞光五號”被繩子固定在岸邊,另一根20多米長的鋼絲繩將潛水艇和岸上的一輛卡車連在一起……這是武漢黃家湖大學城附近一個池塘中的潛水艇,“霞光五號”。它誕生于當時67歲的蔡甸農民李玉明之手。小學文化程度,多年來癡迷建造觀光型潛艇。從2004年11月起,先后制造并試驗了“霞光一號”、“霞光二號”、“知音號”和“霞光四號”。沒有裝動力系統的潛艇需要卡車的牽引。在卡車的牽引下,潛水艇被拖行10米,在2米多深的水下潛行10秒,潛艇重新浮出水面。 李玉明鉆出水面上的潛艇,宣布“霞光五號”試航成功。 旁觀者中發出輿論,聲稱 “發明者精神可嘉,但潛艇一無自主動力,二不能長時間潛水,很難說是成功。” 李玉明卻不以為然,“要是有資金,這些都是小事情。”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李玉明每天早晨起來先去買菜燒飯,再替中風的老婆洗臉,讓老婆吃了飯后,就讓她在門廳后坐著,他則在門口開始制做潛艇,這樣可以邊工作邊照看老婆。 老婆卻靜靜地看著他工作的身影,以及門外的景色,日復一日。這里曾經是農村,現在成為公寓樓群,李玉明為了做潛水艇,把房子都抵押掉了,他相信潛水艇的創造是造福于人類,因為人可以在大地和空中自由旅行,但是這個地球有超過一半的水底世界,他希望可以制造一個觀光性的水下游艇,他也認為古老的中國人是很有智慧的,現在中國的飛機船艦技術都是模仿西方的發明,他一直想做一件大事,但我感到了不起的是,他利用魚鰭的原理,探索潛艇下沉上升,這種從仿生來的啟發是很有意義的。他天天在門口敲打,如何讓鄰居們忍受? 他必須把來自媒體、專家等的報導和贊賞,都以毛筆書寫在門口的紅紙上,大張大張地張貼出來,巧妙地告訴人,他是很認真地在做大事。 從2005年2月我買了第一件農民發明物即他的“霞光一號”至今,除了他被政府沉下去的“霞光二號”不算之外,每一件幾乎我都收藏了,一方面我被它的藝術造型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我感到需要給與支持,讓他不斷地把這件事繼續做下去,與農村的發明家相比,在城里的農民發明家更艱苦。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曹正書 (Cao Zhengshu)

(1941年出生于中國四川安縣)

曹正書造飛機已有20年的時間。他造的飛機按鴿子的身體比例設計,飛機翅膀面積和機身重量與鴿子的成正比。

在大多數人看來,曹正書的這架飛機實在是簡陋—飛機長2.5米,前方有個獨特的風力導向器,負責控制方向, 兩翼是由藍色尼龍塑料布制成,機身的撐桿僅有部分是輕鋁管,為了減輕重量,里面的支架是由杉木棍代替,前后兩個螺旋槳的葉片,都是由鋁片切割而成,飛機的骨架幾乎都是由小拇指粗細的鋼絲彎成,中間還焊接了一些銹跡斑斑的三角鐵,飛機的輪子是童車車輪,飛機前后各有發動機,前面的由雅馬哈摩托發動機改裝,后面由汽油機改裝,分別帶動一個動力螺旋槳 。

雖然試飛了數次仍未成功,但是對于曹正書來說, 對生活中自己所不知道的科學原理,他都感興趣,都要刨根問底。他也受邀參加四川省廣漢市民航飛行學院舉辦的“人類動力航空百年紀念”研討會,并坐上了一次真正的飛機, 成為四川大學107年歷史上第一位受邀進入校園座談的農民。 他的執著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從成都到曹正書居住的村落,要經過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遍地都是成片的油菜花田。曹正書做了二十多年的飛機,始終無法飛上天,隔壁村的王強,一做飛機就成功起飛。因此曹經常向王強詢問做飛機的技術,王說曹的飛機很可愛,但要飛起來,除了發動機的馬力要大之外,制作功夫也要跟上,否則會一路掉東西! 曹把自己的飛機設計得還很科學,通往村里只有一條兩米寬的土路,因此他必須把飛機設計成機翼可以向后收起來,成為汽車的樣子,他一直在等待村里修一條好的水泥路,這樣他就有跑道了。他捐了兩百元做修路用,他說路修好后再捐兩百元,這樣讓飛機使用跑道時,比較不會有人說話。但我們發現,在修路的同時,電線桿已經在架設了。他太太走到我們身邊,悄悄告訴我們,“千萬別替他買功力大的發動機! 老頭子喜歡做飛機,玩玩可以,但要是真飛起來,就會玩出人命的! ”曹正書天天睡在工場里,搭著蚊帳,我說“你干嘛要睡在飛機旁邊? ” 他說怕人把飛機拆了當材料賣掉。我說“你做了這么多年的飛機,怎么我只看到一架? ”他說“我都忘了造過多少架,足足有十幾架吧,但不成功我都拆了,把材料重復用在新的飛機上。”看來他跟小偷一樣,知道材料珍貴。臨走前他送我們出來,門口仍是滿片的油菜花,他悄悄地說“趕快幫我買個好的發動機吧! 我現在這個發動機,百分之八十是飛不起來的。”我們心里都暗笑,他還相信他的發動機有百分之二十飛起來的希望! 只要飛機能飛過油菜花的高度,他的夢也就實現了。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熊天華 (Xiong Tianhua)

(1975年出生于中國廣東連平)

“河源怪人”,連平縣田源鎮青年農民熊天華的童年充滿著好奇與夢想,14歲那年,由于家庭困難,熊天華考上初中后讀了半年便輟學在家,此后,熊天華一邊堅持自學,一邊堅持外出打工賺錢,一有時間便閉門自“造”飛機和冒險進行試飛活動。熊天華先后造出四架不同規格、不同種類的“飛機”,且在屢次試飛過程中均以失敗而告終。他的飛天夢仍難如愿,“飛機”在飛起上空50多米高后,最終因木質螺旋槳突然發生斷裂而“墜落”在距離起飛點300多米遠的一處山坡洼地上,所幸機上二人安然無恙。 機身高2.05米,長6.8米,整機重達130多公斤, 發動機功率為65匹馬力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熊天華說他還在牛背上放牛時,就喜歡看蜻蜓和燕子,我感到他在天上飛翔的時候也連接著他搖搖晃晃的牛背上的夢。他喜歡做雙翼的飛機,確實很像蜻蜓。他夢想能夠有一個很大的停機坪,這樣可以把他做的好幾架飛機都放在那,天天看得到,而不必拆散,東放一堆西放一堆,其實他想做的是一個航空俱樂部。由于飛機的材料都相當輕且薄,因此需要高端的電焊技術,為做飛機而學會了電焊,因為這個電焊技術而成為三鄉五里的名人,一年兩個月的電焊工作就可以養活他接下來十個月的飛機夢。據說圍著他家村莊的高地,最低也有五十米,但他的飛機只能飛起二到三十米。有一次他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帶著他的投資者搭乘雙人坐的雙翼機,飛行三百多米后,還是沒飛過五十多米的高地,幸好速度并不快,雙翼機浮力也夠大,兩人幸運地毫發無損,看熱鬧的民眾們,蜂擁而上,大家高高興興地和他們一起把破了螺旋槳的飛機扛下來。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王強 (Wang Qiang)

(1976年出生于中國四川安縣)

“這小伙子騎的啥?飛機?”72歲的黃大爺不斷地搖頭,“我這輩子還沒見過飛機,原來飛機就是這個樣子。” 慈溪滸山街道理發店里藏著一位“飛行員”。 王強是四川安縣清河鎮人,全家都在從事理發工作。 初中畢業之后,因為家境貧窮,16歲的王強在鎮上學理發。之后去北京打工。無論身在何方,王強工作之余的唯一樂趣就是埋首于航空、艦船知識方面的雜志和書籍中。 他的父親認為兒子是在異想天開,“你又不是鳥,怎么能上天呢?”有一次,他在一間修理鋪里發現了一臺舊的雅馬哈250賽摩發動機, 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當初買下它,是因為總覺得有一天,自己能造架像模像樣的飛機。” 但夢想離現實的距離似乎很遠。 王強回老家開了一家美發廳。但看著發動機,飛上天的念頭不可抹去。 王強砍來青岡木制作螺旋槳,選用普通鋼管做機架材料,使用了廁所下水道塑料彎管做油箱,機翼的梁結構為鋁合金,機翼的肋則是木材,對發動機進行了改造。“王強一號” 誕生了。機翼展開長為8.5米,機身長5.6米,高為2.3米,自重78公斤, 據說飛行極限高度可達到3000米,時速可達到120公里。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做美容師的王強,長得很帥,有很多粉絲,又喜歡賽車賽摩托。我說“你是不是對速度很迷戀? ”他說“可是飛機在天上其實感覺不到快,因為高的緣故。”四川地震壓壞了他的飛機,他正在重新制作,工場隔壁就是一間航校,因此時常上空一陣陣的飛機轟然而過,我說“這是不是很誘惑你,使你很煎熬? ”他說是的,但是航校的訓練生開的是別人的飛機,我喜歡在自己的飛機上,感到那就是我自己的翅膀 。他的飛機可以在空中飛一個多小時,周圍航校機場的人都很欣賞他,甚至給(delete)會特別批給他一個航道,讓他也可以起飛。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政府可以批準,讓他駕駛自己的飛機,從錦陽飛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故鄉安縣。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徐斌 (Xu Bin)

(1975年出生于中國浙江衢州)

總重120公斤,手工木制的旋葉,簡單的金屬機架、橡膠輪,有尾翼和螺旋槳。 發動機從網上購得,駕駛椅是從汽車上拆下來的座椅。20歲的徐斌夢想親手造一架飛機去藍天翱翔。他打造了自己的第一架飛機。 發動機來自荷蘭,一臺重45公斤、功率50馬力的二手航空專用發動機,經過組裝以后,這臺長2.7米、寬1.7米、高2.1米的自轉旋翼機能在25分鐘內完成了俯沖 、急轉彎等“高難度”動作。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有一次徐斌的飛機從三十米的高空垂直掉下來,所幸并無大礙,那次以后他感到飛機并不容易使人受傷,他曾四次在空中發動機熄火,他說是飛著飛著很過癮,忘了已經沒油了,但只要有一定的風,飛機的旋翼仍可讓機身輕輕地降下來。他對政府的法規很不滿意,希望政府能給航空愛好者一片自由的天地。他悄悄帶我們跑到一個新的開發區,駕飛機給我們看,大片的農地被剷平,高樓大廈尚未建起,很像新一代農民的命運,因為城市化而改變了生活狀況。徐斌首先站在座椅上,用力把旋翼轉起來,讓無動力的旋翼順著風旋轉,就像小孩的風車,這時他趕緊坐到了座椅,加大身后螺旋槳的馬力,讓整架飛機向前沖,這樣旋翼便動得更快,他接著把飛機向上拉抬,飛機就輕輕地飛起來了。每次當他離地輕輕起飛的瞬間,都是我最感動的時刻,離開地面的重力是那么的不易,乘風浮起來,盤旋空中,何等自在。

徐斌不但飛機做得好,使用最現代化的工業材料和制作工藝,而且他的駕駛技術又超高,他說全國有一萬多的旋翼機發燒友,但只有一二十架的旋翼機,大量都飛不起來,或起飛后便摔下,飛機就破損,其實失敗的原因是駕駛水平不夠,因此他經常教人如何駕飛機,或者開別人的飛機,向人證明那架飛機已經成功了。他使用父親留下的破舊小工場制作飛機,他的目標是要建立現代化的生產線,日產一到兩架 旋翼飛機, 還要辦航校,大堆材料已在等待排隊組裝,父親的破舊辦公室已經回不去了,一棟五層高樓已在雄心勃勃地蓋起,他說到時可以讓父親替他管理員工,他專心在生產和技術。我提醒他,到那時候得到的同時,也將失去不少。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吳書仔 (Wu Shuzai)

(1942年出生于中國江西鉛山)

一輩子都生活在江西鉛山焦坑村的大山里,地處武夷山區,交通極不便利,與外界的交流信息不暢。69歲的吳書仔五個女兒都出嫁了,老伴也去世,閑著無事,在有生之年,自制一架飛機, 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 作為一個在大山里活了一輩子的農民,他只是想嘗試一回成功。

直升機主體由機艙和螺旋槳組成,主要材料是木材,隼接處均用角鐵和螺絲釘鉚釘而成。機艙直徑1米,高2.5米,艙內安裝了四臺汽油發動機、變速器、操縱桿等裝置,駕艙內可坐二人。螺旋槳轉軸是一臺打谷機的轉軸,轉軸上安裝了四葉轉槳葉,每葉槳葉長4米。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前往吳書仔居住的村莊,一路群山綿延,似水墨山水畫般,我們忍不住一次次半路停下,翻山越嶺來到最偏僻的農民發明家里,遠遠望去,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敲敲打打做著飛機。這架很多人說像雞籠子的木飛機,在我看來更像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只是里面還認真裝有四個抽水機。我問他“你為什么不做抽水機,這樣對農田作業不是更有幫助嗎? ”他說“做直升機容易,因為直升機不過是個會飛的凳子。”我想是因為他沒乘過飛機,而田里的抽水機又時常故障,我問他“做飛機干嘛 ? ”他說“發展收入,還可以乘飛機飛出大山去見見世面。”我問他“想到哪去? ”他說“鉛山縣城。”老婆在世前,曾拆了他的第一架飛機當柴火燒了,為了不讓他花掉貧困家中剩余的錢。我問他“現在你的飛機已被收藏,還要到上海展覽,你也被邀請乘飛機去參加開幕,你告訴老婆了嗎 ? ” 他說“已經向她的相片說了。”

村里沒有公路,全村人都來送行,把老吳的飛機扛到村頭的卡車上,田間小路上,人流成了一條細線,像送神明的儀式。老吳的飛機終于離開村莊,“飛走了” ,我看他一副好像要嫁女兒般的表情 (老吳已嫁出去五個女兒),我說“你到了上海,會看到它很漂亮地掛在展廳里,到時你只需要穿得干干凈凈,向觀眾講解你的飛機。”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吳玉祿 (Wu Yulu)

(1962年出生于中國北京通州)

一個渾身鐵皮、身軀龐大的“八腳怪獸”,“咣當咣當”地行進在稻田邊的土路上,所到之處,揚起陣陣黃土。一個濃眉大眼的中年漢子端坐在“怪獸”上,七八個孩子圍追著、尖叫著、笑著,興奮得手舞足蹈。 小學畢業后就不再愿意上學的吳玉祿從小就喜歡搗鼓小玩藝,躲在他的小屋里研究各種各樣的舊零件。1987年,一個高20厘米的簡陋機器人終于制造成功了,它不僅可以行走,還可以跳舞,吳玉祿給它起名為“吳老大”, 之后 “裕祿系列機器人”在村里周游。它們分別按照“出生”順序起名:“吳老大”、“吳老二”……每個機器人都各有專長,“吳老大”能跳舞,“吳老二”會跳高,“吳老三”會爬墻,“吳老八”像螞蚱,能蹦能跳,還能翻跟頭……10年時間,他發明了二十七個機器人。“他們比我的孩子還重要!” 會拉洋車的吳老二十五會邊奔跑邊介紹自己 ,“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謝謝。”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吳玉祿的家貼滿了各種媒體的報導,他說天天要接待媒體,很影響工作,但看起來他同時也很自豪。我故意問他“你何不做一個機器人,代替你回答,反正媒體的問題都是千篇一律。”他說“這是一個好主意! ”我再故意說“你還可以做一個機器人幫你按摩! ”他說“這又是一個好主意,我要做就做一個十八歲的少女! ”我說“小心你老婆在旁邊聽到了! ”他感到我很有意思,決定給我他早期做的機器人,這樣連購買的我一共收藏了他大約三十個機器人。

吳玉祿居住在北京通縣的郊區,他在村里不下田干活,被人看作是游手好閑之徒。沒想到依靠機器人,他賺了錢還揚名,原本跟著他忍饑挨餓、吵吵鬧鬧的老婆和家人,現在都成了他的工作伙伴。

這次展覽,我請來他和老婆、兩個兒子和他們的媳婦,把美術館的三樓整層變成機器人的工場。在展出期間,他們將向觀眾現場制作并表演他們的機器人,也受我委托特別制做了幾位典型的現代藝術家動作的機器人,例如: 跳墻的克萊因、畫點點的赫斯特、抱狼的波依斯、甩顏料的波拉克等機器人。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杜文達 (Du Wenda)

(1966年出生于中國安徽蕭縣)

灰色的水泥地上放著一個半球形的龐然大物,像一把沒有傘尖的大傘。 一座位于蕭縣縣城東北5公里處的農家院落, 這是民間“飛碟狂人”杜文達的“飛碟基地”。飛碟有著神秘的面紗,聽起來像外星人的UFO。其實杜文達造的是一種“碟形飛行器”。30多年前,10歲的他看到一本《科幻》雜志, 從此在心里埋下了關于飛碟的夢想。

第一臺飛碟組裝,高2.37米,直徑5.15米,上中下三層。 第一個“飛碟飛行員”是一位駕駛技術出眾的司機。隨著一陣馬達的轟鳴,飛碟在輸出功率高達36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驅動下,不停地在原地顫抖。無論發動機怎樣轟鳴,“飛碟”三只“腳”總不能完全離地。十六個高速旋轉的螺旋槳葉片斷裂了一片,第一次飛行試驗失敗后的兩年里,杜文達又造了兩臺飛碟。夢想陪伴他度過了屢次失敗。幻想有一天,他的“碟形飛行器”可以用于軍事或者民航領域,或者用來做旅游觀光、日常出行時低空飛行的交通工具。

(摘錄自各媒體, 陳詩整理)

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作為策展人,我請來的藝術家孫原和彭禹,提出了展出中國農民杜文達的飛碟的想法,我相當支持。我看杜文達只是一心專注在如何讓飛碟飛起來,我問他“要真飛起來了,怎么降下來,你想過嗎? ”他搖搖頭,笑了笑。開幕的那天,飛碟的發動機轟隆巨響,杜文達坐在里面操作,螺旋槳掀起了巨大的旋風,草地被旋風吹出了陣陣波浪,人們也隨著波浪躲得很遠。我一方面悄悄擔心螺旋槳若飛出會砸傷人,又有些擔心要真飛起來了,怎么落地? 后來一陣冒煙,機器停了,我先跑過去看情況,杜文達的意思是,當螺旋槳的速度達到1分鐘 1000轉時 ,這個飛碟和他就能夠浮起來,問題是他的制作工藝,在如此高速旋轉的情況下,材料和工藝水平都跟不上,橡膠燒起來,機器也就停下來了。杜文達很怕讓國家丟臉,成為有家難歸,我說“沒事,全世界人都很崇敬意大利發明家達芬奇,但是他的發明從來沒有一個做成的。”這一次我到安徽蕭縣杜文達的家鄉,天氣非常寒冷,他很感動,說“你曾說過會來蕭縣找我,沒想到真的來了! ”我問“威尼斯回來后,對你的報導是正面還是負面呢? ”他說“總體上負面比較多。”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

譚成年(1957 - 2007年,中國山東濰坊)

走進美術館廊廳,有一架小飛機的殘骸,由天花板垂吊下來,墻上投射著試驗飛行中失事身亡的飛機制作者山東農民譚成年的文字介紹和圖像。兩邊的燈箱上,用中英文字記載著譚成年的籍貫及出事時間。這個裝置像是山東農民冒險家們的紀念碑,也提醒人們,這是一個發生在真實世界的故事。

- 蔡國強口述, 李依樺編撰

凡注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文章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