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站在北總布胡同24號的廢墟上。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昨天,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26號院房主的孫女王玨(化名)向本報反映,此前媒體所報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實是自家私宅26號院,弄成名人故居純屬“烏龍”。據(jù)她介紹,真正的故居早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
常有人尋訪名人故居
昨日,記者來到北總布胡同,在胡同東側(cè)、中間位置,看見一院子內(nèi)已被拆成了廢墟。院子外無法找到房子的門牌號,院外更無任何“文物保護(hù)單位”的標(biāo)志。院子的入口處被兩塊藍(lán)色鐵皮圍住,左右各留一人寬的空隙可通過。
剛走進(jìn)院子,穿過只剩框架的門樓,就有3名保安上前詢問記者的身份以及來此的目的。
不時有路人進(jìn)院子詢問他們,“梁林故居”到底在何處,是24號院還是26號?保安指著廢墟,告訴圍觀的路人:“都拆成這樣了,誰知道在哪兒?你看這都是新磚,哪兒是老房子?”當(dāng)圍觀路人拍照時,保安立即上前制止。
小院的西側(cè)有兩間平房,臨街朝向。一女士進(jìn)小院圍觀,她走過瓦礫堆,朝一板之隔的平房內(nèi)張望。這時,保安立刻上前制止:“那是人家的房子,別看了。”一名保安告訴記者,每天都有這樣的路人出現(xiàn)。“這兩間房是近兩年才蓋的,也是要拆的,里面還住著人呢。”他對此也很無奈,“成天給人家道歉,我都不好意思了。”
在小院的西墻上,貼有一張被撕去一半的《房屋拆遷許可證》,上面寫著“在北總布胡同、前趙家樓胡同、先曉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門牌進(jìn)行商業(yè)項目建設(shè)”。落款為“北京市東城區(qū)房屋管理局”。
私宅變名人故居惹煩惱
“我家怎么就成了故居了?”王玨告訴記者,從2007年北總布胡同開始拆遷,“家里就不得安寧,不少媒體過來采訪,每天一開門,門前就有人問這事,天天如此,后來我們就搬走了。”對此,王玨十分困擾。
王玨說,整個四合院被分成了北總布胡同24號和26號兩部分,自己家是26號,位于四合院的南側(cè),就是媒體拍攝的坐北朝南的四間平房。而“梁林故居”在24號院,沒拆之前是一個三層樓和一些平房。“剛進(jìn)院子有一個門樓,那是整個四合院的大門。向東走一點就是我家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直被誤認(rèn)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房子。”
“我跟他們說的和跟你說的一樣,可見了報后,卻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王玨說,自從家里變成了“名人故居”,就一直有人來詢問,“這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們看了我家房頂?shù)耐弑容^老,就斷定這里是梁思成故居了。”
王玨告訴記者,梁氏夫婦曾以租戶的身份在此住過7年,房產(chǎn)也并非梁氏所有。
故居上世紀(jì)早已拆除
“其實故居早就不存在了,現(xiàn)在24號院的房子,是在我小時候蓋起來的。這個院子里的房子,數(shù)我家的房子最老。”王玨告訴記者,自己祖上當(dāng)年買下了北總布胡同26號的地皮,直到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才蓋起了這四間瓦房。至今,房產(chǎn)證都是由我們自己持有。“這可以證明,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記者在小院內(nèi)看到,拆了一半的三層小樓只剩下斷壁殘垣,朝南的陽臺只剩下框架。“那三層小樓的一樓是著名畫家葉淺予的房子,非要說有故居,那才是真正的故居。”王玨說。
“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梁思成故居。只能說,梁思成曾在這個院子住過。”王玨對故居是如何界定的表示不解,“只要名人住過就是故居?”
對此,北京民俗學(xué)會理事韓碩認(rèn)為,梁氏夫婦曾多次搬家,二人住過的房子都被后人定為故居,“故居的意義更多地在于后人對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棟老宅那么簡單。”韓碩表示,如果將要復(fù)建故居,也是后人出于對名人的尊敬。
|